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登革热疾病负担及预防控制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安静...
    48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登革热在全球快速蔓延,中国登革热疫情依然是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传播,其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理想疫苗用于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和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在梳理全球和中国登革热的疾病负担、传统媒介生物控制以及新型防控手段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共识,旨在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登革热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登革热登革病毒疾病负担防控共识

    艰难梭菌毒素B2型蛋白重组表达及活性分析

    林兴豪张凯王梦婕杨鸣...
    498-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艰难梭菌高毒力株2型毒素B(TcdB2)的枯草芽胞杆菌工程株,获得高效表达的生物活性TcdB2蛋白。方法 以ST1/RT027型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TcdB2全长基因片段,构建到PHT01载体中,转化枯草芽胞杆菌WB800N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获得TcdB2全长蛋白,进一步通过细胞毒性试验验证重组TcdB2的生物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TcdB2的枯草芽胞杆菌工程株,并获得具有细胞毒性的重组蛋白TcdB2。结论 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TcdB2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艰难梭菌高毒力株的致病机制和作为疫苗候选靶标等奠定了基础。

    艰难梭菌毒素B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细胞毒性

    我国新分离芒市病毒基因组特征与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杨恒李占鸿肖雷李卓然...
    504-51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获取我国新发现芒市病毒(Mangshi virus,MSV)基因组特征以及在细胞上的感染特性,为开展MSV进化与致病性方面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MSV毒株V301/YNJH/2019全基因组序列,使用IQtree、RPD4与Simplot等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基因重配分析;测定病毒在白伊蚊细胞(C6/36)、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与仓鼠肾细胞细(BHK)上的增殖特性,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调查当地牛羊上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病毒基因组全长20 623 bp,由12节段的双链RNA(Seg-1至Seg-12)组成。序列分析显示V301/YNJH/2019为基因重配毒株,病毒的Seg-1与Seg-11与我国湖水沉积物中发现的MSV对应基因节段序列高度相似,而Seg-2至Seg-10以及Seg-12则与我国蚊上分离的MSV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在C6/36与BHK细胞上可高效增殖并引起细胞明显的细胞病变,在Vero细胞上可低水平复制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在芒市采集的20份羊血清样本中未检测到MSV的中和抗体,但在采集20份牛血清中检测到2份阳性样本,其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与1:54。结论 V301/YNJH/2019为基因重配毒株,病毒可感染C6/36、BHK与Vero细胞,在芒市牛群中检测到感染动物。

    芒市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基因重配细胞感染特性流行病学调查

    信鸽产酸克雷伯菌GS-BY-GG的分离鉴定

    李韦李赟辉金有顺巴旭丽...
    51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离并鉴定鸽源产酸克雷伯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 剖检甘肃某信鸽棚发病鸽,观察并采集病变组织,通过观察病菌形态、生化试验、16S rRNA PCR鉴定和序列分析实现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结果 病鸽肝、肺、心等多器官出血,肝脏发黄且质地脆,肺脏发生化脓;从病鸽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菌株,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为粉红色光滑、湿润、圆形菌落,靛基质试验阳性;16S rRNA扩增序列与MN330093。1同源性达100。00%,表明病鸽感染产酸克雷伯菌,并命名为GS-BY-GG;产酸克雷伯菌GS-BY-GG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唑酮等10种药物耐药,对氟苯尼考、美罗培南和庆大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病鸽多器官出血,肝脏细胞排列不规则、多处可见棕黄色色素沉积,气管黏膜上皮广泛细胞坏死和脱落、黏膜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接种SPF雏鸡显示分离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了鸽源产酸克雷伯菌GS-BY-GG,研究结果为产酸克雷伯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产酸克雷伯菌信鸽分离鉴定耐药情况组织病理学

    马尔堡病毒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李健晴刘奇王聪孟余...
    520-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爱性及其影响因素,为疫苗及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EMBOSS以及Codon W、SPSS 26。0等软件对GenBank数据库中93条MARV编码序列进行分析,用SigmaPlot14。0、Graphpad Prism 9。5软件进行绘图。结果 MARV7种蛋白ENC均值分布在49。84~60。92之间,CAI值接近0。7。RSCU结果显示GCA、AGA、AAU、GAA、GGA、AUU、CCU、ACA是7种蛋白的共有高频密码子,其中具有偏爱性的密码子多以A/U结尾。中性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奇偶分析表明MARV密码子使用偏爱性是由突变压力、自然选择和其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自然选择占主导作用。将MARV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大肠埃希菌、酵母、人和杆状病毒4种常见表达系统进行比较,发现MARV与大肠埃希菌密码子使用频率更为接近。结论 MARV密码子使用偏爱性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选择占主导作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更适合作为马尔堡病毒蛋白的体外表达。

