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市批发市场鸡肉中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研究

    胡豫杰文艺马彦宁赫英英...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批发市场零售鸡肉中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方法 针对2014-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3个大型批发市场零售鸡肉中分离的135株沙门菌,使用Luminex血清分型试剂盒和传统血清凝集方法进行血清学鉴定,按照Enterobase数据库推荐条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采用药敏鉴定板测定菌株对12类2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PCR方法检测10种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和3种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的携带情况.结果 135株沙门菌共检出6种血清群,D1和B为主要血清群;20种血清型,Enteritidis、Indiana和Thompson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50.4%、15.6%和8.1%;21种ST型,血清型与ST型具有较好对应.91.9%的菌株为耐药株,菌株对萘啶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四环素4种药物耐药率最高,多重耐药菌株占全部菌株的71.1%,最高可对10类18种抗菌药物耐药;对8类及以上药物耐药的17株菌株中,16株为Indiana血清型;不同包装方式、不同季节和不同批发市场来源菌株,高重耐药菌株占比具有一定差别.所有菌株均为mcr和blaNDM基因阴性.结论 2014-2015年北京市批发市场零售鸡肉中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较为复杂,以肠炎沙门菌为主,菌株整体耐药水平较高,有必要针对严重耐药的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开展持续监测,并对临床治疗沙门菌感染一线用药和终极用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传播机制开展研究,以评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北京市沙门菌零售鸡肉血清型耐药性食源性疾病

    竹纤维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迁移量测定

    张泓金莉莉翁云宣朱蕾...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竹纤维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规律,讨论影响迁移水平和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对该类产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采集市场上不同品牌且明确标识含有竹纤维的密胺餐具14种(包括婴幼儿餐具),选择10%(V/V)乙醇和4%(V/V)乙酸,按照GB 5009.156-2016的方法浸泡餐具,再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31604.15-2016和GB 31604.48-2016开展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试验研究.结果 竹纤维密胺餐具在接触4%(V/V)乙酸时,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水平远高于10%(V/V)乙醇.对单个样品而言,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趋势呈正相关的规律,且长期重复接触酸性较强的食品时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两者的整体迁移水平逐渐升高,该规律在竹纤维添加量较高的制品中更为明显.结论 竹纤维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规律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基本一致;其中三聚氰胺的迁移水平更能反映树脂的分解情况.该类产品长期重复接触酸性食品时三聚氰胺或甲醛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尤其对于婴幼儿产品.应加强标签标识及消费者指导,杜绝使用不合规原料,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三聚氰胺甲醛迁移食品安全竹纤维密胺餐具

    北京市某区2021年5-9月生鲜蔬菜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特征分析

    全菲付诗琪康颖闫爱霞...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生鲜蔬菜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北京市顺义区2021年5-9月生鲜蔬菜样本120份,对样本进行蜡样芽胞杆菌平板计数检测、增菌培养及增菌液呕吐毒素基因(ces)、蜡样芽胞杆菌16S rDNA基因实时荧光PCR检测,对分离株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生鲜蔬菜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84.17%(101/120).根茎类和叶菜类生鲜蔬菜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81,P校正=0.000);超市、农贸市场和农户菜地3类采集地点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50,P=0.004),基于样本增菌液的ce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01).12件ces+的生鲜蔬菜增菌液检测蜡样芽胞杆菌16S rDNA基因和ces基因Ct值均值分别为19.96和31.80,但均未能分离到ces+蜡样芽胞杆菌菌落.蜡样芽胞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磺胺耐药率分别为100%、99.01%、61.39%;分布5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为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磺胺(59.41%);耐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率为0.99%(1/101).结论 蜡样芽胞杆菌以及呕吐毒素基因在本地生鲜蔬菜中广泛分布,分离株依然处于较低的多重耐药水平.单份生鲜蔬菜样本中ces+菌株在污染的全部蜡样芽胞杆菌中"低丰度"构成.

    蜡样芽胞杆菌生鲜蔬菜呕吐毒素耐药性食源性致病菌顺义区

    征稿启事

    20,92,100页

    一次性热饮杯迁移量试验中温度和时间条件的选择

    邹小娜陈俊骐梁炜锋李丹...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室温度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特定迁移量试验的时间和温度.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得出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在使用过程中预计接触食品的时间,以此得出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特定迁移量试验所需迁移时间;在模拟消费环境下利用真实食品再现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的实际使用情况,并用 自动温度记录仪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杯内壁温度变化,以此得出特定迁移量试验所需迁移温度.结果 根据消费者店内堂食消费行为习惯的调研结果,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实际接触饮品的时间为1 h;对热饮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内壁温度进行实测,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一次性热饮杯在 1h内与食品接触的平均温度介于60 ℃~66 ℃之间.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温度实测的结果,选择一次性热饮杯的特定迁移试验条件为70 ℃、1 h.本研究结果为相关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在测试堂食用一次性热饮杯迁移量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迁移试验时间温度一次性器皿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器皿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可视化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的比较

