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

    陈佳佳郑雅男张伟兰张晓琴...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3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产业绿色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测度两系统综合指数,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法对2009-2018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趋同性,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绿色化水平高于产业绿色化水平,中下游地区相反;(2)时空维度上,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呈现"凹"字型发展特征且稳定程度不同;(3)空间集聚上,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存在明显聚集性,高-高聚集主要集中于上游地区,低-低聚集由中游地区向中下游地区扩展.

    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罗万云王福博孙慧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DPSIR模型及空间计量方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进行测度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但整体处于初级阶段,1999-2019年年均增长3.32%,内部驱动力和响应方面贡献显著,压力、状态和影响方面发展有待提高.(2)流域内各省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均呈增长趋势.(3)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但这一相关性逐渐减弱,并没有形成具有沿黄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空间集聚中心由四川省(1999年)转移到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群.

    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空演化

    风速分辨率对土壤风蚀模数计算结果的影响

    张莉李继峰常春平郭中领...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是土壤风蚀的驱动力,风力直接影响土壤风蚀的强度.风速是土壤风蚀预报模型的主要输入参数,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风速数据能提高模型模拟效果.为对比风速处理方法及风速数据时空分辨率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基于修正风蚀模型(RWEQ)评估该模型对于各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别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130个气象站(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中不同类型及不同数量的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插值法和风蚀预报系统(WEPS)的WINDGEN风速生成法将1日4次风速数据和1日2类风速数据生成24 h风速数据输入模型,结合1日4次风速数据直接输入模型构建了不同气象站数量及不同风速数据类型的6种模拟情景,计算了研究区在不同模拟情景下的潜在风蚀模数.结果表明:RWEQ模型估算的区域潜在风蚀模数会随气象站点的数量和风速时间分辨率的提升而增加;风速数据的线性插值方法在RWEQ模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与WEPS模型的WINDGEN风速生成方法相比,线性插值法使地面2 m处大于临界起沙风速(5 m·s-1)的风速频率降低,过低估计潜在风蚀模数和区域土壤风蚀状况.

    风速数据气象站数量潜在风蚀模数RWEQ模型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和动力机制

    谢磊何仁伟史文涛蒲红铮...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7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标准差和变差系数、ESDA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法(GWR),分析了 2005-2018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特征方面,城乡融合系数均值由2005年的0.208提高到2018年的0.416,表明城乡融合水平持续提升,但下游地区均值一直高于中游、上游地区.标准差测度的城乡融合绝对差异由0.073升为0.103,不断缓慢上升;变差系数衡量的相对差异由0.350降为0.248,呈下降趋势.全局莫兰指数表明高于流域城乡融合系数均值的地市倾向于在空间上集聚.(2)空间演变特征方面,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形成高于流域城乡融合系数均值的集中分布区.低于流域城乡融合系数均值的地市呈地域锁定分布.黄河流域地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形成3层次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地势起伏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扩张、交通通达性、人口城市化、居民消费水平为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主要动力因子.

    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空间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曾冰谢琦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探索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8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3-2018年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特征以及下游>中游>上游板块递减特征;(2)经济发展重心位于陕西延安市,演变轨迹总体上朝着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长轴有所增加,短轴则有所减少,椭圆方向与黄河流向大致相同;(3)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整体上不具有空间依赖性与溢出效应,高高(HH)集聚区集中于银川、咸阳、东营等地,黄河上游大部分地区以及一些省际交界区长期处于低低(LL)集聚区,低高(LH)集聚区大都位于省会城市或省域次中心城市附近,相应省会城市除银川外均处于HL聚集区;(4)从内外部影响机制来看,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交通条件均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自然地理条件则产生了明显的地理环境约束作用.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夜间灯光空间特征影响机制

