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高翔

季刊

0252-9203

010-64033952

100720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查看更多>>社科学术刊物。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报道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章、学术动态、论文摘要、书评、报刊论文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构想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Fang Jun邵亚楠
    5-17页

    社会符号论的批判向度与力度——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考察

    方军黄德远
    1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符号的深刻分析,可发现社会符号的颠倒与否定性质是社会符号普遍的有规律性的特质,是社会符号在一定社会形态下获得的历史规定性,其根源于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即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矛盾运动,由实践的辩证本质即以否定性为媒介的关系所规定,是否定性辩证法在符号上的具体表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符号论的批判是基于实践,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是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在当代,构建科学的社会符号论,不仅可以推动符号学的发展,而且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面.

    社会符号论历史唯物主义符号学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

    项久雨龚华燕
    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样态与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立足于生活样态的转变,因此两者的内在旨趣是高度关联的;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又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也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就必须内在地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多种样态,它主要包括了主体样态、发生样态、实现样态与外部样态.它们分别以"人民主体,政党引领""矛盾转变,供需融合""劳动为本,共创共享""理想同构,世界延伸"为理论支柱,共同组成了独特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美好生活唯物史观现代性社会主要矛盾中国道路

    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构建阐释中国开放成就的经济理论

    裴长洪刘斌龚华燕
    5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理论,应突破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局限性.一是揭示围绕"三对关系、六条线索"展开的中国渐进式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规律.二是总结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业态重塑中小企业微观主体地位,培育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经验.三是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建立的合作共赢、海陆贯通的新型国际生产分工模式及其蕴含的贸易盈余与资本输出紧密联系的新型国际经济多元平衡观.四是在习近平重要论述指导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的理念学理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学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张建华程文龚华燕
    7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占中国经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其内部消费性和生产性的结构有待优化.通过服务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选取45个非石油出口型经济体1950-2010年的数据,刻画世界服务业结构的典型事实,并将其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经济体与陷入陷阱的拉美经济体作为典型进行比较,进而构建包含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人力资本供给的匹配模型,揭示了服务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的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理和跨越条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公共服务业对培育积累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供给,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匹配效应,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陈柏峰张美常
    9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社会"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它指公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各有独立范畴,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体两翼".国家动员能力、既有法律体系、社会治理基础、社会矛盾态势等具体背景,对法治社会建设构成引导或制约.法治社会建设应有强辨识性的目标指引: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良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秩序、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界定社会组织的适当行为空间.基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场域,应当直面基层特质的制约,着眼基层社会的主要事务,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同时,还应在角色分工基础上,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律师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法治社会社会治理政府社会组织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

    王成张美常
    11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科技带给人们安全和便利的同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异化力量.现代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讨论的宏观背景,中国法律应当积极回应,避免沦为世界范围内的"规则洼地".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重公法、轻私法,缺乏民事基本法的规则支撑.在法律体系中,民法是保护人之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规范,能够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体系支持.应当确立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控制,补强利益关系中最弱的一方.在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中,间接保护模式和法益保护模式都存在缺陷.权利保护模式更适合中国的立法及司法现实.个人信息权可以嵌入到既有人格权规范体系中,实现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民法典人格权编应当采取权利保护模式.

    个人信息权科技异化保护模式民法典

    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兼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

    游旭群李存娜
    13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力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推进公共部门管理改革,自引进教育领域后,促使教育问责制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是提高教师工作绩效,对于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以此为理论根基的考核指标过于重视工具理性,忽视价值属性导致公共管理的方向性偏差;重视阶段性的"教书"指标,忽视了根本性的"育人"指标,导致实施结果背离了初衷.立足于教育的价值理性和中国现实,建议教育部门从"新公共管理"向"整体性分散化治理"转变;营造潜心育人的教育环境;把"育人"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政策中,转化为教师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新公共管理"理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整体性分散化治理育人

    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研究

    焦天龙
    15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南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南岛语族的发源地,其考古材料对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年代、航海术和扩散动力有着直接的意义.现有证据表明,早在距今8300年左右,南岛语族的祖先就开始探索中国东南沿海的近海岛屿.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随着远距离航海技能的突破,有相当数量的南岛语族人口移民台湾岛.海洋生存模式和航海术是南岛语族祖先扩散的首要动力.

    南岛语族考古学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

    东亚比较研究的新视野

    刘晓峰小峯和明李存娜
    17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上,东亚地区普遍使用汉字,构成了共同的文化圈.近代以来,东亚的书写文字有了多样化的发展.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从长远的文化发展角度看,加强东亚地区文化史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小峯和明长期从事日本中世文学研究,近20年来突出东亚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学术立场,对东亚古典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就东亚文化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在东亚文化交流研究中,比较是进行整体考察的方法,不仅仅是单向研究的手段.文本和图像的研究可以相互增益,如日本绘卷是文学与绘画交融的媒介.环境文学研究方法为重新解读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对于东亚古典文学,必须从东亚整体的角度出发去解读其价值,这是当前该领域迫切需要的研究方向.

    东亚研究比较文化研究绘卷环境文学今昔物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