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洲内陆干旱区NDVI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吴倩倩张晓徐书兴杨晓晖...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 NDVI和RWI变化的一致性,探讨了 NDVI和RWI对气候的响应,揭示了影响NDVI和RWI气候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982-2000年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生长和NDVI均呈增加趋势,生长季NDVI与RWI大多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大多数地区5、6月NDVI受同期气温的影响,而4、5月NDVI主要受同期降水的影响;RWI主要受6-7月气温和4、6月和7月降水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NDVI和RWI对气温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但它们对降水或PDSI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海拔和水热条件对不同地区的NDVI和RWI的气候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植被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树木年轮NDVI气候响应影响因素亚洲内陆干旱区

    2000-2019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尹振良冯起王凌阁陈泽霞...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厘清该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3A3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法处理获得2000-2019年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法及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呈增长趋势,NDVI年增长速率为0.0027(P<0.05),均值为0.252.空间分区年增长速率有差异,黄河流域片区(0.0062)>半干旱草原片区(0.0026)>内陆干旱片区(0.0018).(2)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占55.77%,退化区域占3.76%,增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林、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1.87%,其中持续性改善面积(17.04%)大于持续性退化面积(1.27%),黄河流域片区增长情况及持续性增长情况最优.(3)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按影响力依次为降水、气温、日照、相对湿度,但对各分区的影响程度略有差异.黄河流域片区、内陆干旱片区空间分布受降水影响最大,半干旱草原区受日照影响最大.(4)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以自然因子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为主,自然因子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人类活动,且自然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贡献率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西北地区NDVI植被覆盖变化影响因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

    拉萨河谷爬坡沙丘沉积物特征

    王晓枝董治宝南维鸽李超...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河谷爬坡沙丘表层及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果表明:(1)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平均粒径为2.51Φ(细沙),分选中等,粒度分布曲线为正偏、窄峰.随海拔升高,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随深度增加,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2)爬坡沙丘沉积物常量元素中SiO2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Ba含量最高.常量元素含量多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且在0-10 cm深度内变化幅度最大.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Na2O、MnO、Cr、Co、Mo、SiO2外,其余元素均处于亏损状态.拉萨河谷爬坡沙丘经历了中等的化学风化,处于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

    拉萨河谷爬坡沙丘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

    城乡"对流"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何仁伟杨慧张海朋袁晨曦...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城乡各种"能量"的相互交换和双向流动,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和城乡"对流"的内涵,探讨了城乡"对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基本路径.城乡融合是城与乡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总体思路、基本路径、主要维度、重点内容、实现过程等方面阐述城乡融合的内涵.城乡对流是城乡互动的形象表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举措和方法,主要包括要素"流"、产业"流"、产品"流"、公共服务"流"和文化观念"流".城乡"对流"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资源要素良性循环、结构功能优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重塑,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城乡"对流"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产业格局重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重建、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城乡文化交流互补.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双向循环城乡"对流"作用机理实现路径

    基于文本分析法的沙漠型5A级旅游景区游客感知与旅游行为研究

    高冲董治宝姜有根王晓枝...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沙漠旅游游客感知旅游行为文本分析法

    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阻沙效应及输沙粒度特征

    管雪薇杨采怡刘广明汪季...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沙危害是制约荒漠盐碱湖区资源开采的重要因素,研究盐湖防护体系风沙运移规律及其颗粒运动方式对实现盐湖资源可持续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以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监测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逐月对防护体系不同部位输沙通量进行观测,探究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沙粒运动方式及各月输沙通量变化规律,以期为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风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除白刺灌丛外,其余样地风速基本不受风向影响.(2)除防护林带外,季节变化对防护体系50 cm高度以上输沙通量影响较大.(3)防护体系各样地0-40 cm高度的输沙通量占总输沙通量的53.43%-96.63%,区域内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为主.(4)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沙物质粒径分布曲线整体呈双峰型,且沙物质颗粒粒径表现为先增大,至盐碱滩地时达到最大,后略减小的趋势.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50 cm高度以上输沙通量受季节影响较大,但整体仍可拦截95.79%-99.93%的沙粒,从而有效避免盐湖湖面积沙.

