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雅鲁藏布江米林段爬坡沙丘形态演变及移动规律

    褚佳琦严平苏志珠袁文杰...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鲁藏布江流域同时具备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所等风沙沉积的理想条件,风沙地貌在河流宽谷段广泛分布.基于1970-2022年多期高分遥感影像解译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米林宽谷段麦村爬坡沙丘的形态演变及移动规律.结果表明:(1)1970-2010年,爬坡沙丘整体规模明显增长,此后相对稳定;1970年至今,爬坡沙丘表层沙垄分布越来越密集,交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对爬坡沙丘整体而言,各形态参数间相关性不大,而爬坡沙丘表层沙垄的大多形态参数两两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2)米林风向以N和NNE为主,起沙风风向以SW和SSW为主,合成输沙方向为53.87°,多年来属于低风能环境(DP=28.18 VU),中风向变率(RDP/DP=0.72).(3)2010-2022年,表层沙垄整体向NNE方向移动15.71 m,沙垄移动速度0.23~26.79 m·a-1,平均2.57 m·a-1.研究区风能环境低导致沙垄移动速度较慢.受地形影响,近地表层气流与大区域风况共同控制沙垄移动,使其实际移动方向与合成输沙方向存在一定夹角.地形、风况、植被、降水及沙丘本身的特性共同造就了形态特殊的爬坡沙丘,使其成为了独具特色且引人注目的风沙地貌景观.

    爬坡沙丘沙丘形态沙丘移动动态变化雅鲁藏布江

    基于数字化轨迹的跃移粒子群速度剖面研究

    蒋缠文董治宝罗万银钱广强...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跃移运动时,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在风洞中获得了松散沙面上跃移沙粒在上升段和降落段的平均速度垂直剖面.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的颗粒湍流强度高于水平方向1~2个数量级,造成颗粒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很好地服从正态分布,而在垂直方向上则较为分散且范围较窄(0~1 m·s-1).同一高度处,降落段的平均水平速度是上升段的1.6~1.8倍,而降落段的垂直速度则略小于上升段.两段的相对平均水平速度(vx/√gd,g为重力加速度,d为颗粒粒径)均与相对高度(z/Z,z为距床面高度,Z为边界层厚度)的平方根以及相对风速(u*/u*ti,u,为摩阻风速,u*ti为冲击阈值)呈正比.上升段和降落段的平均垂直速度总体上均呈现随高度略微增加的趋势.上升段的平均垂直速度略高于降落段.平均垂直速度分布模式以及随高度变化特征的潜在机制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阐明.

    风沙跃移平均速度垂直变化数字化轨迹高速摄影技术

    库布齐沙漠沉积物粒度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刘茜雅王海兵左合君郭建英...
    240-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区表层沉积物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揭示物源、形成过程及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采用粒度与全粒径分布参数对库布齐沙漠沉积物物源、成因及其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布齐沙漠东部沉积物组分偏细,平均粒径为0.17 mm,全粒径分布参数C最大(755.66)μ和Dc最小(-0.36和0.10),西部北支沉积物居中,平均粒径为0.30 mm,全粒径分布参数居中,分别为537.91、-0.32和0.12;这两个区域风沙活动强烈,沉积物主要是以颗粒悬移和跃移远距离输移形成的风沙沉积物,以中等—高扰动递变悬浮沉积为主,组分高度混合,具有同源性.库布齐沙漠西部南支沉积物组分偏粗,平均粒径为0.29 mm,全粒径分布参数C最小(289.94)、μ和Dc最大(-0.15和0.25);西部南支沉积物为近源沉积,除风沙沉积物外,还有部分河流沉积物.

    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库布齐沙漠

    温性荒漠草原生长季光伏电站地表能量交换特征

    王世婷章妮陈克龙杜岩功...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区地表能量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揭示温性荒漠草原光伏区的能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建设下温性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生长季能量通量的分配特征以及调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净辐射(Rn)、潜热通量(LE)、感热通量(H)和土壤热通量(G)均显示出单峰模式.其中,Rn、LE和G的月均值在7月达到最高峰,而H则在10月达到峰值.Rn的月通量均值最高,而G的月均值最低.除了H在10月末有上升趋势外,Rn、和G在此之后均呈现下降趋势.观测期间能量分配显示LE的主导期相对更长,能量闭合比率为71%.在观测期内,LE、H、G主要受Rn的影响,其次为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温度,其中G对Rn的反应更敏感(路径系数为0.93).土壤含水量对LE正向调控(0.18),而对H表现出负向调控(-0.26).饱和水汽压差对LE的贡献度显著高于H,同时空气温度间接影响LE,但对H则产生直接影响.除Rn外,G还受到空气温度的正向作用(1.52).

    温性荒漠涡度相关技术光伏建设水热通量能量平衡

    祁连山地区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陈兵兵盖迎春宋忠航吴向楠...
    258-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祁连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流域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祁连山地区生态质量保持不变、退化和改善的比重分别约为78.19%、4.25%和17.55%,各子流域生态等级在空间上总体呈现由上游至中下游地区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2)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和柴达木盆地4个区域生态质量变化有"极化"趋势,即各流域下游、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等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有退化风险,流域中上游及柴达木盆地边缘山地等生态质量中等和良好的区域则持续改善.(3)总体上祁连山各地区自然-人文因子交互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解释力高于自然-自然、人文-人文因子交互,气候和高程对各地区生态质量变化起核心作用,人文因子的影响则差异明显,石羊河和黑河流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和大通河-湟水流域分别主要受到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疏勒河流域受人文因子影响较小.

