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2022年深圳鲜湿米粉生产销售全流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调查分析

    雷蕾赵凌国孙健陈清凉...
    699-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持续监测鲜湿米粉生产销售全流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和米酵菌酸污染情况,分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来源.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选取3家米粉生产企业,按工艺流程跟踪采集所有原料、半成品、成品和环境样品,按照GB 4789.29-2020进行检验,并结合VITEK 2 Compact生化检测、PCR和MALDI-TOF MS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聚类分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样品、增菌液和产毒液中的米酵菌酸.结果 在22份食品类样品中分离鉴定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食品类样品检出率为31.9%(22/69).经过产毒培养,其中10株菌株产米酵菌酸.在67份环境类样品中,仅在米浆下浆管道内表面分离出1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产毒株.检出率最高的样品类型依次为大米71.4%(10/14)、浸泡后大米66.7%(2/3)、销售端米粉50%(6/12).按阳性样品的区域分布来看,原料储存区阳性样品数最多,占总阳性样品数43.5%(10/23),销售场所占26.1%(6/23),原料处理间占21.7%(5/23),包装间占8.7%(2/23),熟化蒸煮间无阳性样品检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唯一的环境样品阳性菌株与同批次米浆阳性菌株高度同源.结论 大米污染可能是鲜湿粉生产企业污染的源头.产品的开放型包装和常温储运可能是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交叉污染、繁殖和产毒的重要原因.企业应将原料和其他生产车间有效分隔,防止成品受到二次污染,同时应加强对生产销售场所的清洁消毒,有效防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的风险.

    鲜湿米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米酵菌酸食品安全聚类分析

    征稿启事

    706,713,766页

    2021年中国大陆市售生畜肉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闫琳彭子欣任翔崔莹...
    707-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中国大陆市售生畜肉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2021年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采集生畜肉4 734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定性检测.结果 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2.10%(573/4 734),其次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51%(450/4 734),致泻大肠埃希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出率分别为6.36%(301/4 734)和2.18%(103/4 734).猪肉中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9.86%和8.37%,均高于牛羊肉对应的结果(4%左右).不同保存状态下生畜肉的致病菌检出情况存在差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在冷冻和冷藏生畜肉中检出率均高于鲜畜肉;而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在鲜畜肉中检出率较高.鲜畜肉中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在二、三季度的检出率高于一、四季度.散装生畜肉中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于预包装产品.我国南方地区生畜肉中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于南方.生畜肉共分离出573株沙门菌,血清型前5位及占比依次为鼠伤寒沙门菌19.90%、德尔卑沙门菌12.57%、伦敦沙门菌12.22%、里森沙门菌10.12%和肠炎沙门菌2.97%.结论 生畜肉中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冻畜肉及冷却畜肉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二、三季度鲜畜肉中的沙门菌污染较严重,应作为今后生畜肉监测及监控的重点,企业及消费者应注意防范由于加热不彻底及生熟交叉污染带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

    生畜肉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污染

    我国食品防腐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理论累积风险评估

    欧曈常炯炯李强雍凌...
    714-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食品中防腐剂的联合使用情况并评估常见防腐剂组合的摄入水平及其累积暴露风险.方法 根据全球新产品数据库(GNPD)中我国食品中防腐剂的联合使用情况、防腐剂的健康指导值、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防腐剂最大允许使用量,结合第5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法计算我国一般人群常见防腐剂组合暴露量,并采用危害指数法(HI)进行累积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我国使用防腐剂的食品中有43.36%使用两种及以上的防腐剂,使用率最高的是二元组合(31.78%),最多存在6种防腐剂的组合使用.仅单独考虑一种防腐剂的人群暴露风险,我国一般人群最常见防腐剂组合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双乙酸钠每日平均暴露量以及每日P95暴露量均未超过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乳酸链球菌素、亚硝酸钠和脱氢乙酸及钠盐每日平均暴露未超过其ADI,但其P95暴露量均已超过其相应ADI.累积评估表明一般人群最常见的二元、三元防腐剂组合HI的均值小于1,但最常见的四元、五元防腐剂组合HI的均值以及二元、三元、四元、五元防腐剂组合HI的P95均大于1.累积风险评估显示常见防腐剂组合中防腐剂单独使用,有一部分个体存在摄入超量的问题,但若组合使用则可能有1.47~1.75倍的个体存在健康风险.结论 我国食品防腐剂常以多元形式使用,最常见的二元、三元、四元、五元防腐剂组合的累积暴露风险逐渐增加,累积风险评估显示最常见的四元和五元防腐剂组合的使用已经对部分人群形成健康风险,应对这些防腐剂的实际使用量进行监测并进行更精确的评估.同一防腐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防腐剂联合使用暴露评估累积风险评估食品安全

