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2-4921

010-64076113

100720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社会科学/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内容有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族、历史、教育、文艺、语言等学科的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

    李应志
    12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观览"接受形式转换.在图像时代,人们倾向于用图像化主导的观览形式来进行文化接受和交流,不再执着于权威性意义的阐释,而是更愿意一切都能"眼见为实",从而获得某种 自我需要的文化消费和选择的 自由.在观览"事件"中,"阅读"的精英性质和权威依赖 日益被自我朝向的"观览"所动摇,阐释权力逐渐从精英向大众转移.支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逐渐被图像所具有的非符号化区域所阻挡,进而被接受主体立足于 自身情感与欲望的图像阐释所分散.图像对主体的"诱导"最终形成了观览者主体意识的力量凝聚,从而为主体的自我重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阅读观览自我朝向图像

    哲学:知识还是智慧?

    陈波
    14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知识还是智慧?"这种提问方式似乎隐含的是一种不兼容的选择.实际上,哲学可以把知识和智慧这两者兼而得之,且必须兼而得之.哲学历来被视作"爱智慧"之学,它当然追求智慧.智慧包含四个要素:良善的动机、广博的知识、审慎的判断和真诚的行动.哲学同时也是追求真理的事业,按传统理解,知识是得到证成的真信念,因此哲学也追求知识,即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理解.尽管知识并不必然导致智慧,但智慧必定基于知识,离开知识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智慧还超越知识,给知识导航,通过转识成智,沉淀为生活方式,落实为理想人格,升华至人生境界.哲学是同时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学问,并且正是通过追求知识来追求智慧,它对于每个人的生存几乎都是必需品.

    真理知识智慧四要素说

    类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超越

    晏辉
    16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意识、类实践和类本质乃是类哲学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据,源 自人作为特殊实体和能动主体这一始点,这是人的所是;然而这种所是只是一种可能性,如要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这一元哲学意义上实现人的所是,他就必须在意识和实践上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存在物;通过生产和交往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实践主体,通过意识和认识使自己成为普遍规律和实践法则的发现者、制定者和践行者.类哲学就是对人的类意识和类实践之内在本质的理论自觉.由资本的世界运行逻辑所产生的全球化,使人的类意识、类实践和类本质变成了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性存在.作为类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结果的异在性存在,使得人类处于危机之中,一种 自反性现代性逐渐生成.在此一境遇之下,类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和实践智慧,乃是一种在学科高度上、问题深度上深刻理解现代性、把握现代性、超越现代性困境的理论方式.作为把握现代性、现代性困境和超越现代性困境的方式,类哲学将沿着元哲学、问题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演进道路而展开其自身.

    类实践类意识类哲学全球化

    天津教案与晚清外交

    葛夫平
    18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教案起于民教冲突,影响及于遣使、觐见等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1870年10月,清政府就该案作出惩凶和赔款决定,由于法国政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中法在此之后还有后续交涉.在交涉中,清政府不但拒绝了法方处死地方官的要求,同时亦拒绝将重新谈判天津教案、解决觐见问题作为递交国书的条件,最终迫使法方让步.清政府派遣崇厚赴法,虽然只是为了向法国道歉,遣使带有临时性质,但如果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视野来考察的话,崇厚出使法国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为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总理衙门拟定八条传教章程,希望以此约束传教士,防止民教冲突,但终因外国列强的反对和阻挠而失败.法国和其他列强对在华传教士的袒护导致19世纪下半叶教案连绵不断、愈演愈烈,最终爆发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天津教案晚清外交崇厚中法关系史

    Abstracts

    204-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