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省血站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群李雪梅吴玉清戎志全...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山东省血站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以期持续提升血液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通过文献、标准等检索,结合采供血实际工作,以采供血业务过程关键控制点为导向,拟定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经 2 轮德尔菲法专家征询和论证,运用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权重,又经 6 个月的试行,完成对指标内容的修订和完善。结果 构建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 5 项,分别为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二级指标 72 项,包含指标含义、计算公式等。2 轮专家征询意见和 2 轮论证会议,修订指标 17 项,并通过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经试行的局部微调,形成了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结论 首次构建覆盖采供血业务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可有效评价血站质量管理水平,为打造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一盘棋"发展模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血站采供血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山东省血站血液检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李雪梅翟玮玮杨忠思赵淑红...
    258-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量化监控和趋势分析对血站血液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并以此促进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同质化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3。0 软件对其中血液检测(31 个)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 家血站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不合格项目占比为ALT 55。84%、HBsAg 13。63%、抗-HCV 5。08%、抗-HIV 5。62%、抗-TP 18。18%、其他因素(主要标本不合格)1。65%。检测不合格率和中位数分别为(1。23±0。57)%与 1。11%,ALT不合格率和中位数分别为(0。74±0。53)%与 0。60%,检测不合格率与ALT不合格率呈正相关(r=0。974,P<0。05)。HBsAg不合格率为(0。15±0。09)%,抗-HCV不合格率为(0。05±0。04)%,抗-HIV不合格率为(0。06±0。03)%,抗-TP不合格率为(0。20±0。05)%。17 家血站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率均值为 0。21‰,标本溶血率均值为 0。08‰,标本容量不足率均值为 0。01‰,标本血细胞比容异常率 0。02‰。17 家血站实验室 4 种HBsAg、抗-HCV、抗-HIV试剂和 3 种抗-TP试剂复检符合率均有差异(P<0。05)。ELISA试剂使用率为(114。56±3。30)%,ELISA中断率为(10。23±7。05)‰,ELISA失控率为(0。90±1。17)‰,失控率与中断率、试剂使用率均不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中断率与试剂使用率呈正相关(r=0。592,P<0。05)。所有血站共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443 份,不合格率为3。78/万;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 15 份,不合格率为 0。13/万;检出HIV RNA阳性标本 5 份,不合格率为 0。04/万。NAT不合格率为(0。72±0。04)‰,NAT单反应率为(0。39±0。02)‰,HBV DNA单反应率为(0。36±0。02)‰,NAT单反应率与HBV DNA单反应率呈正相关(r=0。886,P<0。05)。3 家血站实验室(C、F、H)使用单检核酸检测系统的鉴别阳性率有差异(P<0。05)。17 家血站实验室使用混样检测模式的拆分率中位数为 36。36%,NAT无效批次率中位数为 0。67%,NAT无效结果率中位数为 0。07‰。ELISA双试剂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9。63±0。24)%,设备故障天数中位数为 14 d。采血部门血型检测错误率为 0。14‰。结论 山东省血站血液检测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能够监测实验前、中、后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指导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提升。血液检测质量监测指标的应用将推进全省血液质量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为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血站血液检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山东省血站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刘群吴玉清李雪梅杨忠思...
    26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有效的血站血液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对采供血质量控制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血液质量控制过程的差距,促进血站血液质量控制的持续提升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质量控制(20 个)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 家血站关键设备监测合格率、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关键物料监测合格率、血液质量检查项目合格率平均值分别为 99。47%、99。51%、99。95%和 98。99%,不同规模血站间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质量检查项目总数与血液制备总量皮尔逊相关系数r=0。645(P<0。05)。检验报废率、非检验报废率平均值为 1。14%、3。36%,在不同规模血站间的报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糜血报废率平均为 3。07%,乳糜血报废率与非检验报废率成正相关(r=0。9813,P<0。05),实施乳糜血控制措施的血站和未实施控制措施的血站之间的乳糜血报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色泽异常报废率、非标量血液报废率、血袋破损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蛋白析出报废率、血液凝块报废率平均值为 0。20%、0。14%、0。06%、0。06%、0。02%、0。02%,6 项指标在大、中、小规模血站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过期报废率、其他因素报废率、保密性弃血报废率、不合格标本血报废率平均值为 0。02%、0。05%、0。003%、0。004%。气泡血报废率为 0。015%,异物血报废率和标签不合格血报废率均为0。结论 山东省血站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能够监测过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血站自身和血站之间的比对,取长补短,持续提升全省采供血质量控制水平,推进全省血液质量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以及为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血站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比对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吴玉清周洪张志杰戎志全...
    275-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 个)、成分制备(7 个)和血液供应(4 个)3 个方面 21 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 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 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 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 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 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 99。25%(397/400)、带旁路留样系统全血采集袋使用率82。68%(2 067/2 500)、血液采集职业暴露发生数 1 例;定期献血者比例和 400 mL全血采集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P<0。05);大型血站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标量全血采集率显著低于中、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 0。03%(3/10 000)、乳糜血报废率 3。05%(61/2 000)、溶血报废率 0。13%(13/10 000)、贴签错误发生数 0。06 件、血液导管渗漏数 8 袋、血液穿刺/接驳渗漏数 2。76 袋、耗材不合格数 0。59 件;大型血站溶血报废率显著低于中型和小型血站(P<0。05)、大型和中型血站乳糜血报废率显著低于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 0。023%(23/100 000)、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0。009%(9/100 000)、退血报废率0。106%(53/50 000)、用血医院服务满意度 99。16%(2 479/2 500)。不同血站之间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与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中和小型血站之间定期献血者比例、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非标量全血采集率、400 mL全血采集率、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乳糜血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和退血报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客观评价血站采供血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推进全省血液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为今后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供应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比对

