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冠状病毒E蛋白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

    张鹏飞刘钧邹紫阳康喜龙...
    807-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ARS-CoV-2 E蛋白B细胞表位,并利用小鼠多抗血清、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等进行验证,以明确SARS-CoV-2 E蛋白的优势B细胞表位.方法 使用SOPMA、Expasy、SWISS-MODEL及IEDB数据库和BepiPred-2.0等软件预测SARS-CoV-2 E蛋白的结构及B细胞表位;通过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并纯化GST标签重组表位蛋白片段,以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表位蛋白与小鼠和人SARS-CoV-2 E蛋白阳性多抗血清的反应性,以初步鉴定SARS-CoV-2 E蛋白的B细胞表位.结果 表位预测结果显示,E蛋白含有线性B细胞表位Ser6-Val14和Tyr57-Pro71,构象表位涉及的氨基酸序列为Glu8-Val14、Leu39-Tyr59、Ser60-Leu65;表达并纯化含有预测表位的E蛋白片段E1(Ser6-Val14表位)、E3(Tyr57-Pro71)以及阴性对照片段E2(不含表位序列),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结果均显示抗E蛋白小鼠多抗和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只与E1、E3蛋白片段呈阳性反应而与E2蛋白片段均为阴性反应,显示E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正确.结论 本研究成功预测并初步鉴定出SARS-CoV-2 E蛋白2个线性B细胞表位,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制备和免疫应答特性分析等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B细胞表位线性表位预测鉴定

    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原虫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分子特征分析

    谭妍罗飞李志峰向尧...
    814-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解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原虫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的分子特征,对卵形疟病例的卵形疟原虫Cox1、Cytb、Tra、Dhfr、K13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确诊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PCR扩增卵形疟原虫Cox1、Cytb、Tra、Dhfr、K13基因的部分片段,利用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区分2个亚种,分析卵形疟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氨基酸突变位点等多态性.结果 以ssrRNA区分26例卵形疟(curtisi亚种14例;wallikeri亚种12例)与Cox 1、Cytb、Tra基因分类结果一致.Cox1基因在145、153等13个位点呈现二态性,仅在528、862位点氨基酸M176I、I288V变异,单例N337H变异.Cytb基因亚种间发现12个位点发生碱基置换,仅248号氨基酸M2481突变.Tra基因发现49个核苷酸二态性位点,致18个氨基酸突变,curtisi型样本中poc1型比poc2型多PINTIN-PINTIN 和TITPIS氨基酸单元.Dhfr基因突变率较高,25%样本出现S58R突变.K13基因亚种内不呈单态,1例样本为杂合.结论 确认了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在Cox1、Cytb、Tra、Dhfr、K13基因片段中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间的二态性位点、突变位点,丰富了输入性卵形疟原虫两个亚种基因多态性信息.

    输入性卵形疟curtisi亚种wallikeri亚种Cox1CytbTraDhfrK13

    鸭源A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离鉴定

    李兆才刘萍李赟辉张淮瑜...
    823-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疑似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鸭进行检测、病原分离培养和基因型鉴定.方法 从山东某鸭场采集病鸭肺脏,进行衣原体荧光PCR检测;将阳性样本匀浆和无菌处理后,接种L929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Giemsa染色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衣原体包涵体的形成;提取分离株DNA并测序,分析16SrRNA、16-23S IGS和ompA基因序列进行种属鉴定和基因分型.结果 成功分离到1株鸭源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鉴定为A型.结论 鸭源A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离鉴定扩大了对A型菌株感染宿主范围的认识,为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控技术及公共卫生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鹦鹉热衣原体细胞培养基因分型

    结肠小袋纤毛虫PCR-RFLP分型方法的建立

    徐啊慧冯彩彩丰山旺赵立卓...
    829-83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特异的结肠小袋纤毛虫遗传亚型分析方法.方法 选择限制性内切酶ApoI和PflMI对结肠小袋纤毛虫ITS1-5.8S rDNA-ITS2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建立PCR-RFLP分型方法,利用建立的PCR-RFLP方法对猪源、羊源和豚鼠源临床粪便样品进行遗传亚型分析.结果 基于ApoI和PflMI的PCR-RFLP方法可以准确区分结肠小袋纤毛虫遗传变异型A和B,用PflMI可以进一步将遗传变异型B细分为B-c和B-t两个亚型.与镜检和测序结果比较,建立的PCR-RFLP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更高的灵敏性,不仅可以鉴定临床样品中结肠小袋纤毛虫单个亚型,而且可以鉴别单个样品中结肠小袋纤毛虫多个亚型的混合感染.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结肠小袋纤毛虫PCR-RFLP方法,可用于结肠小袋纤毛虫遗传多态性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结肠小袋纤毛虫PCR-RFLP分析豚鼠

    2021-2022年广东省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例中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李彩霞张昌张薇曾汉日...
    834-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1-2022年广东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型别特征,为RVA疫苗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2022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共1 858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对阳性样本进一步测序分型.结果 1 858份样本中检出RVA阳性样本156例,阳性率8.4%;其中男女患儿的阳性率分别为8.76%、7.87%,男女性别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A感染在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A感染率从12月逐渐增高,次年1-4月达到高峰;2021年广东地区RVA主要流行株以G9P[8]亚型为主,国内少见的G8P[8]亚型呈上升趋势,2022年G8P[8]亚型检出率首次超越G9P[8]亚型.结论 2021-2022年广东省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例中RVA基因型别多样,G8P[8]亚型已成为主要流行基因型之一,仍需持续开展RVA基因型别监测以评估RVA相关疾病的风险.

