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9-2022年聊城市食品和病例分离单增李斯特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钱璐张然梁胜楠崔方元...
    29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比较分析2019-2022年聊城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食品和病例分离株基因组特征、毒力性、耐药性以及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聊城市33株市售食品和临床病例中Lm分离株开展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WGS.利用MGAP对WGS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对组装基因组进行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MLST,制作cg MLST最小生成树图,并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上获取的18株国内外Lm构建wg-SNP进化树.结果 33株Lm分离株的基因组大小为2.89~3.41 Mb,CG含量为37.81%~37.97%,可分为6个ST型(ST9、ST121、ST8、ST87、ST155、ST101),分别属于 6 个克隆复合群(CC9、CC121、CC8、CC87、CC155、CC101);分离株均携带fosX和mprF耐药基因,此外还携带lplA1、prsA2等其他18个毒力基因,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基因缺失情况.2株菌对四环素耐药,1株菌对林可霉素耐药.均携带毒力岛LIPI-1和LIPI-2,未检测到毒力岛LIPI-3和LIPI-4.wg-SNPs、cgMLST和基于单拷贝核心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树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3株Lm分子分型呈现高度多样性,病例来源菌株与食品分离株亲缘关系密切,食品分离株与国外暴发分离株在进化关系上密切相关.结论 山东省聊城市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病能力,耐药情况尚不严重.分子型别呈现出多样性,食品来源菌株和病例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提示市售食品有食源性感染的潜在风险.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耐药性食源性致病菌

    江苏地区儿童尿液中抗生素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星辰孙华闽周翌婧郑东宇...
    300-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儿童体内抗生素的内暴露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6月在江苏省某市问卷调查幼儿园小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并收集尿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尿液中41种抗生素.分别采用x2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抗生素检出率和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抗生素检出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了江苏地区295名3~8岁儿童.尿液中单一抗生素检出率为0~48.1%,其中磺胺对甲氧嘧啶(48.1%)最高,其次为磺胺嘧啶(38.3%)和红霉素(38.3%).单一抗生素的95百分位数浓度为0~23.7 ng/mL,其中阿莫西林(23.7ng/mL)最高,其次为阿奇霉素(6.3 ng/mL)和磺胺嘧啶(3.5 ng/m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性质、饮用水来源、淡水鱼虾食用频次是特定抗生素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江苏地区儿童尿液中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应关注检出率高和检出浓度高的特定抗生素,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儿童的抗生素暴露水平.

    抗生素儿童尿液影响因素

    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度和负性情绪之间关系调查研究

    程景民徐妍博王晓成贾彬彬...
    309-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与负性情绪的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七大区域对公众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度和负性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能力信任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标准化β=0.253),其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115;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动机信任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为0.732,其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503;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335.结论 通过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信任,尤其是动机信任,可以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进而改善公众的负性情绪.

    认知信任负性情绪结构方程模型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佳木斯市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付宇吴晓敏赵婧孟庆敏...
    314-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优势血清型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进化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1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在108株沙门菌中,检出肠炎沙门菌55株(50.93%);49株肠炎沙门菌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09%,其中33株菌(67.35%)为多重耐药,对抗生素萘啶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82%和60.00%;55株肠炎沙门菌同源性为37%~100%.结论 佳木斯地区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高,菌株之间亲缘关系和耐药性存在密切关联性,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肠炎沙门菌有交叉感染现象,依据本地区肠炎沙门菌耐药特征,制定有针对性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同源性进化

    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世聪严维娜梁骏华卢玲玲...
    320-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54例,年均发病率为0.32/10万;住院人数395例,住院率46.3%,无死亡病例.平均潜伏期为2.8h,中位潜伏期为2.0h,潜伏期最小值为0h,最大值为32 h.男性病例448例,女性病例406例,男女比例为1.10∶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农民(34.19%,292/854),发病年龄段集中在31~59岁.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5~9月是发病高峰,韶关市是毒蕈中毒高发区.结论 广东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加强毒蕈中毒防控的研究与科普宣传,以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毒蕈中毒流行病学广东省食源性疾病