    血小板lncRNA在肺腺癌早期筛查中的生物标志物初步研究

    熊博雯尹兴罗怀超刘鱼...
    283-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早期筛查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包含LUA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小板RNA数据的GSE183635 和GSE89843数据集做差异分析,将两数据集的差异表达lnc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取交集。通过GEPIA2 分析DElncRNA在LUAD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LINC01088 在51 名健康对照者血小板和54 名LUAD患者血小板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能力。结果 GSE183635 数据集差异分析得到 8 个DElncR-NAs,GSE89843 数据集差异分析得到1 265 个DElncRNAs,取交集后获得关键DElncRNA LINC01088。GEPIA2 分析显示,LINC01088 在LUAD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qRT-PCR 验证了血小板LINC01088 在LUAD患者和早期LUAD患者中下调(P均<0。001)。血小板LINC01088 对LUAD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5,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 67。9%;对早期LUAD诊断的AUC为 0。727,灵敏度为 80。0%,特异度为 67。9%;血小板LINC01088 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构成的联合诊断模型对LUAD诊断的AUC为 0。807,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 71。4%;对早期LUAD的AUC为 0。770,灵敏度为 86。7%,特异度为 71。4%。血小板LINC01088 与CEA联合诊断模型优于CEA对LUAD及早期LUAD的诊断效能(Z分别=-2。288,-2。34,P均<0。05)。结论 LINC01088 在LUAD患者的血小板中下调,血小板LINC01088 可能是LUAD的早期筛查诊断生物标志物。

    肺腺癌血小板lncRNA早期筛查生物标志物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增敏乳腺癌小鼠化学免疫疗法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

    郑诗凡周文涛李燊吴嘉康...
    290-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氧载体(PolyCHb)增强小鼠 4T1 乳腺癌原位瘤化学免疫疗法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 4T1 乳腺癌原位瘤模型,将 15 只小鼠随机均分为 3 组,空白组:无干预;对照组:多柔比星(DOX)+PD-1 抑制剂(a-PD-1)治疗,腹腔注射DOX 5 mg·kg-1、1 次/周,腹腔注射PD-1 抑制剂12。5 mg·kg-1、1 次/周;实验组:DOX+a-PD-1+PolyCHb治疗,DOX和a-PD-1 用法同上,PolyCHb:尾静脉注射600 mg·kg-1、3 次/周;给药周期为4 周。给药期间记录肿瘤体积 3 次/周,绘制各组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29d处死小鼠,剥瘤后称瘤重;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增殖指标Ki67 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组肿瘤体积显著减小(P<0。05)、抑瘤率(%)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中HIF-1α含量降低(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生长区减少,并伴坏死区增加;各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分别为 18。79±0。62、20。68±1。19、41。65±2。99(F=135。2,P<0。001);此外肿瘤增殖指标Ki67 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olyCHb可以增加乳腺原位瘤小鼠化学免疫疗法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乳腺癌原位瘤模型化学免疫疗法动物实验

    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游训仪朱珂慧肖晶吴嘉康...
    297-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方法 采用薄膜法制备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纳米粒度仪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包封率,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果 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磷脂总量为 36 mM,DPPC:DOPE:胆固醇摩尔比为7:2:1,紫杉醇用量为 3 mg,水化介质为 3mg·mL-1 Hb-PBS溶液,水化温度为室温,水化时间为 0。5 h;平均粒径为(189。17±8。22)nm,多分散系数为 0。14±0。023,紫杉醇包封率为(58。27±2。55)%,血红蛋白含量为(0。63±0。05)mg·mL-1。体外细胞实验中,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5 倍、被肿瘤细胞摄取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 1。2 倍及ROS生成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 1。8 倍。结论 制备了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细胞实验证明其能通过改善缺氧、增加ROS产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望为肿瘤缺氧导致的耐药抵抗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血红蛋白脂质体紫杉醇肿瘤缺氧

