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钩端螺旋体OmpR家族相关TCS鉴定及功能初探

    戴欣珏夏文浩任雨轩车名花...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钩端螺旋体(钩体)OmpR家族双组分系统(TCS)的鉴定方法,初步探讨OmpR家族TCS在钩体感染人巨噬细胞过程中对钩体主要外膜蛋白(OMPs)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致病性钩体赖株TCS的组氨酸激酶(HK)和应答调节蛋白(RR)OmpR功能结构域.采用激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和细菌双杂交技术进一步验证各HK激酶活性以及各HK与RR的相互作用.采用qRT-PCR法检测HK抗血清封闭前后钩体主要OMPs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钩体56601株中LA2828、LA1710含有HATPase_c激酶催化结构域,LA2827、LA1709含有Response_reg与OmpR功能结构域,提示其分别可构成HK/OmpR-TCS.体外重组HK-2828和HK-1710蛋白均具有激酶活性,且分别与OmpR-2827和OmpR-1709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HK-2828抗体封闭处理可使感染过程中显著下降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li-pL32、lipL41和ompL1的mRNA水平明显回升.结论 成功构建钩体OmpR家族-TCS鉴定及功能探究体系,为阐明感染过程中问号钩体OMPs表达改变调控机制,以及制定基因工程疫苗OMPs抗原筛选新策略提供依据.

    钩端螺旋体双组分系统外膜蛋白

    2020-2022年湖南省鼠类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菌株分型

    邱海燕肖明霞张翠彩
    20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的流行病学概况及分离菌株血清学和MLST基因型特征.方法 2020-2022年在湖南省湘潭、涟源、双峰及浏阳4个钩体病监测点,开展鼠种构成调查、钩体分离培养、菌株鉴定工作.采用暗视野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对分离菌株开展血清群鉴定.利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方法开展基因分型分析,分别对7个位点(glmU、pntA、sucA、tpiA、pfkB、mreA和caiB)进行普通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结果 4个湖南钩体病监测点共捕啮齿类和食虫目动物461只,平均鼠密度为2.52%,共分离菌株56株,来源于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鼩鼱3个种类,钩体分离率是12.15%.湖南省4个监测点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88.72%.经MAT鉴定显示:56株湖南钩体分离株隶属于黄疸出血群和澳洲群两个血清群,黄疸出血群为当地主要流行血清群,占94.64%.MLST分型结果显示:56株湖南省分离株ST型别包括ST1、ST128和ST105 3个基因型,其中ST1(57.14%)和ST128(37.50%)为湖南主要流行ST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显示:56株菌株被分为3个不同Clades,分别对应3个不同ST型,ST型分布在不同动物种类和地域上呈现明显差异.结论 黄疸出血群、ST1和ST128为湖南省主要流行型别,初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鼠类动物流行病学概况及流行菌株分子分型特征,对湖南省钩体病的防控和疫苗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钩端螺旋体血清群MLST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何志海和仙孙毅蒋宝贵...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 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 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 和 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 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 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云南西部伯氏疏螺旋体宿主动物多样性

    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及其啮齿动物感染情况

    何萍尹家祥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姆病的病原特征及啮齿动物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情况,有助于评估莱姆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风险和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防控人类莱姆病发生起到关口前移的作用.

    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病原特征啮齿动物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韦蓉尹家祥
    219-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呈全球性分布,可引发靶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开发、动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钩端螺旋体病人兽共患的风险显著加大.本文对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其疾病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认识和有效防控该疾病,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对保护人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人兽共患病影响因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晋瑞婕曾东东秦赫邓秋艳...
    22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InlP、LM681△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600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InlP、LM681△InlP-△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InlP、LM681△InlP-△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 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 125 bp的缺失株LM681△InlP、LM681△InlP-△LLO(亲本株LM681为2 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InlP、LM681△InlP-△LLO 较 LM681 对 HTR-8/SV40 细胞、JEG-3 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 细胞 FLM681△InlP-LM681=102.792、FFLM681△InlP-△LLO-LM681=128.459,均 P<0.01,JEG-3 细胞 FLM681△InlP-LM681=203.755、FLM681△InlP-△LLO-LM681=81.279,均 P<0.01);LM681亲本株的LD5.为106.78,LM681△InlP缺失株的LD5.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InlP-△LLO不存在LD50,LM681△InlP-△LLO较LM681的LD50提高了 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InlP-△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 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 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P溶血素O生物学特性

