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杨怀文

季刊

2095-039X

zgswfz@hotmail.com

010-68919774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农、林、水产、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此外,相关生物技术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农药生物降解制剂、植物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旨在宣传生物防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薛陶然潘静刘丽红徐腾...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 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 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 60。0%、83。0%、95。0%、94。0%和 96。0%,过寄生率分别为 11。0%、38。0%、64。0%、73。0%和 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夜蛾黑卵蜂草地贪夜蛾种内识别过寄生

    冷藏被寄生的寄主蛹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影响

    贾平凡张潇钰黄鑫越林嘉...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实蝇姬小蜂是实蝇类害虫的高效寄生蜂,为筛选最佳的冷藏条件便于应用,研究了不同冷藏处理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被寄生的寄主蛹蛹龄、冷藏温度与时长单独和交互作用均会显著影响印度实蝇姬小蜂的羽化率,但对每蛹羽化出的雌蜂比例以及F1单雌寄生数无显著影响。4个日龄的被印度实蝇姬小蜂寄生的寄主蛹均适于在13 ℃环境下冷藏7d,且各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3d、6d龄被寄生的寄主蛹具备作为中长期冷藏用蛹的潜力。研究可为印度实蝇姬小蜂的低温室内保种与大量释放前的蜂种积累提供参考。

    实蝇印度实蝇姬小蜂大量释放

    南疆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和空间分布

    王海诺杨龙张建民陆宴辉...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枣叶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是新疆枣树上一种重要害虫。明确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将为科学防控枣园枣叶瘿蚊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采用水盘诱捕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了枣园枣叶瘿蚊成虫、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情况。同时,比较了枣叶瘿蚊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枣叶瘿蚊主要发生在5、6月,种群发生存在2个明显高峰期;成虫发生1周后幼虫开始为害,2~3周后下一代成虫羽化。枣园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和草蛉,种群数量较低。每年5、6月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为害严重,嫩叶受害率为6。2%~17。8%,枣吊受害率为11。0%~33。8%。枣叶瘿蚊幼虫的种群密度、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无明显差异;枣树叶片受害程度与枣叶瘿蚊幼虫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确了南疆阿克苏地区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规律,为枣叶瘿蚊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枣叶瘿蚊天敌种群密度空间分布发生规律

    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张培旭何恒果雷敏陆秋成...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剂型的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提供参考,采用两种剂型(干湿分离和微胶囊)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进行饲喂,测定取食频次、取食量、交配频次、产卵频率和产卵量。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干湿分离饲料的平均取食频次(0。72头/min)显著低于对微胶囊饲料的取食频次(1。58头/min),但干湿分离饲料组七星瓢虫成虫的平均取食量(0。04g/对)显著高于微胶囊饲料组(0。02g/对);干湿分离饲料组和微胶囊饲料组的平均交配频次无显著性差异;干湿分离饲料组的平均产卵频率、产卵量分别为19。00%、23。40粒/头,显著高于微胶囊饲料组的1。00%、2。40粒/头。总体来看,七星瓢虫成虫对两种剂型的人工饲料均能取食,干湿分离饲料更优于微胶囊饲料。

    人工饲料七星瓢虫干湿分离微胶囊剂型

    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郭舟王欽召彭观地钟辉辉...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殖指标和子代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成虫生殖适合度方面,相同体型大小的雌、雄个体配对后,其产卵成功率(>60%)高于体型不相称的配对处理(<50%),且小个体的雌、雄虫分别与大、中、小个体的配偶配对时其产卵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虫的产卵前期在9个不同处理间均无差异,而产卵量随自身体质量的减轻下降了41。20%,随配偶体质量的减轻上升了69。92%,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2)在子代发育方面,来自亲代不同体质量配对处理下的卵孵化前期在10。80~11。36 d,平均孵化期均在2。57~3。08 d,平均孵化率在64。36%~75。45%,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测定的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然而,子代幼虫对替代寄主的寄生率随亲代雌虫体质量的下降从96。77%显著降低至86。5%。子代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随亲代雌、雄成虫体质量的递减而显著降低,其中化蛹率从76。47%下降至56。55%,羽化率从75。33%下降至56。55%,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幼虫-蛹历期随亲代雌、雄虫体质量的下降从45。69 d延长至47d且受两性综合作用的影响。雌性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宽等形态参数均不受亲代成虫体质量的影响,但雄性子代的体质量受亲代雌虫的影响,体长受亲代雄虫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存在明显的选型交配现象,且亲代体型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生殖适合度和子代发育。因此在大规模室内饲养时,我们应当考虑种源的体型差异带来的负作用,并尽量使用较大的个体用于后代繁衍以提高后代质量。

