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TS2基因对海南岛热带环境白纹伊蚊的分子鉴定

    徐艺嘉冯行之王玉铌李明玉...
    1003-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海南岛白纹伊蚊ITS2基因的分子鉴定,分析岛内白纹伊蚊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以揭示海南岛白纹伊蚊种群的遗传结构。方法 采集海南岛18个行政市(县)白纹伊蚊,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ITS2基因。使用MEGA 11。0软件分析碱基组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关系。使用DnaSP 6软件和PopArt 1。7软件计算单倍型数量,绘制单倍型拓扑网络图,并分析单倍型多样性。结果 获得海南岛18个市(县)白纹伊蚊共计360条ITS2基因,序列长度为536~586 bp,GC含量为51。29%~55。31%,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15 4,共存在25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标为0。987 0,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海南岛白蚊伊蚊与洪都拉斯白纹伊蚊的系统发育关系最近。结论 海南岛白纹伊蚊种群内部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种群的进化和适应提供了充足的基因资源。

    海南岛白纹伊蚊ITS2基因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关系分子鉴定

    血清2型猪链球菌酪氨酸激酶Cps2C突变株致病力分析

    林苗倪华汪雨荷郑峰...
    1009-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血清2型猪链球菌酪氨酸激酶Cps2C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分析其对血清2型猪链球菌致病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对Cps2C编码基因定位、蛋白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域、蛋白相似性以及蛋白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BALB/c小鼠感染模型,分别用野毒株05ZYH33和cps2C基因敲除株△cps2C感染小鼠,对发病小鼠临床表征、小鼠死亡率、血液细菌载量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对受感染小鼠的心脏、大脑和关节组织进行HE染色,对病理切片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ps2C蛋白编码基因位于荚膜生物合成基因座cps上游,该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属于肺炎链球菌酪氨酸激酶CpsD同源蛋白,与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4%,可能参与细菌荚膜合成调控。Cps2C缺失导致S。suis 2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减弱(P<0。05),与野毒株05ZYH33相比Δcps2C菌株的血液细菌含量降低(P<0。000 1)。野毒株05ZYH33和Δcps2C菌株经腹腔注射感染的小鼠心脏、大脑和关节各组织结构完整,未见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未见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等病变特征。结论 血清2型猪链球菌酪氨酸激酶Cps2C可能是荚膜生物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Cps2C缺失导致细菌血液存活能力下降,对小鼠致病力降低。

    血清2型猪链球菌酪氨酸激酶Cps2C致病力荚膜

    宁夏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种基因组特征分析

    刘翔张燕飞魏琼杨丽娟...
    1018-1023,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宁夏地区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yphimurium)及其单相变种(简称S。1,4,[5],12:i:-)流行特征,建立全基因分型数据库,为今后的暴发溯源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宁夏地区分离的92株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种进行血清型分型、MLST、cgMLST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表型预测。结果 所有菌株中,21 株为 S。typhimurium,占 22。83%;71 株为 S。1,4,[5],12:i:-,占 77。17%。MLST 和cgMLST分型结果显示,S。typhimurium均为ST19型,分为5个进化分支,发现5个聚类簇;S。1,4,[5],12:i:-均为ST34型,同在一个进化分支上,发现17个聚类簇。VFDB预测共发现8类155种毒力基因,其中33。33%的S。typhimurium中携带质粒上的9种毒力基因,2种血清型均携带染色体上与SPI毒力岛相关毒力基因。耐药表型预测结果显示,所有S。1,4,[5],12:i:-耐4~14种抗生素,产生22种多重耐药谱,S。typhimurium耐2~13种抗生素,产生8种多重耐药谱。结论 宁夏地区S。1,4,[5],12:i:-为继肠炎沙门菌的主要流行优势血清型,其耐药性和遗传多样性高于S。typhimurium,而携带毒力基因数量低于S。typhimurium,且均存在较高的局部暴发风险。

