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产和进口蜂蜜中嗜渗酵母的鉴定及污染水平调查

    袁家鑫王胤臻阎贺静肖艳霞...
    827-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国内外蜂蜜中分离的嗜渗酵母进行鉴定,了解其污染水平.方法 选取916批国产和进口蜂蜜,根据GB 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和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对蜂蜜样品中嗜渗酵母计数,并计算出嗜渗酵母检出率.对分离菌株通过26SrDNAPCR鉴定属种.通过吸光度法和重铬酸钾比色法对部分分离酵母菌株耐高糖和产酒精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在916批次蜂蜜中,共检出嗜渗酵母36批,检出率为3.93%,超标率为3.49%;其中国产蜜786批,共检出嗜渗酵母33批,检出率为4.20%,嗜渗酵母计数为2.5×102~7×104CFU/g;进口蜜130批,共检出嗜渗酵母3批,检出率为2.31%,嗜渗酵母计数1×101~7×101 CFU/g.分离得到5株嗜渗酵母,1株为假霉蚜虫酵母,3株为蜂蜜接合酵母,1株为木兰假丝酵母,所试验菌株对高浓度糖耐受性良好并且全都有一定的产酒精能力.结论 蜂蜜存在着被嗜渗酵母污染的可能,需要加强控制和管理;蜂蜜可以作为筛选耐渗透压菌种的来源,选育蜂蜜嗜渗酵母有助于蜂蜜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和优秀产品的研发.

    蜂蜜嗜渗酵母菌种鉴定耐高糖污染

    北京市场进口水果中725种农药残留筛查

    李荷丽杨洋韩世鹤郭添荣...
    83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情况,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进口水果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标称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地区的60批次进口水果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GC/LC-QTOF/MS联用技术筛查725种农药残留.结果 60批次样品中,58批次样品合格,合格率为96.67%.725种筛查项目中检出74种农药残留,大多为低毒农药;检出率较高的农药有吡唑醚菌酯6.70%(25/373)、螺虫乙酯5.90%(22/373)、肟菌酯4.82%(18/373)、氟唑菌酰胺4.29%(16/373)等.结论 采样的进口水果农药残留整体状况较好,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整体处于安全水平,但潜在健康风险需要关注.

    北京进口水果农药残留

    群体遗传学AI模型在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归因中的初探与应用

    张力匀叶欣刘兆平王彝白纳...
    85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群体遗传学模型在食源性疾病归因分析中的应用,定量识别导致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的主要宿主来源.方法 利用PubMLST公共数据库获得我国弯曲杆菌MLST数据,采用群体遗传学AI模型(AIM)对弯曲杆菌病例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归因于鸡的贡献比例最高,为50.49%,其次为鸭鹅、牛和猪,分别为22.56%、18.36%和4.52%,归因于环境和野生鸟类的贡献比例较低,分别为0.78%和0.66%.结论 本研究采用AIM方法,实现了结合微生物分子分型数据和统计学建模的归因方法在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的实践应用,定量获得了不同来源对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的贡献,并为下阶段归因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弯曲杆菌归因分析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群体遗传学模型

    2022年湖北省猪肝中有机磷酸酯和多氯联苯污染水平与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刘小方刘潇周妍陈海川...
    858-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湖北省猪肝中7种有机磷酸酯(OPEs)和6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水平,评估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方法 2022年在湖北采集51份猪肝样品,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分别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HRGC-HRMS)测定猪肝样品中OPEs和PCBs的含量水平.通过分析其指纹特征,探索污染来源.根据湖北居民每日膳食摄入量(EDI)和危害指数(HI),评估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结果 猪肝中7种OPEs(∑7OPEs)的浓度范围为 15.6~262 ng/g,平均数为 89.7ng/g(P50=88.4 ng/g);6 种 PCBs(∑6PCBs)的浓度范围为 3.67~19.5 pg/g,平均数为9.02 pg/g(P50=8.21 pg/g).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和PCB 52分别为猪肝中OPEs和PCBs的主要特征污染物.部分OPEs之间呈正相关(r=0.278~0.841,P<0.05),不同PCBs之间均呈正相关(r=0.367~0.942,P<0.01).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7OPEs和∑ 6PCBs的平均EDI值分别为2.76 ng/kg·BW/d(P95=5.83 ng/kg·BW/d)和 0.28 pg/kg·BW/d(P95=0.58 pg/kg·BW/d),通过与参考剂量值比较,HI 值均远小于 1.结论 尽管OPEs和PCBs在猪肝中普遍检出,但污染水平较低.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相对较低.