    马尔堡病毒密码子偏爱性自然选择

    LAG3分子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郑旭然邓冰清康雪娇李寅时...
    529-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分子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C57-wild-type,WT)和LAG3基因敲除(LAG3-knockout,LAG3-KO)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泡球蚴原头节,感染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肝脏CD19和α-SMA表达及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B细胞及其各亚群和表面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泡球蚴感染12周小鼠肝脏LAG3-KO组CD19阳性区及面积占比略高于W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α-SMA在LAG3-KO组阳性区及面积占比显著高于WT组(t=-3。224、-3。227,P均<0。05)。LAG3-KO组肝脏B细胞表达CD80和MHC-Ⅱ分子的比例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9、-3。321,P均<0。05)。LAG3-KO组B2细胞占比显著高于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5,P<0。05)。LAG3-KO组Bib细胞表达CD80比例亦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15,P<0。001),而B2细胞表达CD80比例显著低于WT组,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2。806,P<0。05)。LAG3-KO组B2细胞表达MHC-Ⅱ分子显著上调,且具统计学差异(t=-4。227,P<0。01)。结论 泡球蚴感染中期12周,LAG3分子影响小鼠肝脏B细胞亚群及功能,并以B2型淋巴细胞尤为显著,LAG3对B细胞的活化以及MHC-Ⅱ类分子表达产生抑制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下的B细胞耗竭。

    泡球蚴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B细胞B细胞亚群

    含内参的登革和寨卡病毒三重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估

    曹孟涛胡潇予杨微李春缘...
    537-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登革病毒以及寨卡病毒并含人类基因为内参的三重RT-qPCR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出内参、登革病毒以及寨卡病毒。方法 针对登革病毒4种血清型的保守区域和寨卡病毒的NS1基因以及人类各个组织中稳定表达的β-actin基因,设计3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4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以及β-actin标准质粒作为阳性质控品,采用L9(34)正交实验方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及覆盖面进行验证与临床评估,并与检测登革病毒的商品化试剂盒进行了一致性评估。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三重RT-qPCR检测方法与12种相近虫媒病毒无非特异性交叉反应;对登革病毒与寨卡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2。99和2。18 copies/μL组内和组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在1。5%以内;与商品化试剂盒相比较,该检测方法对13株登革流行病毒均可获阳性结果;经过Bland-Altman 一致性分析,商品化试剂盒和该方法对临床阳性样本检测结果一致性达到92。59%。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 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含内参的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三重RT-qPCR检测方法,可作为登革病毒与寨卡病毒感染者的早期快速鉴别诊断的有效工具,也可用于病毒暴发地区的快速筛查。

    三重RT-qPCR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内参

    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

    尹雪宇张珊珊张莉李海龙...
    544-547,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 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 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粪便中幼虫数量,将每份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粪便喂给5只昆明小鼠,42 d后处死小鼠,计数幼虫数并计算生殖力指数(RCI);另外3只大鼠(B组)在感染后1~23 d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PCR扩增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果 A组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后4~16 h排出幼虫,8 h排虫量达高峰,24 h及以后粪便中无旋毛虫幼虫。大鼠感染4、8、12、16 h后粪便中旋毛虫幼虫总数分别为350、400、145、40条。感染后4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24、48 h后RCI分别为112。5、20。5、2;8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24 h后RCI为66。7、9;12 h采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和24 h后RCI为13。3和5;16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后RCI为10。B组大鼠中2只连续18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1只连续20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论 一次性大量食入旋毛虫幼虫后,可排出具有感染力的旋毛虫幼虫,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PCR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但不能确定旋毛虫是否具有感染力。

    旋毛虫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力atp6

    加拿大棘球绦虫G7基因型研究进展

    朱小伟华瑞其邵国庆杨光友...
    548-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囊型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作为该病的病原之一,加拿大棘球绦虫G7基因型日渐成为囊型包虫病患者患病的重要病因。近年来,其流行区域有着逐渐扩大的趋势,因而从流行病学角度全面认识其对人和家畜的危害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全面总结了加拿大棘球绦虫G7基因型的流行特征,并对其生物学特性、线粒体基因组与基因组特征、分子遗传标记及防控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的加拿大棘球绦虫G7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加拿大棘球绦虫G7基因型流行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子遗传标记防控

    HIV感染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进展与挑战

    陈爱平冯连贵张拥军
    556-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HIV在感染人体数日内能够潜伏并形成储存库,是艾滋病治疗的难点。表观遗传学专注于序列变异之外的基因表达调控,近年来各种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结果促进了深入认识HIV致病机理和艾滋病治疗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原理,总结目前报道的HIV感染后宿主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特别是以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修饰和非编码RNA为代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如何参与病毒潜伏、储存库的建立过程,以及对艾滋病功能性治疗策略带来的启示与挑战,旨在有更多研究团队关注HIV感染人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根据表观遗传学原理开发更多艾滋病治疗药物,制定合理可行的功能性治疗方案。

    人免疫缺陷病毒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RNA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