    鼠伤寒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基因耐药表型

    2005-2019年江苏省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研究

    傅明慧王艳朱小娟周璐...
    1024-1030,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05-2019年江苏省分离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江苏省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以及猪、狗、牛、羊、家禽、苍蝇和食品中分离得到的11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毒力基因、生物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结果 11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包括致病性菌株27株(24。5%),非致病性菌株83株(75。5%)。各种来源的菌株中,非致病性菌株占比均较高,其中93。8%的病人来源菌株(15/16)为非致病性菌株。致病性菌株的生物血清型主要为3/O∶3型(26/27,96。3%);非致病性菌株鉴定出了6种不同的生物血清型(不包含未知血清型),主要为1A/O∶8型(23/83,27。7%)和1A/O∶5型(14/83,16。9%)。110株菌对19种抗生素的敏感率达到80%以上。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致病性菌株均为ST135型,而非致病性菌株型别较为多样和分散。HierCC聚类分析将所有菌株聚类为3簇,致病性菌株单独成簇,病人来源菌株在各簇中均有分布。结论 腹泻病人来源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相较于致病性菌株,非致病性菌株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表观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应加强此类菌株的监测,警惕其感染人的风险。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性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

    2020-2023年山西省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洋姚素霞郝瑞娥韩吉婷...
    1031-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0-2023年山西省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20-2023年山西省临床分离的479株布鲁氏菌进行常规生物学鉴定,提取基因组进行MLVA-16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k-Locus Variable-number-Analysis,MLVA)聚类显示总体相似度在 50。5%~100%,共 204 种 VNTR 型,聚类结果 5株以上的成簇VNTR型有11种,其中有1种成簇数量在25株的VNTR型和1种成簇数量在17株的VNTR型。对这2种VNTR型的全部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分别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cgMLST)聚类,存在成簇的菌株,且差异位点较少。结论 MLVA分型方法可将布鲁氏菌进行有效分辨,cgMLST能进一步阐述菌株亲缘关系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山西省内存在着特定基因型的布鲁氏菌的长期传播。

    布鲁氏菌分子分型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2012-2023年湖北省人间布鲁氏菌株的药敏谱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专行陈平张雅婷李国明...
    1036-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人间布鲁氏菌的药敏谱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2012-2023年湖北省所分离的122株人间布鲁氏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鉴定等方法进行病原学鉴定,采用E-test方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选取25株布鲁氏菌进行MLST分型和系统进化发育树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的布鲁氏菌均为羊种3型。122株布鲁氏分离株药敏结果显示109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对12种药物普遍敏感,13株布鲁氏菌对11种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中介。MLST9位点序列分型显示25株布鲁氏分离菌均为ST8型,毒力基因特征相似,但不同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略有差别。系统进化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5株布鲁氏分离菌可分成2个大进化分支和多个亚分支,呈现多态性。结论 湖北省流行的人间布鲁氏菌以ST8型为优势克隆群,并且携带多种免疫逃逸相关毒力基因,复方新诺明的MIC值升高,需加强监测。

    布鲁氏菌种型鉴定体外药敏试验MLST分型遗传进化分析

    2018-2021年乌鲁木齐市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组特征分析

    杨毅胡海胡锦瑞杨艳梅...
    1042-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8-2021年乌鲁木齐市鼠伤寒沙门菌(S。1,4,[5],12:i:1,2)的基因组特征,为该菌的流行监测及引起的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6株乌鲁木齐市肠道门诊监测腹泻样本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WG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MLST类型、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cgMLST)型别、质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特征,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s)构建进化树,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及国内不同来源流行克隆株之间的种群进化关系。结果 26株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组序列共注释到10类47种耐药基因,其中编码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aa(100%)、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30。8%)、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42。3%)、喹诺酮类qnrS1耐药基因(30。8%)和磺胺类耐药基因sul 3(23。1%)的携带率较高;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存在gyrA位点突变。此外,还检测到12种不同的质粒,以IncFIB(S)和IncFII(S)(34。6%)为主;不同时期分离菌株间所含有毒力基因差异不大。cgMLST显示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优势型别为cgST36414,包含10株菌。wgSNPs分析表明,本地区鼠伤寒沙门菌与国内15个省市流行趋势相一致,同时也存在本地区独有的进化特征。结论 本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普遍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质粒复制子,对耐药性的传播和进化起关键作用。多样化的克隆群与食物链上不同来源菌群之间可能存在密切传播联系,给公共卫生监测和预防带来严峻挑战。建议加强基于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实验室监测网络建设,以提高监测系统的时效性并限制多耐药克隆株的传播扩散。