    花绒寄甲体型大小生殖适合度生长发育形态发育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胡飞徐婷婷彭辉胡本进...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 1~5 龄幼虫和蛹的 LC50分别为 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 和 2。57 ×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 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6。73、9。01 d和4。02 d。田间喷施莱氏绿僵菌Mr006分生孢子悬浮液后20d,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4%以上,持效性较好。莱氏绿僵菌Mr006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强,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莱氏绿僵菌鉴定草地贪夜蛾致病力防治效果

    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病力及防治应用评价

    祝国栋丁文娟邱季雨王燕...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土毛霉菌株BO-1是新报道的韭菜迟眼蕈蚊病原真菌,但是关于其致病力和田间防效的针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探究了温度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并通过防效试验评价了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冻土毛霉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致病活性较高,处理3 d对2龄和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714×105和4。680×106孢子/mL;冻土毛霉菌株BO-1发挥高致病活性的适宜温度为16~28 ℃,尤以20~24 ℃最优。盆栽和田间试验证实,菌株BO-1对韭菜迟眼蕈蚊防效突出,并具有较好的持续控害作用。当孢子浓度为1×109孢子/mL时,处理后7d防效为95。57%,与化学杀虫剂噻虫胺(93。57%)相当。因此,将冻土毛霉菌株BO-1作为韭菜迟眼蕈蚊生防菌剂加以进一步开发可行性较强。

    韭菜迟眼蕈蚊冻土毛霉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防治效果

    金龟子绿僵菌fluG基因的敲除及对产孢的影响

    王苗苗王广君农向群蔡霓...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状真菌的fluG基因参与调控分生孢子的生成,然而在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fluG的作用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DNA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敲除fluG的金龟子绿僵菌突变株,分析突变株的产孢特性。以苯菌灵抗性基因ben作为筛选标记,fluG基因侧翼序列作为同源臂,构建了打靶载体pDHt/sk-fluG-Ben。利用PEG介导将打靶载体转化金龟子绿僵菌的原生质体,获得了苯菌灵抗性转化子。根据靶基因和标记基因检验,确定获得了敲除fluG的金龟子绿僵菌突变株。表型分析显示,fluG突变株继代培养5代仍保持苯菌灵抗性,菌落呈疏松毛絮状,生长相较野生型明显缓慢,不能或者仅能产生极少量分生孢子。说明fluG基因的敲除影响了菌株生长发育,并阻止了分生孢子形成,是金龟子绿僵菌产孢调节的重要基因。本研究为阐述金龟子绿僵菌产孢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基因敲除fluG基因产孢调控同源重组昆虫病原真菌

    泛菌属内生菌YMR3提高花生植株对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抗性研究

    陈容钦李玲李晓云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蚜虫、叶螨、黄曲霉和黑曲霉的侵害。如何在花生生长过程中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等生物胁迫的侵害,是解决花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内生菌不仅可以促进花生的生长,还可提高花生对病虫害的抗性。本文探究从粤油7号根系分离出来的内生菌YMR3对抗花生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OD600nm 0。8的YMR3菌液喷施在四叶期花生叶片能够有效降低感染花生蚜虫和叶螨后叶片的损伤程度;使用OD600nm 0。8的YMR3菌液注射在四叶期花生顶端叶片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和黑曲霉对花生植株或叶片造成的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YMR3能够提高花生叶片中AhRS1(白藜芦醇的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AhRS1启动子的活性,以及提高花生叶片的白藜芦醇含量;外施100 μg/mL白藜芦醇也可明显降低黄曲霉所造成的叶斑比例。以上的结果表明,YMR3可能通过调控花生叶片AhRS1启动子的活性进而调控AhRS1的表达,提高花生叶片白藜芦醇含量以响应黄曲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减轻蚜虫、叶螨、黑曲霉和黄曲霉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研究结果为YMR3作为生物农药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花生内生菌菌株YMR3抗病虫害胁迫白藜芦醇

    黏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MsJHBP3生物学功能及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胡育硕张春雨孟祥昕李朔涵...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JHBP)是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将保幼激素运送到靶器官处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本试验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转录组中获得7条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筛选获得一条经保幼激素诱导后高表达的保幼激素结合蛋白MsJHBP3(GenBank登录号:MZ577068),cDNA全长为839 bp,开放读码框长度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氨基酸等电点为5。35,分子量为27。02 kDa。不同发育阶段研究表明,MsJHBP3在蛹期表达量最高,2龄表达量最低。RNA干扰处理4龄幼虫后6h基因抑制效率最好,达79。72%。干扰后虫体内保幼激素含量为对照的1。14倍;羽化率和化蛹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羽化率下降7。42%,化蛹率下降3。75%;MsJHBP3干扰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获得212个差异基因,其中105个上调基因,107个下调基因,其中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基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基因、保幼激素酯酶基因均上调。本研究表明MsJHBP3影响黏虫生长发育并参与调控JH代谢。本研究结果为黏虫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挖掘提供基础数据,为黏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靶标基因和途径。

    黏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RNA干扰实时荧光定量PCR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