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杨怀文

季刊

2095-039X

zgswfz@hotmail.com

010-68919774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农、林、水产、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此外,相关生物技术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农药生物降解制剂、植物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旨在宣传生物防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控研究进展

    罗涛涛阎姝彦曹梦宇张静航...
    727-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潜叶蛾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幼虫潜叶和蛀果危害番茄作物。自 2017年入侵新疆伊犁以来,该虫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并在多地暴发成灾,严重威胁我国番茄产业的生产。基于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生物防治是当前番茄潜叶蛾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关于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研究现状的综述性论文较少。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种类,概括了捕食性天敌对番茄潜叶蛾的捕食能力、取食番茄潜叶蛾后捕食性天敌的生命参数、化学农药对捕食性天敌防控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番茄潜叶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求为我国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捕食性天敌生物防治番茄潜叶蛾

    云南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资源调查及其控害作用分子检测

    张桂芬朱华康黄亮王玉生...
    739-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较早入侵的区域,为明确本地潜在自然天敌资源及其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制作用,采用田间调查、样本采集以及与室内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于 7―10月对云南省 10个地级州市主要番茄种植区的番茄潜叶蛾天敌资源进行调查,对采集的天敌种类进行DNA条形码鉴定,对其控害作用进行种特异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番茄田共计采集到捕食性天敌 36种,隶属 2纲 5 目 16 科。进一步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对番茄潜叶蛾具有控害作用的捕食性自然天敌 19 种,隶属 2纲 3目 12科;其中,昆虫纲 8种、蜘蛛纲 11种;对番茄潜叶蛾控害作用阳性检出率为 5。7%~100。0%。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天敌为半翅目盲蝽科的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 Reuter,在 8个州市有分布;其次为花蝽科的黑翅小花蝽Oirus agilis(Flor)和小花蝽Orius sp。以及瓢虫科的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分别在5个、4个和5个州市有分布;再次为蜘蛛目狼蛛科的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öesenberg et Strand),在 3个州市有分布;而其余的 14个物种仅在 1个或 2个州市有分布。番茄潜叶蛾天敌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为昭通市,有 8种天敌;其次为丽江市和玉溪市,分别有6种和 5种天敌;再次昆明市和曲靖市,分别有 4种和 3种天敌;而大理州、文山市、红河州有 2种天敌,楚雄市和普洱市只有 1种天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控害潜力最大的为烟盲蝽,其次为黑翅小花蝽;此外,七星瓢虫和拟环纹豹蛛也表现了较好的控害能力。番茄潜叶蛾在西南虽发生为害较为严重,但对该种害虫具有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也比较多,为利用本地天敌防治番茄潜叶蛾提供了自然资源保障。

    番茄潜叶蛾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番茄田蜘蛛综合评价

    基于MAXENT的番茄潜叶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分布预测

    金剑雪张晓明叶照春王宇...
    750-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番茄潜叶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分布及未来扩张/收缩趋势,明确其在我省的潜在危害及威胁,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软件,基于 331 个分布点地理信息、23 组生物气候变量及未来 4 种共享社会经济途径下 2021―2100 年的生物环境变量对番茄潜叶蛾在我省的适生区分布及未来模式下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axEnt预测模型AUC值为 0。958,说明模型对番茄潜叶蛾的适生区预测结果较为精准。通过刀切法筛选出 11月的降水量(p11)、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平均温(bio1)、海拔(elev)、年温变化范围(bio7)等 5个因子是影响番茄潜叶蛾潜在分布的主要限制环境变量。经预测,在我省的适生区面积约为 15。967 万 km2,占全省面积的 99。99%,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毕节市东部地区、遵义市西北部与黔南州大部地区,面积约为 8。9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 55。96%;中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西部、遵义市东南部、黔南州南部等,面积为 6。47 万km2,占比为 40。54%,贵州省近 99。99%的区域均为番茄潜叶蛾的适生区。从未来模式的发展趋势可知,番茄潜叶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总体呈现先缩减后扩张的趋势。至 2081―2100 年,适生区面积变化范围在-32。74万km2~8。54万km2 间浮动;在我省的适生区总面积没有变化,其中高适生区整体往我省西部移动;我省东部、南部、北部等部分区域将由高适生区转变为中适生区或低适生区。因此,我省将成为番茄潜叶蛾在我国扩张蔓延最重要的中转站,其西部地区也将成为高风险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对该虫的监测预警意识,积极开展该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该虫进一步扩张蔓延。