    鼠伤寒沙门菌流行病学分析全基因组测序耐药基因种群结构

    2019-2023年宁夏皮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涛李文玉王秀琴张文霞...
    1049-1054,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9-2023年宁夏皮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为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和策略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个案流调报告来源于各市、县(区)疾控中心上报,将上述资料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6。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3年累计报告皮肤炭疽13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7/10万,2020年以来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x2趋势=29。954,P<0。05),在乙类传染病中发病顺位呈上升趋势,在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中构成占比及发病顺位逐年上升(x2趋势=42。336,P<0。05)。报告病例范围涉及全区72。73%的县(区),其中永宁县、贺兰县、西夏区、利通区、原州区、灵武市和海原县报告发病率超过全区平均报告发病水平;银川市病例占全区67。42%,永宁县病例占银川市46。07%。7-9月份报告病例占65。91%,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主要集中35~59岁(62。12%),农民占82。57%。三级和传染病医院报告占77。27%。报告病例中所有临床标本任一项检出阳性121份(91。67%),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88。80%)。结论 近年来宁夏皮肤炭疽疫情处于广泛持续高发水平,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方式与全国无异,建议开展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丰富标本采集类型,提升人畜间疫情判定能力,为今后应对可能的暴发流行和干预策略措施制定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宁夏皮肤炭疽流行特征

    2012-2021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不同检测类型HIV/AIDS晚发现特征分析

    张金瑞徐鹏王俊杰赵继民...
    1055-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不同检测类型发现HIV/AIDS的晚发现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现住址为佳木斯市、确证时间为2012-2021年且确证年龄≥15岁的HIV/AIDS。收集基线和随访信息,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不同检测类型HIV/AIDS的晚发现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9、SPSS 26。0和Joinpoint 4。9。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956例HIV/AIDS中,自愿咨询检测、医疗机构检测和常规筛查检测发现HIV/AIDS分别占53。24%(509/956)、38。81%(371/956)和7。95%(76/956)。晚发现比例为35。04%(335/956),医疗机构检测晚发现比例(53。37%,198/371)高于自愿咨询检测(23。38%,119/509)和常规筛查检测(23。68%,1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愿咨询检测和常规筛查检测晚发现风险比医疗机构检测分别减少67%(aOR=0。33,95%CI:0。24~0。46)和 71%(aOR=0。29,95%CI:0。16~0。52)。医疗机构检测发现 HIV/AIDS 中初中及以下(aOR=3。12,95%CI:1。46~6。68)和高中/中专者(aOR=3。78,95%CI:1。68~8。53)的晚发现风险高于大专及以上者,自愿咨询检测发现HIV/AIDS的确证年龄每增加10岁,晚发现风险提高50%(aOR=1。50,95%CI:1。18~1。92)。结论 2012-2021年佳木斯市HIV/AIDS的晚发现水平与同时期全国和其他地区接近,未见明显下降。不同检测策略发现HIV/AIDS的晚发现比例和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检测策略的 目标人群开展差异化干预措施,识别晚发现HIV/AIDS的关键特征,推动主动检测,促进早检测早诊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晚发现检测策略

    Toll样受体激动剂及其作为寄生虫疫苗佐剂研究进展

    王丹妮郑贵杰张翼韩艳辉...
    1063-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作为启动固有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TLR属于跨膜受体,主要由天然免疫细胞表达,分为细胞表面TLR和细胞内TLR。TLR的配体称为TLR激动剂,研究发现TLR激动剂作为佐剂可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由于寄生虫生活史复杂,不同虫种或同一虫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特性差异给寄生虫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带来严重困难,因此研发有效、安全的新型佐剂对提高寄生虫疫苗免疫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对TLR激动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作为寄生虫疫苗佐剂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新型寄生虫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Toll样受体激动剂疫苗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