    有机磷酸酯多氯联苯猪肝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食品安全

    2019-2021年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研究

    杨京津袁微嘉蔡华徐碧瑶...
    86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及执行情况,广泛收集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为标准制修订工作和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企业本底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开展标准跟踪评价工作.选取上海、广东、河北、江西、广西和宁夏油脂类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行业协会人员、相关科研专家等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与现场调查,收集执行油脂类产品标准、规范、检验方法标准、通用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标准制修订和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结果 2019-2021年,共发放专项跟踪评价问卷3 0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348份,回收率43.53%,现场调查企业183家,共收集有效意见建议72条.总体上,调查对象对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认可度较高,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食品分类及定义""增加或完善技术指标"上.结论 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尚属满意,但需要对相关标准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进行完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油脂类

    我国成年男子膳食矿物元素摄入状况及评价分析——基于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

    闫晓张朝正潘登
    871-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男子膳食矿物元素摄入状况,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协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根据《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公开发布的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男子每人每日12类膳食矿物元素摄入量平均值数据,采用熵权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膳食钙和膳食锌摄入量明显偏低,各地区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值水平,膳食钾、膳食镁和膳食钼的平均摄入量基本满足推荐值水平或适宜摄入值水平,其余矿物元素的摄入量普遍偏高;整体上我国各地区各矿物元素的食品来源基本相似,以谷物、蔬菜、肉类、豆类为主;12项矿物元素的指标权重范围为0.048~0.127,膳食锰指标的变异程度最大,膳食镁指标的变异程度最小;总体上,河北省、上海市等地区膳食矿物质摄入水平综合评价较好,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区综合评价较差.结论 各地区膳食矿物元素摄入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地区居民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通过饮食多样化不断调整居民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居民膳食矿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

    成年男子矿物元素膳食评价熵权法TOPSIS综合评价法

    乳酸菌去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研究进展

    李瑜玲黄若琪杨恩
    878-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主要侵染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不仅给农业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也有潜在威胁,所以如何高效去除粮食中的DON迫在眉睫.当前,运用微生物与其代谢物对DON进行生物脱毒在成本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方面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对DON的危害、检测技术和就近年来利用乳酸菌对DON脱毒机制研究以及应用作出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乳酸菌在谷物和饲料中DON的生物防治及其规模化产业运用提供参考.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真菌毒素乳酸菌生物脱毒

    循证美国近50年感染性沙门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黄美恋韦蓓陈嫣许学斌...
    886-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循证美国近50年感染性沙门菌优势菌型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 统计和分析美国1968-2011年人感染的30种沙门菌型(包括肠内和肠外优势型)与养殖动物(疫病与非疫病组)沙门菌的生态优势菌型,剖析美国2006-2016年间国家肠道沙门菌型病例监测大数据,关联2006-2017年美国本土食源性和宠物源性沙门菌型的跨州暴发数据.结果 美国近50年养殖业使某些沙门菌型与养殖动物间形成定殖与致病的生态特征,定殖动物的沙门菌优势菌型与人群感染菌型间存在暴露剂量-反应关系,人与动物长期互作使两者沙门菌的优势菌型高度契合;美国近50年人群感染沙门菌基线呈渐增趋势,病例多发"一老一小",以1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南部和中西部病例偏多,2008年肠炎替代鼠伤寒成为美国沙门菌首位人群感染菌型;归因食源性跨州暴发的食物,具有从传统的肉、蛋、奶,向蔬菜、即食食品、水果等过渡的消费特征,2006年后逐渐增多,与家庭养殖爬行动物等活体动物有关的宠物源沙门菌跨州暴发属于行为生态型传染病,较食源性暴发的跨时更长、病例更分散和隐匿性更高.结论 美国沙门菌的疾病生态学特征,可为我国兽医与人的沙门菌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沙门菌型流行病学食源性跨州暴发宠物源沙门菌跨州暴发行为生态型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