    番茄潜叶蛾适生区预测最大熵模型

    影响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因子分析

    张丹李艳辉黄欣阳冮爽...
    760-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可对番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性诱监测或群集诱杀是测报和防控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提取、鉴定和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四川西昌、内蒙赤峰和辽宁沈阳番茄潜叶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配比,结合田间诱捕比较试验,分析了与性诱相关的主要因子对诱蛾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四个地点的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均由反 3 顺 8 顺 11-十四碳三烯乙酸酯(E3,Z8,Z11-14:Ac)和反3顺 8-十四碳二烯乙酸酯(E3,Z8-14:Ac)组成,其比例在 100:2~100:12。田间诱捕比较试验表明,E3,Z8-14:Ac 没有显著提高 E3,Z8,Z11-14:Ac 的引诱活性。性信息素化合物E3,Z8,Z11-14:Ac的纯度和剂量与诱蛾量密切相关,93%纯度的诱蛾量是 82%纯度的 2。48倍,以聚乙烯毛细管的灌液结构为基质的最佳性信息素剂量是 900~1200 μg。翅膀型粘胶诱捕器的诱蛾量是三角形粘胶诱捕器的 2倍,最佳的诱捕器是搭配绿色盖板的翅膀型粘胶诱捕器,而盖板与粘胶板间的距离以 6~9 cm最为理想。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是在泥土上(0 cm),随着诱捕器设置高度的提升,诱蛾量下降,诱捕器高于 120 cm时,未诱捕到雄蛾。诱捕器在番茄大棚中的出口处和远离出口处位置对诱蛾量没有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性信息素应用于番茄潜叶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影响因子

    Bt-G033A与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混配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评价

    阿卜力孜·塔伊尔帕提玛·乌木尔汗马召王惠卿...
    770-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生物药剂使用效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将 50000 IU/mg Bt-G033A WP分别与 30%灭蝇胺SC、25%灭幼脲SC和20%虫酰肼SC减量联合应用。共毒因子法初步筛选结果表明,Bt-G033A:灭蝇胺75:25、Bt-G033A:灭幼脲25:75和50:50的配比处理均表现为增效作用,Bt-G033A:灭蝇胺25:75和50:50、Bt-G033A:虫酰肼 75:25、Bt-G033A:灭幼脲 75:25处理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法筛选结果表明,Bt-G033A与灭蝇胺平均共毒系数 83。75,表现为相加作用;Bt-G033A与灭幼脲复配共毒系数为 131。76,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 50:50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最大为 203。25。最佳复配剂Bt-G033A:灭幼脲 50:5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 3~21 d对番茄潜叶蛾防治效果 64。76%~89。12%,均可高于灭幼脲和Bt-G033A单剂防效。

    番茄潜叶蛾昆虫生长调节剂共毒因子共毒系数

    取食四种寄主植物对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的影响

    杨亚贤周昭旭钱秀娟刘月英...
    776-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对多种寄主作物造成严重危害。通过 16S rRNA测序分析了取食番茄、马铃薯、茄子、和人参果的番茄潜叶蛾 2 龄幼虫中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功能。结果显示,在上述四种寄主植物为食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中,共检测到 4886、6016、2781、3471 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 905 个OUT。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取食马铃薯和茄子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多样性最高。物种分类分析表明,取食不同寄主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上,取食番茄和马铃薯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优势属为沃尔巴克氏体,取食人参果和茄子的为肠球菌属;对其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取食四种寄主植物其中肠肠道细菌代谢通路相似,无显著差异,且占比最高的代谢通路都为生物合成和降解代谢。