    轮状病毒病毒性腹泻基因分型

    2010-2023年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马涛陈聪丁松宁徐庆...
    84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报告发病趋势和波及范围,分析空间分布模式,探测高发聚集区域和重点人群,指导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23年南京市报告SFTS病例信息,描述时间、人群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报告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利用FlexScan空间扫描探测高发聚集区域.结果 2010-2023年南京市报告SFTS 507例,APC为31.8%(95%CI:22.5%~41.9%,P<0.001),2023 年报告发病率为 1.42/10 万(134 例).5-8 月季节指数分别为 2.7、2.1、3.0、1.3,共占76.1%.年龄中位数为66(IQR:55,73)岁,由2010-2011年的59岁,逐渐增加至2022-2023年的68岁(P<0.001),45岁及以上占94.1%;农民(63.7%)、家务及待业(14.2%)和离退人员(12.2%)共占90.1%.2010-2011年疫情波及4区11街道,2022-2023年增加至11区58街道;除2012-2013年外,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均Moran's I>0(0.224~0.526,P<0.001),FlexScan扫描显示溧水区和江宁区的部分街道为一级聚集区域,2018-2023年浦口区4个街道为二级聚集区,2022-2023年六合区3个街道为二级聚集区,均P<0.05.结论 南京市SFTS报告发病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波及范围逐渐扩散,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模式.建议加强医疗机构诊治技术和检测能力培训,强化高发地区监测、病例流调溯源和防蜱、防病知识宣教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性监测

    2022-2023年江苏省H3N2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邓斐王慎骄余慧燕祁贤...
    848-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2022-2023年江苏省监测年度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对H3N2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和耐药性进行深度分析,评估疫苗和药物的有效性.方法 对全省流感网络实验室分离的29株H3N2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与测序,构建HA和NA基因进化树.分析抗原表位、糖基化位点以及耐药位点的突变特性,并采用荧光发光法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进行检测.结果 江苏省29株H3N2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与国内参考株和2021-2022年度疫苗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与国外参考株和2022-2023年度疫苗株则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与2021-2022年度疫苗株A/Cambodia/e0826360/2020相比,江苏省2022-2023年度分离的H3N2流感病毒HA蛋白发生了 4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NA蛋白发生了 2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以及氨基酸残基保守区域未发生改变.IC50结果表明,29株H3N2分离株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两种抗病毒药物均未产生耐药.结论 江苏省2022-2023年监测年度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3N2流感病毒.通过对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变异位点以及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病毒基因的变异情况,为选择有效的疫苗株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的暴发和流行.

    H3N2流感病毒疫苗药物基因特征进化分析

    2018-2022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分析

    郭颂姚文武刘营施旭光...
    85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8-2022年浙江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特征与时空分布特点,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ArcMap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展示,通过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和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浙江省2018-2022年共报告人间钩体病病例255例,包含1例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084 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0 3/10万.8月至10月为浙江钩体病高发月份,病例以45~86岁的中年及老年人为主(221例,86.67%),65~6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57例),男女比例为4.67∶1,职业主要为农民(190例,74.51%).温州市和丽水市的5年累计发病数(201例)占总发病数的78.82%.2018-2022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全省钩体病发病率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山地丘陵地带的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时空扫描分析在浙江省南部发现3个高发聚集区域.结论 浙江省钩体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季节性,高发区域主要位于浙江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病例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需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防范潜在流行风险.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空间自相关时空聚集性

    鼠疫耶尔森菌LPS结构变异机制及其免疫逃逸功能研究进展

    冯文静张源杜宗敏
    860-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菌不仅能编码多种毒力因子破坏宿主免疫信号传导,还能修饰其脂多糖的结构,逃逸宿主免疫监视并强烈抑制宿主的免疫响应,是其高致病性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鼠疫菌LPS缺乏O抗原,脂质A结构也具有特殊的温度转换调控机制,在不同温度下可形成具有不同数目酰基侧链的脂质A,在其逃逸宿主固有免疫识别和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鼠疫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生物合成调控、结构变异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研究病原菌利用LPS结构修饰逃避宿主固有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提供借鉴.

    鼠疫菌脂多糖免疫逃逸

    巴尔通体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伏蓉尹家祥
    867-871,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尔通体病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和吸血节肢动物是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原生环境的不断开发,人类感染巴尔通体的风险显著增加,人患巴尔通体病的数量逐年上升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有效地防控巴尔通体病,对巴尔通体感染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相应生物、自然和社会因素对感染发生的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起到巴尔通体病防控关口前移的作用.

    巴尔通体猫抓病啮齿动物吸血节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