    美国、加拿大、欧盟食品检查员队伍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赵洪静孙全胜周博雅闫洁...
    72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食品检查队伍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本文系统调研了美国、加拿大、欧盟食品检查员立法、制度、人员等情况,总结相关国家(地区)食品检查员管理体系的一般规律、共同特点与经验做法等.国外法规依据充分,职责明确;检查员队伍专职化特点明显,管理较为规范;检查机构相对独立,职责明晰;检查工具丰富,重视信息公开;建有监督检查质量的内部机制;注重培训,考核标准统一等.结合中国实际,建议完善食品检查员相关立法,赋予检查员权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国家级食品检查队伍及检查员师资建设;重视实践,科学设计培训课程;研发检查工具等,为加强中国食品检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食品检查员职业化队伍建设食品安全监管

    2018-2022年北京市某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和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张爽王安娜付奎元王园园...
    729-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为进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2年从北京市某区3家监测哨点医院采集1 600例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分离标本中的DEC;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基因得到致病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应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得到分子分型,并将ETEC、EPEC和EAEC型菌株图谱作聚类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北京市某区1 600份标本中有144份标本分离到DEC,检出率为9.00%(144/1 600).菌株致病型以ETEC为主,其次依次为EPEC、EAEC、EHEC,未检出EIEC.DEC感染病例男女比例为1.48∶1,31~45岁年龄组的DEC检出率最高(11.15%,59/529).DEC阳性检出率最高的年份为2019年,各年夏季检出率均最高.DEC在不同年龄组和年份中的阳性检出率均有显著差异.DEC阳性病例症状以腹泻、脱水、腹痛为主,且多为水样便.144株DEC分为111条带型,同源性13.07%~100.00%.同带型的菌株数目2~7条,分离时间间隔从当天到几年不等.结论 本区DEC致病型以ETEC和EPEC为主,且存在EHEC感染;夏季高发,青壮年中检出较多;PFGE条带呈高度多态性分布.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感染分子分型食源性致病菌

    2021年8月珠海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方艳梅龙冬玲京舒娉陈晶京...
    735-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病原学特征和同源性.方法 采用国标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6种药物的敏感性,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病原菌分子遗传特征和同源性.结果 该事件分离得到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8株患者分离株,l株厨工分离株和7株食品分离株.MLST 和 Spa 分型结果为 ST7-t91、ST5-t548、ST398-t588 和 ST965-t62,患者株分为 ST7-t91 型和 ST5-t548型;ST7分离株均对四环素和青霉素耐药,携带耐药基因aadD、tet(K)、blaZ和lnu(A),ST5株对16种抗生素均敏感;cgMLST分析发现ST7型菌株间等位基因差异≤3;毒力基因注释发现ST7株携带sea、chp、scn和sak毒力基因,ST5株携带chp、scn、sak、seg、selk、selm、selo和seln毒力基因.结论 该事件由多个ST型金葡菌混合感染引起,以ST7-t91型为主,该克隆株致病力强,但对头孢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等临床一线抗生素敏感.

    食源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测序cgMLST肠毒素

    云南楚雄3种环柄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与分析

    许苹余成敏姚群梅李吉品...
    741-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云南楚雄地区3种环柄菇中的6种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的蘑菇45℃烤干,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将蘑菇分为3个不同生长时期(生长期、成熟期、衰老期)和不同组织部位(菌盖、菌柄、整体),用超纯水超声提取毒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电喷雾(ESI-)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细环柄菇(Lepiota clypeolaria)和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未检出鹅膏肽类毒素,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中检测出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其中α-AMA含量高于β-AMA.α-AMA总含量成熟期(1.67 mg/g)>生长期(1.56 mg/g)>衰老期(0.40 mg/g),β-AMA总含量成熟期(0.71 mg/g)>生长期(0.60 mg/g)>衰老期(0.14 mg/g).两种毒素在生长期和成熟期的分布为:菌盖>菌柄,而衰老期为菌柄>菌盖.结论 楚雄地区的肉褐鳞环柄菇L.brunneoincarnata主要含有鹅膏毒肽,包括α-AMA、β-AMA、Amanin、Amaninamide,不含鬼笔毒肽及毒伞肽,并且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部位中的α-AMA、β-AMA含量具有差异,能够为该类蘑菇中毒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环柄菇属肉褐鳞环柄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毒蘑菇鹅膏肽云南省

    高内涵分析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应用

    强雨薇杨淼李雨枫
    75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内涵分析技术结合自动化显微镜和定量图像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对体外模型进行多参数分析,具有高通量、高效、快速、多靶标的优点,现已被应用于体外毒理学研究领域.食品毒理学作为毒理学分支,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传统实验已难以满足当前急剧增长的食品中风险物质安全评价的需求,高内涵分析技术为其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内涵分析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领域的应用,以期为食品安全评估方法及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高内涵分析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学体外毒性试验

    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因农药残留受阻分析及对策

    郭林宇钱宸崔素娟黄筱静...
    758-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 目标市场,也是食品安全保护水平、农药管理政策和农药残留限量历来较为严格的地区.近年来,欧盟加大力度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收紧农药登记使用政策,降低多种农药残留限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进口门槛,使得出口欧盟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问题受阻且呈现增加趋势.本文基于2012-202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我国农产品出口违规数据,梳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问题出口欧盟受阻的现状及原因,为针对性掌握欧盟农药残留贸易壁垒趋势动态,提升应对欧盟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供参考.

    欧盟农药残留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