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源区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于2023年春季(4-5月)和夏季(8-9月),对黄河河源区干流和支流(曲麻莱-兴海,河段约1200 km)进行了2次调查,共采集了33个站点水样.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35种(属),平均密度182.75×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55.35×10-3 mg/L,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类群,种类数占比72.31%.从时间上,物种组成和丰度存在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春季均高于夏季,平均生物量春季低于夏季,但差异均不显著;从空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干流均高于支流,浮游植物物种数下游最高,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中游最高,但差异不显著.黄河源区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2.87±0.66、6.65±0.94和0.77±0.17,春季均低于夏季,且季节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优势度Y≥0.02的优势种共9种,主要为硅藻门藻类,春、夏两季均为优势种的藻类包括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二头脆杆藻(Fragilaria bicep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念珠状等片藻(Diatoma moniliforme)、胀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ula).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黄河源区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在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海拔(ASL)、河宽(RW)、流速(FV)等因素,而夏季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透明度(SD)等因素.本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