    基于FⅧ探讨不同脱盐方式的效果及对其成分的影响

    裴仁俊杜晞孙盼黎小月...
    304-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比较 5 种脱盐方法的脱盐效果及对FⅧ成分的影响,为蛋白脱盐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用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超滤、室温透析和 4℃透析5 种方法对人FⅧ进行脱盐处理。通过Na+、柠檬酸根离子、甘氨酸去除率评估脱盐效果。通过脱盐前后FⅧ蛋白回收率、F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Ⅷactivity,FⅧ:C)、VWF抗原(VWF antigen,VWF:Ag)、VWF活性(VWF activity,VWF:Ac)、VWF多聚体及SDS-PAGE分析,评估其对FⅧ成分的影响。结果 在脱盐效果方面:Na+在超滤脱盐时去除率最低,为(97。90±0。06)%,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脱盐去除率最高,为(99。82±0。07)%。除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脱盐与Fractoge EMD BioSEC凝胶脱盐间Na+去除率无统计学意义(P=0。90)外,其他4 种方法间Na+去除率存在统计学意义。甘氨酸在超滤脱盐时去除率最低,为(95。78±0。42)%,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脱盐去除率最高,为(99。81±0。08)%。除超滤脱盐外,其他 4 种脱盐方法间甘氨酸去除率无统计学意义。柠檬酸根离子在 5 种方法间去除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85)。对于FⅧ成分的影响方面:超滤脱盐 FⅧ:C、VWF:Ag、VWF:Ac及蛋白回收率最高,分别为(18。34±1。99)IU/mL、(11。81±0。33)IU/mL、(12。26±0。58)IU/mL、(97。13±1。37)%。5 种方法脱盐前后VWF:Ac/VWF:Ag无明显变化。SDS-PAGE及VWF多聚体分析表明,不同脱盐方法对蛋白组成种类影响不明显。结论 尽管不同方式脱盐对FⅧ蛋白组成种类无明显影响,但脱盐效果存在差异,不同方式脱盐对蛋白回收率、FⅧ:C、VWF:Ag及VWF:Ac影响显著。蛋白处理过程中,对于脱盐方式的选择应给予足够重视。

    人凝血因子Ⅷ脱盐凝胶层析超滤透析

    基于肝素酶对比试验对COVID-19重型非ICU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钟莹黄显雯梁春峰
    312-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素酶对比试验(heparinase-modified TEG,hmTEG)在评估COVID-19 重型非ICU患者凝血状态及抗凝治疗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5 月于本院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COVID-19 重型非ICU患者临床资料。按依诺肝素初始剂量不同分为治疗剂量组和预防剂量组,通过比较 2 组患者接受肝素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EG、hmTEG的参数变化,评估COVID-19 重型非ICU患者接受不同剂量肝素抗凝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出血风险。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79 名COVID-19 重型非ICU患者,其中治疗剂量组 102 名,预防剂量组 77名。接受肝素抗凝前,除年龄(63。4±11。6 vs 59。8±9。1)D二聚体(678 ng/mL vs 621 ng/mL)和MA值[(69。1±10。2)mm vs(65。6±8。5)mm]外,治疗剂量组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R值、K时间、α角、凝血指数(CI),与预防剂量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肝素抗凝后,治疗剂量组与预防剂量组hmTEG检测结果比较,CKR值[(12。2±4。1)min vs(10。2±3。3)min]、CKHR值[(8。1±3。2)min vs(7。1±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剂量组与预防剂量组比较,肝素残留或过量比例 15。69%(16/102)vs 5。19%(4/77)显著增加(P<0。05)。但 2 组间VTE事件 2。35%(2/85)vs 2。78%(2/72)、消化道出血 2。35%(2/85)vs 1。39%(1/72)、ICU入住 4。71%(4/85)vs 4。17%(3/72)、死亡事件3。53%(3/85)vs 2。78%(2/72)等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在当前COVID-19 流行趋势下,COVID-19 重型非ICU患者血栓预防的肝素初始剂量选择需更为谨慎,为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采用hmTEG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的个体化评估,更有利于肝素剂量的调整和控制。

    COVID-19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血栓预防肝素抗凝

    机器学习模型在肝移植手术用血分析预测中的应用

    宗朋张文丽李萍邵长峰...
    319-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在肝移植手术前科学合理备血及手术用血分析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 356 例肝移植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等临床基本信息,收集手术时长(Time)和术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ea)、总蛋白(TP)的检验结果以及术中输血量,应用Python机器语言建立能够预测肝移植手术大量输血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选择出最优预测模型。结果 对构建的 7 个机器学习模型评价,其中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表现最佳(AUROC:0。90,F1 得分:0。82),准确度 79。44%,精密度 79。69%;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classifier)表现次佳(AUROC:0。87,F1 得分:0。83),准确度 79。44%,精密度77。94%。结论 通过运行Python机器语言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对科学合理备血和大量输血风险预测,保证肝移植手术用血安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Python机器学习模型肝移植大量用血用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