    徐颖庄国栋王丽丽滕新栋...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为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分别建立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检测,建立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结合SYBR Green Ⅰ在核酸反应中的颜色变化特征,设计可视化RPA检测方法.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和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分别在35 ℃时反应不超过25 min即可检测EHEC O157∶H7.设计的引物和探针仅对EHEC O157∶H7出现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低于10-5 ng/μL.结论 EHEC O157∶H7的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为EHEC O157∶H7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提供新方法.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可视化RPA显色反应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食源性致病菌

    中国部分地区猪肉中指示性多氯联苯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樊景丽闻胜刘小方刘潇...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猪肉中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水平以及我国居民膳食暴露情况和风险.方法 选取2020年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测点采集猪肉样品,采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联用法测定 203 份猪肉中 7 种指示性 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的含量,并分析其指纹特征.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猪肉的消费量数据,评估居民通过猪肉暴露指示性PCBs的健康风险.结果 猪肉中7种指示性PCBs(∑7PCBs)的平均浓度范围为0.053(广西)~0.826 ng/g脂肪(浙江),P95浓度范围为0.091(广西)~2.702 ng/g脂肪(浙江).PCB28和PCB52为主要的指纹特征.中国居民通过食用猪肉每日摄入∑ 7PCBs 的平均水平和 P95 水平分别为(0.062±0.076)ng/kg·BW 和(0.158±0.207)ng/kg·BW,暴露风险指数(ERI)均小于1.结论 中国猪肉中∑7PCBs的污染水平较低,居民通过猪肉膳食暴露指示性PCBs的健康风险较低.

    猪肉多氯联苯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食品污染物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顾问及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38,48页

    我国9省铁皮石斛食用情况及消费人群4种常见重金属累积暴露评估研究

    黄雅琳包汇慧邱雪娇李建文...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9省居民铁皮石斛食用情况,评估铁皮石斛消费人群铅(Pb)、镉(Cd)、汞(Hg)、砷(As)4种重金属的累积暴露量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基于2019年和2022年中国9省居民铁皮石斛消费量数据和文献筛选得到的部分地区铁皮石斛4种重金属含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计算4种重金属暴露量,评估其健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危害指数法(HI)进行累积暴露评估.结果 铁皮石斛消费者主要以食用干品为主(37.3%),其中以泡饮方式食用较多,单次消费量的平均值为8.2g/人;铁皮石斛鲜品食用人群占总调查人数的12.9%,以榨汁为主,单次消费量的平均值为30.8 g/人.暴露评估结果显示,在铁皮石斛(干/鲜)4种重金属暴露量中,干品均高于鲜品且Pb的平均暴露水平(干/鲜)最高;以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的5%进行判定,在铁皮石斛干品中不同性别-年龄组消费者As、Pb的平均暴露量的暴露边界值(MOE)>1;Pb P95暴露量的MOE值<1;Cd和Hg暴露量均低于其健康指导值的5%.不同省份居民铁皮石斛重金属暴露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铁皮石斛消费居民4种重金属暴露量均最高.江西和浙江两省Pb的高端暴露量的MOE值<1.4种元素累积评估显示铁皮石斛消费者的HI值均<1.结论 我国9省铁皮石斛消费者As、Cd、Hg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高食物量消费人群应关注铅暴露的健康风险.

    铁皮石斛重金属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累积风险评估

    2014-2021年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陈志辉汤晓召杨祖顺杨菁...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污染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4-2021年,按年度对云南省16个州市水产品开展随机抽样监测,以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病原生物在水产品类型、地区、季节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可能的污染途径.结果 在3 540份生鲜、冷鲜、冷冻(糜制品)、即食4类水产样品中,检出9种致病菌、1种寄生虫,总检出率为10.8%(383/3 540),致病菌中检出较多的为副溶血性弧菌(10.3%,139/1 34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41/980)、沙门菌(3.3%,32/980);寄生虫中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中感染较为普遍(9.0%,167/1 861),其他病原生物检出率较低.病原生物在不同类型水产品中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77,P<0.001),以生鲜、冷鲜水产中检出为主;分层x2检验显示,部分病原生物在地区分布、产地及采样场所存在有检出差异;副溶血性弧菌(x2=15.850,P=0.001)、溶藻弧菌(x2=8.400,P=0.029)检出率在季度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污染较普遍,存在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改变饮食习惯、改善水产品储运条件及加强病原生物监测是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病原生物云南省风险监测污染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