    乙型脑炎病毒部分NS1基因假病毒的构建

    龙彩韵王瑞晨姚晓慧武婕慧...
    231-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耐核酸酶的含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部分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基因的假病毒,为JEV的实验室核酸检测提供质控品,提高检测质量.方法 将JEV部分NS1基因、蚊18S RNA基因和人GAPDH基因片段次序连接克隆到该质粒上,构建重组载体pET-MS2-JEV;转化大肠杆菌后表达纯化假病毒,并对其进行耐受性和稳定性评估.结果 构建了重组载体pET-MS2-JEV,表达获得的假病毒具有耐核酸酶、耐物理化学因子的特性,可在4 ℃和-20 ℃条件下稳定保存.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稳定性好的含JEV部分NS1基因的假病毒,可作为JEV实验室核酸检测的质控品.

    乙型脑炎病毒MS2噬菌体假病毒

    志贺氏杆菌分泌蛋白Dnak的表达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贾雪娇刘梦琦刘洋刘长城...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表达轮状病毒感染的乳鼠体内志贺氏杆菌分泌蛋白Dnak(Hsp70),并制备Dnak多克隆抗体.方法 以提取的志贺氏杆菌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Dnak片段,与pET-24a(+)和PCDNA3.1分别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4a(+)-Dnak和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nak;pET24a(+)-Dnak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经镍柱纯化Dnak蛋白.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C57BL/6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检测效价,Western Blot法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在GST Pull-down实验中检测Dnak与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2的相互作用.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Dnak转染至HEK293T细胞,以制备的DnaK多克隆抗体为一抗,Western blot法检测Dnak在细胞中的表达.利用MEGA11及Genedoc软件分析此志贺氏杆菌与志贺菌属其他细菌Dnak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重组质粒pET24a(+)-Dnak与PCDNA3.1-Dnak经测序比对包含与此志贺氏杆菌(Shigella:PRJNA804371)序列一致的基因,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诱导表达的重组Dnak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 kDa,浓度可达0.62 mg/mL;Dnak鼠多克隆抗体可与重组Dnak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效价为1:32 000,至少可以在1:6 000稀释度下检测到Dnak蛋白.GST Pull-down实验可以检测到Dnak与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2发生相互作用.转染PCDN A3.1-Dnak重组质粒的HEK293T细胞可以表达Dnak蛋白.经 MEGA11和Genedoc软件比对PRJNA804371株与宋内志贺菌(Shigella sonne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Dnak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结论 成功表达志贺氏杆菌Dnak蛋白,具有良好反应性与免疫原性;制备的鼠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灵敏度较高可满足后续实验需要.

    志贺氏杆菌Dnak蛋白表达与纯化多克隆抗体轮状病毒

    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保护效果的研究

    李慧周维洪玮琪叶才文...
    24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制备的疫苗对狂犬病街毒株BD06和8202株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无狂犬病免疫史,中和抗体≤0.1 IU/mL的受试犬20只,随机均分为4组,供试疫苗(1、2组)和空白对照制品(3、4组)分别于0 d、7 d各免疫1次,每次免疫剂量为1支(1.0 mL).14 d时采血测抗体,当天后肢肌肉注射攻毒.其中1、3组采用BD06株攻击,2、4组采用8202株攻击,攻毒后观察90 d,记录各组犬发病死亡情况.结果 首免后14 d,供试疫苗免疫两组犬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9.94±4.24)IU/mL.攻毒后90 d(首次免疫后104 d)时,供试疫苗两组犬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3.41± 4.07)IU/mL,所有受试犬血清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均大于WHO规定的0.5 IU/mL.结论 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制备的疫苗对狂犬病病毒具有良好的交叉保护效果.

    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BD068202中和抗体

    两种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刘文果朱大冕冯鑫沈静...
    247-25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德拉马尼(delamanid,DLM)和普瑞玛尼(pretomanid,PMD)两种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比较,为临床使用提供更多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至2023年2月重庆市39个区(县)送至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的培养阳性分离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经菌种鉴定和比例法药敏试验确定的198株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DLM和PMD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比较药敏结果.结果 在198株MDR-TB临床分离株中,DLM、PMD的基线耐药率分别为5.1%(10/198)、3.5%(7/198),DLM的MIC值主要集中于0.016~0.06 μg/mL,PMD的MIC值主要位于0.03~2 μg/mL.在13株硝基咪唑类药物耐药株中,DLM耐药10株,PMD耐药7株,两者交叉耐药4株(30.8%,4/13).结论 DLM和PMD对MDR-TB临床分离株均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DLM的抑菌效果更强,但两者基线耐药的出现提示我们应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德拉马尼普瑞玛尼药物敏感性耐多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