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杨国桢

季刊

1000-422X

0592-2186377

361005

厦大学399信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中国社会经济的理论和专题论文,并富有区域专题研究特色,适合于史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方志工作者阅读参考,发行国内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界视野下的陈嘉庚研究

    刘宏张慧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嘉庚是一位在中国和东南亚都享有盛名的华人领袖,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无论在商业、文化教育,还是社会政治等不同领域,他都有很大的成就和贡献,陈嘉庚精神也一直延续至今,在不同国家发挥着影响力.关于陈嘉庚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陈嘉庚于某一区域或领域的活动及贡献,较少论及其如何通过跨区域或领域的活动,互为辅助,发挥更大影响力.该文从陈嘉庚的生平、贡献及其精神传承三个方面,分析陈嘉庚在不同区域或领域的跨界性,并引入"跨界亚洲"的概念,将跨界研究与陈嘉庚研究相结合,探讨陈嘉庚的跨界轨迹,希望为学界研究陈嘉庚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陈嘉庚研究嘉庚精神跨界亚洲东南亚中国

    中国传统市场的近代重构

    杜恂诚
    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明至清是否存在"斯密型增长"?该文作者是否定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斯密理论所得以产生的英国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与英国经济也是完全不同的.所谓"斯密型增长"的说法无视欧洲各国数百年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法律、宗教的系统性的资本主义转型,抓住市场这一点而不及其余,作了非理性的比较.明至清前期的中国市场,其实并不值得大肆渲染.人口的增加放大了市场,赋税和租佃制度也对市场有巨大的影响力.近代市场发生颠覆性重建,由原先主要满足人们的衣食互补需要转变为主要满足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需求,由主要对内转变为主要对外.上海、汉口、天津等新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以更新迭代之势生成.近代中国市场的运营方式,包括运输工具、通讯方式、销售方式、融资方式等都发生了转换.但这个市场仍不可能单独整合完善,整个国家的历史航程决定了它的沉浮和走向.

    斯密型增长明至清前期中国市场近代市场重构市场主导运营方式

    清代前中期豆货海禁的解除与沿海贸易的发展繁荣

    李尹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疆政策如何施行,对清代社会经济特别是沿海贸易的发展变化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清代初期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贸易一度几近禁绝.康熙开海后,社会经济复苏,沿海贸易得到初步发展.时至清代,豆已兼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双重属性,在经济社会生产中具有更突出的地位和更广大的需求.豆在山东、奉天等地广泛种植,但豆货的海运贸易在开海后仍受严格限制.乾隆以后,在官民的不断呼吁下,豆禁才一步步解除.豆货是清代沿海贸易中最主要的北方商品,豆禁的解除有力推动了沿海贸易尤其北洋贸易的发展,使其迎来开埠前发展的最繁荣阶段.这种发展繁荣不但表现在沿海贸易中商品、商船数量增长上,也体现在海关关税、沿海城镇的变化中.本文考察了清代前中期豆货政策的调整变化与沿海贸易间的关系,对其形成若干基本认识:清政府能够依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调整其政策;政策往往不能一体适用、全面推广,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予以不断调整;沿海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了清政府政策的变化调整,而政策的变化调整则直接影响了沿海贸易乃至社会经济发展.

    清前中期米谷出洋之禁豆货沿海贸易

    秦及汉初市场交易中的"质"

    吴雪飞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及汉初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质",是交易者买卖奴婢、马、牛等之前,市场管理机构核查买卖物之权属,以防止其为盗窃、劫掠所得的程序."质"不但是官府对民众财产所有权及其转移进行监管的方式,而且具有打击犯罪的功能.官私之间、私人之间在进行大宗物品交易时,必须进行"质",否则以"不质律"论处."质"的一般方法,是由市亭、市舍向交易者居住之乡、里进行调查,乡、里提供"质书"即权属证明,市亭、市舍据此进行核验.跨地买卖之"质",交易者需携带"质书",由出卖地之县的市亭进行核验.官私买卖中的"质",还需要"虚质",即将"质"暂时空置不办,当场完成交易后再在规定时限内补办.官府在进行"质"时需要收取"手续费",即"质钱".