    输沙通量阻沙效应防护体系吉兰泰盐湖

    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黄土状土的成因、年龄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刘芬良高红山潘保田李宗盟...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东南缘干热河谷中广泛发育黄土或黄土状土,是解读中国西南季风、干热河谷环境演变与高原隆升关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尚无关于其成因、形成时代和古气候意义的系统研究.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黄土状土的空间分布、粒度特征、化学风化指数以及沉积速率的分析,发现该区黄土状土拔河越高,粒径越小,沉积速率越低;结合前人物源示踪研究成果,证实黄土状土来源于金沙江谷底的河漫滩沉积和古堰塞湖沉积,局地山谷风环流为其提供搬运动力.磁性地层学分析显示黄土状土地层全为正极性,剖面中未出现B/M界线,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的黄土状土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通过与同河段的古堰塞湖沉积形成时代进行对比,发现黄土状土的形成时代稍晚于同河段古堰塞湖相沉积大量堆积的时代.金沙江河谷中黄土状土与古堰塞湖相沉积在时空上的紧密关联性表明,滑坡堰塞事件控制着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土物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金沙江深切河谷中黄土状土形成与沉积过程的主要因素.黄土状土的粒度与化学风化指数结果表明358 ka BP以来,该段河谷中古环境气候发生过明显冷干-暖湿波动,并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黄土状土成因年代华弹金沙江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毛乌素沙地1981-2020年干旱特征研究

    廉泓林韩雪莹刘雅莉韩雨晴...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干旱是影响半干旱沙区植被建设、生态恢复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1981-2020年毛乌素沙地10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象资料,计算了月、季和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该沙区近40年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干旱事件及其频率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近40年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四季气温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2)毛乌素沙地总体上呈现出不显著的湿润化趋势(P>0.05),但秋季呈显著的湿润化趋势(P<0.05);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湿润化趋势,而东部地区则呈现干旱化趋势.(3)近40年毛乌素沙地的月尺度下干旱总频率达32.71%,各等级发生频率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季节发生频次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轻旱主要发生在毛乌素沙地的北部、中部、东南和西南部,中旱在东部、北部和西部边缘,重旱在东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特旱在西北部、南部和东南部区域.

    毛乌素沙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时空特征干旱频率

    干涸尾闾湖盆区泥漠地表磨蚀释尘特征

    曲书锋张国明刘连友李力...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粒的表面磨蚀效应是地表产尘、释尘的重要机制,针对干湖盆泥漠地表开展磨蚀释尘实验研究,对理解干湖盆地表风蚀过程及盐碱尘暴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采自西居延海干涸湖盆泥漠地表土样进行室内磨蚀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粒级(细、中、粗)沙粒不同落沙角度(30°,45°,60°)的磨蚀效应.结果表明:(1)泥漠地表磨蚀实验中能够产生明显释尘效应的沙粒粒级阈值为中沙(0.25 mm<Md<0.50 mm);(2)磨蚀粒径粒级相同时,磨蚀角度会对泥漠地表磨蚀释尘速率产生影响,磨蚀量的角度排序为60°>30°>45°,但同一粒级3种角度下的磨蚀释尘率差异不显著.(3)磨蚀角度为45.时,计算了泥漠地表的质量磨蚀率与能量磨蚀率,其中中沙为0.04 g·kg-1、0.43g·J-1,粗沙为0.08 g·kg-1、0.74 g·J-1,极粗沙为0.26 g·kg-1、2.54 g·J-1;在磨蚀沙粒粒级倍增而磨蚀角度不变情况下,泥漠地表磨蚀释尘率与能量磨蚀率未发生正比例线性增长变化.

    干涸尾闾湖盆沙粒粒级泥漠地表磨蚀释尘

    沙丘生境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任珩赵文智王志韬赵江...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植物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采用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沙丘生境下斑块植被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沙鞭种群在不同沙丘生境下均存在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沙鞭种群在半固定沙丘中2-37 cm尺度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95-168 cm尺度负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3)沙鞭种群在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流动沙丘0-50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固定沙丘0-3、98-105、110-123cm和130-168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斑块状分布和种内种间竞争是沙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转变的关键,确保斑块内部个体高度聚集,牺牲斑块外围个体是沙鞭种群空间布局和资源占据的生态适应策略之一.

    沙鞭(Psammochloavillosa)空间分布格局沙丘生境繁殖策略巴丹吉林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