    番茄潜叶蛾不同寄主植物中肠肠道细菌菌群多样性

    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帕提玛·乌木尔汗马召阿卜力孜·塔伊尔王思佳...
    78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疆优势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害潜能,本文研究了其对番茄潜叶蛾1 龄、2 龄和 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 1 龄、2 龄和 3 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 66。33 头、60。00 头和 40。33 头,表现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多异瓢虫成虫的捕食数量下降的趋势。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 1、2、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其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 454。55 头、161。29 头、81。97 头,多异瓢虫成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随着番茄潜叶蛾幼虫密度、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 1、2、3 龄幼虫的最大搜寻效应分别是 0。7376、0。7107、0。5303。表明多异瓢虫对番茄潜叶蛾 1 龄、2 龄和 3 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番茄潜叶蛾幼虫,因此可以将多异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的生物防治材料进一步开发利用。

    番茄潜叶蛾捕食功能反应多异瓢虫生物防治

    杨梅小环腹瘿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郭育龙张峻玮盛怡锋庞兰...
    793-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梅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 myrica是一种于浙江省诱捕得到,能高效寄生果蝇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该物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运用形态成像,血细胞计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杨梅小环腹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对寄主免疫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梅小环腹瘿蜂在寄主体内完成卵期、幼虫期和蛹期三个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杨梅小环腹瘿蜂能高效寄生包括斑翅果蝇在内的多种果蝇属害虫;其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寄生率和出蜂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87。3%和 70。6%。此外,杨梅小环腹瘿蜂寄生会引起黑腹果蝇寄主强烈的免疫反应:被寄生后的寄主血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在寄生 48 h后诱导产生大量的薄层细胞参与包囊反应;寄生后的寄主体内Imd、Toll以及PO等免疫通路中主要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面对黑腹果蝇寄主的免疫反应,杨梅小环腹瘿蜂通过将卵粘附于肠道等寄主组织的方式逃避寄主免疫,从而成功寄生。本研究揭示了杨梅小环腹瘿蜂成功寄生果蝇类害虫的机制,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知识储备。

    果蝇内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免疫反应

    白蛾黑棒啮小蜂的繁育生物学特性

    刘绪丹张艺馨史俊瑞杨丽元...
    804-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为替代寄主繁育白蛾黑棒啮小蜂,研究其寄生行为及生物学特性,可为白蛾黑棒啮小蜂大规模繁育应用于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交配行为可分为交配前期、交配中期和交配后期 3个阶段,寄生行为分为搜寻、刺探、产卵和产卵后梳理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可分为胚胎发育早期、胚胎伸长及器官形成期和胚胎成熟期;胚后发育包括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刚羽化的雌蜂卵巢内不含有成熟卵粒,成熟卵出现于羽化 24 h后。在 18℃、21℃、24℃、27℃和30℃五个温度梯度条件下测定白蛾黑棒啮小蜂全世代发育历期达59。35 d、31。20 d、22。85 d、18。45 d和 13。90 d,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14。15℃和 225。06 d·℃。

    白蛾黑棒啮小蜂美国白蛾个体发育有效积温

    蠋蝽若虫对瓜绢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王桦王遥宁王凯方玲...
    813-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瓜绢螟是葫芦科作物上重要的害虫,蠋蝽是对农林害虫具有强捕食能力的天敌。为探明蠋蝽若虫对瓜绢螟幼虫的捕食能力,本文在室内 27℃条件下,开展蠋蝽 3 龄和 5 龄若虫对不同密度的瓜绢螟 3 龄和5 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并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蠋蝽若虫对瓜绢螟幼虫的捕食均符合 HollongⅡ功能反应模型。蠋蝽捕食量随瓜绢螟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随着害虫密度进一步增加捕食量增长的趋势变缓。搜寻效应随瓜绢螟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5 龄蠋蝽若虫对 3 龄和 5 龄瓜绢螟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捕食量和控害效能均优于 3 龄蠋蝽,且其拟合的Holling II圆盘方程效果更好。因此建议选择蠋蝽 5龄若虫进行田间释放用于防控瓜绢螟。本研究明确了蠋蝽捕食瓜绢螟的潜力,为进一步田间释放蠋蝽防控瓜绢螟提供科学参考。

    瓜绢螟蠋蝽捕食作用功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