    中国海岸风沙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

    贾虹孙智妍谢金明陈杰...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地带.海岸风沙沉积是这一特殊动力环境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环境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中国海岸主要存在3种风沙沉积,分别为"老红砂"、沙丘岩及海岸沙丘.本文通过比较已报道的风沙堆积的物质组成、地层变化等,进一步总结了海岸风沙沉积的特征;选择已开展绝对测年的沉积剖面,利用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风沙沉积年代的分布特征,考察了中国海岸风沙活动历史,结合其他气候记录,探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岸风沙堆积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红砂"沉积主要记录了冰期-间冰期尺度的风沙活动,在120 ka BP前后、73-55 ka BP等时期,风沙活动主要与海平面下降时陆架提供的丰富沙源和强盛的冬季风有关;而在105 ka BP、80ka BP前后,风沙活动与高海平面时期丰富的沙源或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增强有关;55 ka BP以来风沙活动强度降低更多地反映了沉积记录保存环境的变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沉积大多分布在现代海面之下,并不代表实际的海岸风沙活动减弱.相比之下,海岸沙丘沉积所记录的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近3 000 a,可能与中国海岸冬季风的增强有关.

    海岸风沙年代控制风沙活动沉积过程环境变化

    2004-2014年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邵梅马立鹏王新源车雪华...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在时间尺度上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判断区域生态系统处于改善或退化的主要途径.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分类解译划分的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河西走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和修正方案,评估了第三次(2004年)、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4年)荒漠化监测期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及服务价值结构.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呈现轻微逆转趋势,荒漠化草地面积由519.7万hm2减少至357.7万hm2;(2)10年间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以损失为主,损失量达209亿元;(3)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时空分布、荒漠化类型和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倾向于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和水文调节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荒漠化草地评估指标体系河西走廊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及发育模式

    解锡豪李志忠靳建辉刘瑞...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揭示了沙丘地表以下3-5 m深度的浅层构造信息,可识别沙丘中上部和丘顶部位的高倾角、上凸形和楔状交错层理、沙丘中下部和丘间地的低倾角-近水平层理构造,反映了沙丘上部风沙蚀积活动较强烈,而两翼中下部和丘间地以风沙加积为主.(2)从沙漠边缘到沙漠中心,植被线形沙丘浅层沉积构造组合由两坡不对称分布向对称分布变化,沙丘横剖面形态亦由两坡不对称向对称形态同步变化,但未发现沙丘侧向迁移的沉积构造证据.(3)依据不同规模沙丘内部构造变化序列,可将植被线形沙丘演化划分为灌丛沙丘、风影灌丛沙丘、垄状沙链、植被线形沙丘等4个发育阶段.随着叠置灌丛沙丘不断合并融入,线形沙丘宽度和高度持续增大,沙丘顶部风沙活动性增强,高倾角、上凸形、楔状交错层理增多.(4)在沙丘表层3-5 m以下块状层理以及GPR探测信号衰减、图像分辨率变差的成因,应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验证.此外,系统阐明研究区植被线形沙丘演化过程,尚需补充更多GPR探测资料并开展年代学研究.

    探地雷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线形沙丘沉积构造发育模式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魁明王晓燕姚罗兰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乡村发展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客观评价了 2011-2019年黄河流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11年以来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较大提升空间.资源节约指标得分远高于环境友好、质量高效和乡村发展指标.(2)从时间上看,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其中,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年均增长率较高.从空间上看,2011-2019年,高值省区由1个增长到7个,低值省区由5个降至0个.(3)从流域整体差异来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在不断缩小;从区域内部差异来看,下游和中游的内部差异较小,上游的内部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4)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耕地复种指数、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节水灌溉面积占比、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单位农业产值机械能耗、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进——基于多周期两阶段DEA模型

    周福礼海盼盼王雪妮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及其时空演进规律,有助于区域产业布局、环境规制与政策制定,进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异质化发展,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区域发展规律,构建多周期两阶段DEA模型(Multi-period two-stage DEA model),通过测算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创新效率,实现黄河流域省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同时借助ArcGIS10.6软件对黄河流域省域绿色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动态演进并分析其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空间维度呈现上游较差、中游一般、下游最优的发展不均衡现状;时间维度呈现"W"型波动式上升趋势,但整体一般;存在省份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黄河段城市却较差的发展不一致现象.针对黄河流域省市的各种发展情境,从省市协同治理、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科技研发、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动态时空演进多周期两阶段DE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