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鲁氏菌主要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辛雪强佟彤王玉金盛宇杰...
    872-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给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外膜蛋白是布鲁氏菌主要的免疫和保护性抗原,与布鲁氏菌的毒力、免疫调节和胞内寄生等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对布鲁氏菌主要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从而促进对布鲁氏菌抗原特性的理解,为布鲁氏菌新型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抗原特性

    青海高原地区小型兽类7种病原体携带情况调查研究

    程红兵刘益萍崔佳饶华祥...
    880-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高原地区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及巴贝虫7种病原体在小型兽类中的流行状况,为当地人兽共患疾病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6-7月,我们采用夹夜法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个镇(区)捕获小型兽类,无菌收集其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细菌性病原体的检测,采用普通PCR法进行巴贝虫的检测,对阳性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小型兽类、生境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结果 共捕获15种235只小型兽类,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巴贝虫,未检出其他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在长尾仓鼠、大林姬鼠、高原鼠兔、小家鼠、子午沙鼠、普通田鼠、仓鼠、间颅鼠兔、五趾跳鼠等9种41只小型兽类中检出,阳性率为17.45%(41/235);问号钩端螺旋体在长尾仓鼠、小家鼠、普通田鼠和根田鼠中检出,阳性率为3.40%(8/235),巴贝虫仅在1只香鼬中检出,阳性率为0.85%(1/235),不同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54,P<0.001).伯氏疏螺旋体在林区检出率最高,与其他生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3只普通田鼠和2只长尾仓鼠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问号钩端螺旋体混合感染的情况.巴贝虫阳性标本测序成功,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为Babesia vulpes.结论 青海高原地区小型兽类中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巴贝虫,对人有潜在致病性,当地应加强相应人兽共患疾病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人兽共患病小型兽类流行情况青海高原地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朱小青李杨柳李裔斌靳晓冰...
    88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多在秋冬季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等.与非重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白蛋白下降更显著;降钙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血肌酐、血尿素氮、D-二聚体升高均更明显.胸部CT多呈磨玻璃影改变,重症患者肺部病变范围较非重症患者更大,且均需要呼吸支持.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多个炎症标志物升高,肺部影像学多呈磨玻璃影改变,重症患者脏器损伤更加明显,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该疾病预后较好.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

    长沙市44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周荃袁雪峰肖钢
    893-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沙地区猴痘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实验室、超声结果,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23年6月29日至12月15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超声结果,比较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患者与未感染HIV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44例猴痘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均为男性,均有男男性行为史,81.82%患者未婚,38.64%患者无业,40.91%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61.36%患者感染HIV,其中88.89%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中位潜伏期为5 d,发病到住院中位时间为6.88 d,中位住院时间为10.51 d.患者均有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四肢、颜面部、躯干、肛周.多数患者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多见.与合并HIV感染的猴痘患者相比,未感染HIV的猴痘患者中性粒细胞较低,红细胞、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结论 长沙地区猴痘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猴痘HIV流行病学男男性行为皮疹

    长春市18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阴媛吴卉王浩
    898-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春市猴痘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为今后的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长春市医疗机构发现的18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就诊情况及临床表现,并采集病例咽拭子、痘疱液擦拭物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病例多为未婚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疾病通过同性接触的人传人方式传播,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暴露地点较为隐匿,潜伏期平均值为9.06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和密切接触者排查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分别为38.89%(7/18)和50%(9/18);所有病例均出疹,部位涉及全身,无特殊顺序;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为5.88 d;病例多为HIV感染者,为50%(6/12).结论 猴痘疫情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经人传人方式传播;症状上一般为发热、皮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发病后能及时就医,部分患者初次就医难以确诊,导致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管控,疫情调查处置存在一定难度.

    猴痘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特征疫情防控

    假巴西诺卡菌感染性脓胸1例及临床分析

    赵利慧颜菊荣陈军任易...
    901-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例假巴西诺卡菌感染引起脓胸的病例,探讨假巴西诺卡菌的形态特点、鉴定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案,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诊断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并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例假巴西诺卡菌引起的脓胸患者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及药敏信息及时更改美罗培南为复方新诺明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该患者诊疗后症状缓解,提前出院.结论 对假巴西诺卡菌引起的肺部疾病尤其是脓胸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假巴西诺卡菌脓胸诺卡菌病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4 年第 7 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刘子榕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