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李长明

旬刊

1007-614X

YXLW999@sina.com

010-58302917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1号西环广场A座17-18楼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Journal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脂肪肝的超声表现

    宋峰
    263-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60例患者的经腹超声表现,对脂肪肝的超声表现进行分型。结果:依据病变累及肝脏范围将脂肪肝分为两种类型:弥漫型和局限型。160例患者中145例表现为弥漫型(其中2例治病前表现为弥漫型,治疗后表现为局限型),15例表现为局限型(随诊半年后,其中1例表现为弥漫型)。结论:脂肪肝根据回声的分布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根据声像图及彩色多普血流图分为轻、中、重度脂肪肝,经腹部超声对其与肝肿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脂肪肝超声表现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王伺伟畅学军
    264-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小时、4~6小时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78 57%,特异性96 32%,准确度85 34%,均高于cTnI和CK-MBma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FABP在发病4~6小时内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性91 87%,准确度96 89%,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早期AMI的诊断。

    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

    对生化检验分析前样品处理的几点体会

    刘小花范宏财
    265-265页

    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探析

    刘军
    26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为临床诊断工作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收治尿路感染患者300例,均接受尿样检测,对其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51例呈现亚硝酸盐阳性,249例呈现阴性,针对尿路感染这一临床疾病,阴性预测值57 8%,阳性预测值90 2%。尿沉渣细菌技术的结果显示,143例呈现阴性,157例呈现阳性,阴性预测值84 6%,阳性预测值62 4%。在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上,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均有着显著区别,比较差异,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应用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其阳性结果较为可靠,应用尿沉渣细菌计数测定时,其阴性结果较为可靠,将这两种手段综合使用,能够有效辅助临床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提升诊疗质量。

    尿常规尿沉渣细菌计数尿路感染

    左鼻前庭异位牙1例

    任向丽耿勇
    266-286页

    鼻前庭异位牙牙齿

    肝癌患者31例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王祖莲曹向红
    267-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及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31例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进行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及补体C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差异有显著性(P<0 05);免疫球蛋白lgM、补体C4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肝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免疫球蛋白补体肝癌

    端粒酶活性、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丁敏梁先慧
    268-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与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81例,乳腺癌癌旁组织37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1例的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81例乳腺癌组织、37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 1%和10 8%,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例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测出端粒酶活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与端粒酶阳性表达率,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例乳腺癌组织PCNA的表达率71 6%。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增高(P<0 05),且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的一致率92 24%,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与PC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端粒酶增殖细胞核抗原乳腺癌

    D-二聚体检测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孙燕
    269-269页

    D-二聚体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创新价值

    李琦陈绍琴王亚卿
    270-271页

    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价值

    Bax、ki-67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麻卲耿玉玲马桂霞刘翠华...
    271-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