    遥感生态指数生态质量地理探测器驱动力祁连山地区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其障碍因子

    苏耀华赵鹏睿柳江
    268-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考察2011-2022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动态演变趋势,并通过测算障碍因子,揭示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基于自然断点法并运用ArcGIS制图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高水平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下游.(2)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由中级失调改善为轻微失调,中下游区域耦合协调发展较好.(3)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研发人员数以及软件业务收入为主要的二级指标障碍因素,准则层中数字产业发展、产业协调与绿色发展对协调发展的制约最大.因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对于黄河流域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障碍因子黄河流域

    基于SES-PSR模型的沙漠化逆转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和预测——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侯彩霞祝永芳
    27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研究沙漠化逆转区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对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政策、巩固沙漠化治理成果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沙漠化逆转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SES-PSR)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探讨了2011-2021年盐池县恢复力变化及其成因;使用GM(1,1)与二次指数平滑组合预测模型,对2022-2031年恢复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盐池县2011-2021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压力指数小幅下降,状态指数显著增长,响应指数稳步提升.社会经济系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系统有所改善.(2)2011-2015年,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禁牧和牧草良种补贴金额和人均GDP,而在2016-2021年,主要障碍则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造林面积.(3)未来10 a,预计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将继续增强,社会经济水平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将持续得到改善.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SES-PSR模型障碍度组合预测模型

    砾波纹地表风沙颗粒蠕移特征及其地貌学意义

    钱广强杨转玲邢学刚董治宝...
    287-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蠕移是风沙颗粒传输的3种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较少关注的研究领域.砾波纹作为一种独特风沙地貌形态,由双峰型沉积物组成,表面被粗颗粒覆盖,其形成演化与蠕移运动密切相关,但学界对其形态动力过程认知非常有限.因此,以砾波纹为载体,研究了蠕移运动规律并探讨其地貌学意义.本研究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三垄沙地区开展,借助新型蠕移集沙仪,在14个月内进行了10次连续原位观测.结果表明:砾波纹地表的蠕移输沙通量为0.047~0.352 g·cm-2·mm-1,且随季节存在明显的变化.蠕移质的粒度分布为双峰型,分选较好,粗偏,宽至极宽峰态,中沙和细沙含量可达85%,粗沙及以上颗粒占10%强;不同粒级的蠕移输沙通量存在较大差异,中细沙输沙通量最大,极粗沙和极细砾则呈量级减少.蠕移输沙通量与起沙风平均风速之问存在相关性,最强的蠕移输沙过程发生在夏季沙尘暴期间,而最弱的发生在冬季.除了风况之外,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同方向的沙源供应程度均影响蠕移输沙通量和物质组成.从沉积学上来看,砾波纹表面的蠕移运动,对其内部"渗入"结构和粗细互层的前积纹层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对揭示风沙蠕移物理过程和砾波纹地貌演化提供了一些新的认识.传统上以粒径划分蠕移的方法值得商榷,更为深入的蠕移运动机理及其在地貌学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蠕移砾波纹集沙仪输沙通量风况

    Enterobacter sp.菌株的耐锰特性及表征

    刘少芳占梦婷黄雨珊陈敏贤...
    299-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某铀矿周边的稻田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表现出较强耐锰能力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命名为NM3.经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鉴定,确认该细菌归于Enterobacter属.为了研究NM3菌株吸附Mn2+的效率及相关吸附机理,运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多种仪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对Mn2+的耐受性高达8 000 mg·L-1.在Mn2+浓度为4 000 mg·L-1条件下经过60h反应,去除率可达93.3%.参与这一吸附过程的主要官能团包括羟基、烷基和酰胺基团等.进一步检测NM3菌株的促生特性及其对青菜富集Mn2+的影响时发现,该菌株具备产生生长素IAA的能力,能够显著提升锰胁迫下青菜生物量34.13%~56.09%,并且使青菜中的Mn2+含量下降50.09%.

    耐锰细菌去除率植物促生锰吸附

    腾格里沙漠南缘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贺郝钰刘蔚常宗强侯春梅...
    307-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恢复是实现干旱沙区荒漠化逆转、促进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固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而SOC对提升土壤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贡献的有效性取决于SOC的组成和稳定性.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0~10 cm土层SOC、矿质结合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分析了SOC及其组分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区土壤SOC、MAOC、POC含量以及MAOC占SOC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流沙,且随固沙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大,而POC占SOC的比例则呈相反趋势.固沙植被建立41 a时,SOC、MAOC、POC分别从流沙的 0.27、0.009、0.26 g·kg-1增 大到 2.86、1.03、1.83 g·kg-1,分别增大了9.59、113.44、6.04 倍.MAOC 占 SOC 的比例从流沙的3.35%增大到36.47%,表明SOC稳定性随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强.Pearson相关系数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MAOC和POC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的变化与植被恢复引发的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是关键驱动因子,对MAOC和POC的标准化总体效应分别为0.965和0.86,以及-0.172和0.281.MAOC含量与黏粉粒含量和全土 SOC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而MAOC占SOC的比例与两者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植被恢复是干旱沙区提升碳汇潜能和促进SOC长期封存的有效措施.

    土壤有机碳矿质结合碳黏粉粒稳定性植被恢复腾格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