    秦及汉初核验岳麓秦简《金布律》

    《铅书》"永平采作之法"与宋代矿冶

    徐东升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铅书》"永平采作之法"的内容为南宋吴绍古所撰,是关于铅山县绍熙元年至庆元四年间某年矿冶生产的撰述.该撰述最早出现在吴绍古所著铅山县志《永平志》,其成书时间不迟于嘉泰四年,但后来又有增修而书名不改,形成初版和增修版,而且后者包含了前者的内容,《铅书》所引是出自《永平志》初版或是增修版中初版的内容,目前尚无法判断.该撰述对宋代矿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增进对铅山县各类矿冶生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可补缺与阐释宋代矿冶生产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可深化对宋代矿冶诸问题的认识.

    《铅书》《永平志》南宋吴绍古矿冶

    清代地丁税数据信息与政区变动

    郭永钦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丁税是清中前期最重要的财政收入,而系统性的数据尚不多见,前人研究多集中使用梁方仲先生整理的《嘉庆一统志》所载数据.不同年代的《缙绅录》中也收录了不同层级的地丁税数据,并随时更新,这些线索在朝鲜使臣《燕行录》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比对《程赋统会》和方志等其他史料,有几点发现:首先,自康熙年间至乾隆中期,至少有四个不同时间断面的数据大致可用;其次,伴随官员调动和政区调整,县级地丁税数额也随之修订更新;再次,从数据质量来看,县级数据整体上应优于府级和省级.考证结果提醒量化史学者关注该系列史料.

    地丁税缙绅录政区变动量化史学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数据使用问题——以中国近代"国民所得"人口数据为例

    缪德刚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发展,历史上的人口数据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与当今通过人口普查获取数据不同,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尚未能开展覆盖全域的人口普查.由于人口数据缺失,中国"国民所得"估算者只得选取来源不一的人口数据.人口数据由此成为中国"国民所得"估算成果被诟病的因素之一,这同时折射出中国近代人口数量问题的复杂性.基于"国民所得"人口数据考察中国近代人口数量问题,既能够增进相关问题的社会历史分析深度,还可以为当前合理运用包括人口数据在内的历史数据提供参考.

    人口统计中国近代"国民所得"历史数据

    电报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市场空间

    夏维奇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的电报建设深受市场空间格局的影响.电报的发端、发展乃至电报网络的形成与不断加密,多是循着商道及商业市镇渐次推进,即是明证.从深层次看,此乃商业贸易需求对电报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之驱动使然.而各商道及商业市镇一旦为电报网络所覆盖,信息便实现即时性传播,十分有利于商品流通与资本配置的有效调节,进而促进区域性市场发展乃至全国性市场的培育.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出现"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出现所谓"黄金十年",除既存研究所作的各种诠释外,电报网络的构建,提供了较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与保障,当是不可或缺的造因.凡上,以一个案领域提示出信息化在市场空间拓展与市场经济运行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重大价值.

    电报建设市场空间商品流通资本配置《尺素频通》

    中国农民银行农田水利贷款研究(1942-1947)

    瞿商马筝
    9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四行"专业化,中国农民银行成为唯一办理农田水利贷款的国家级金融机构.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大型和小型农田水利贷款的贷放业务有所不同:大型农田水利贷款由中国农民银行贷放八成或九成,其余由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或水利部配贷,以省政府为贷款对象,省属水利机关为工程承办机关,向受益业主征收水费作为分期偿还本息的来源;小型农田水利贷款以民力自办为主,不足经费则由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八成,农林部配贷二成垫头,且由行方与农林部负责工程督导等事宜,贷款对象主要为合作社,按照合作放款利率计息.中国农民银行农田水利贷款对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增加地值和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农田水利贷款区域差异显著、贷款数额不敷实际费用、还贷困难造成贷款循环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中国农民银行大型农田水利贷款小型农田水利贷款绩效

    抗战时期地方政府干预下的福建企业公司经营活动

    曹宁林立强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政府为响应国民政府以"统制"为核心的经济备战政策,组建福建企业公司作为本省工业统制体系的中心.在省政府干预下,战时福建企业公司采取了集中控制、自给自足和收缩组织三大战略,并对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强力管控.尽管福建企业公司在战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选择和组织调整,希望谋求长久发展,但受困于工业过度商业化和保障地方民生的负担,企业出现工不如商、亏损严重以及依赖特权的发展困境,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失去地方政府支持的福建企业公司迅速衰落.

    抗日战争福建企业公司地方政府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