    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曾立爱刘思海刘成伟游兴勇...
    325-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江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285起,累计发病7 222人,死亡48人,病死率为0.66%(48/7 222),各年度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年间暴发事件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9月份.在查明原因的768起暴发事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8%(390/768)和93.75%(45/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9.41%(2 266/4 586),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是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家庭发生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64.75%(832/285)和95.83%(46/48),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77%(3 739/7 222),主要致病因子为微生物性因素.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同时加大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食源性致病菌江西

    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及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

    张俊君张国超王莹莹杨囡...
    33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从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分离的6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特征,耐药和致病性基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分离的64株单增李斯特菌,利用微量肉汤法进行药敏测定,同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原始序列经拼接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基因组注释、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原件分析.结果 64株分离株对于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5种抗生素结果均为敏感.其中2株分离株对2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分别为四环素和红霉素.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64株分离株分属3个谱系,分为15个克隆群(CC),以谱系Ⅰ和谱系Ⅱ为主;2株耐药株基因型与表型一致,耐药基因上下游遗传环境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可能来源为猪丹毒杆菌、肠球菌和外源质粒.所有分离株均携带致病基因岛LIPI-1和LIPI-2,部分谱系Ⅰ菌株携带LIPI-3或LIPI-4,具有潜在致病风险.携带质粒和抗性相关基因的主要为谱系Ⅱ菌株.inlA基因提前终止突变均发生在谱系Ⅱ,可能降低菌株毒力.结论 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结构相对稳定,菌株存在获得性耐药,且因携带更多毒力基因而产生潜在的高致病性菌株.谱系Ⅰ和谱系Ⅱ菌株在毒力基因、抗性相关基因和质粒携带方面均具有差异,显示不同CC型菌株的毒力和环境适应性存在差异,为咸阳市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参考数据.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毒力

    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对我国归因研究的启示

    张力匀叶欣白莉杨杏芬...
    339-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以微生物危害因素中致病菌导致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识别优先管控的危害因素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是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微生物分型和统计建模的归因方法是国际通用的以确定不同食物来源对食源性疾病相对贡献的技术方法,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频率匹配和群体遗传学两大类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模型,并将其结果转化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食源性疾病归因方法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归因方法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结合我国食源性疾病归因研究基础和现状,提出"建方法、合数据、搭平台、强交流"四个我国下阶段食源性疾病归因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其中研发本土化微生物分型归因模型方法是解决我国确证管控核心和防控我国食源性疾病面临的挑战,最终实现食品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归因分析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致病菌

    婴幼儿食品中肠杆菌科重点致病菌污染风险及对我国标准修订的启示

    陈潇杨舒然刘继开国鸽...
    346-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婴幼儿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问题通常会引起国际关注,由于婴幼儿人群的特殊性使得婴幼儿食品需要特殊且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婴幼儿食品中肠杆菌科所属的沙门菌和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污染情况与疾病风险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国内与国际婴幼儿食品产品及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限量标准比对分析,为我国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支撑.

    婴幼儿食品肠杆菌科克罗诺杆菌沙门菌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暴露标准

    应用适体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大田软海绵酸

    陈盼李迎杨丽霞谭建锡...
    35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田软海绵酸(OA)在海产品中分布广泛,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OA具有高毒性、小尺寸和低分子量的特性,使得其抗体的获得面临诸多困难.核酸适体SELEX筛选技术可针对小分子获得高亲和性、单一适体序列,在贝类生物毒素的检测中具备极大优势.本文对基于OA适体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如比色传感器、荧光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在OA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归纳了该类传感器的性能和应用潜力,讨论了适体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促进其开发和应用.

    大田软海绵酸核酸适体SELEX技术生物传感器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