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液安全监测预警:和合才能得胜利

    魏文华刘忠
    845-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液服务是公共卫生的关键一环。血液安全监测预警(Haemovigilance)本质上是流行病学监测在血液安全领域的应用,从创立起 30 多年来有效地保障了血液服务安全可靠地运转,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随着对血液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血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审视这些深层次问题,并对现行的血液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反思和再认知。本文从血液安全监测预警的由来与演进说起,先探讨其在一体化健康视野里的定位与潜力,然后从全新的视角讨论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一些监测局限和认知局限,进而提出应对方法和改进建议。归纳起来,多层次跨学科国内国际合作是战胜挑战的关键。

    血液安全监测预警血液服务

    CD36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生信预测及其多抗原肽的制备

    刘静徐秀章丁浩强邓晶...
    853-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D36 蛋白的结构,寻找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制备含有B细胞表位的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ic peptide,MAP),为基于B细胞表位的MAP用于CD36 抗体的制备提供前期实验基础。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36 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潜在磷酸化及糖基化位点等,预测可能的B细胞表位。以多聚赖氨酸为核心基质,采用Fmoc方法合成含有CD36 B细胞表位的八分枝MAP,并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MAP的纯度、质谱分析法测定MAP的分子量,对合成的CD36-MAP进行鉴定。结果 CD36 是 1 种稳定的、亲水性的碱性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具有多个磷酸化、糖基化位点,抗原性较强。综合分析获得可能的优势B细胞表位 4 个,制备了 4 个含有优势B细胞表位的MAP,RP-HPLC分析表明合成的MAP 的纯度均在 85%以上,其中 3 个MAP的分子量与理论预期值相符。结论 CD36 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利用预测得到的 4 个可能的B细胞表位合成MAP,为CD36 抗体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血小板CD36B细胞表位MAP肽

    广州地区RhD阴性献血者Del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黄伯泉贾双双温机智陈景旺...
    859-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RhD阴性献血者D放散型(Del)分布、表型及基因型以了解本地区DEL血型分子生物学背景。方法 对 2021 年 11 月 1 日—2022 年 6 月 30 日期间广州地区献血者采用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血液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血清学确认、采用RhCE分型卡确定RhCE表型,对 1 146 例确认RhD阴性所有C+(n=459)以及随机抽取部分C-标本(n=175)进行吸收放散(Del)筛查(共 634 例);提取Del阳性标本DNA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法(HRM)实时荧光PCR检测RHD基因c。1227 位点基因情况;对HRM检测RHD* 1227 位点无突变标本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扩增后产物作PstⅠ酶切,进行电泳分析RHD基因合子型;sanger法进行RHD基因进行外显子测序(exon 1-10),采用SeqMan软件分析基因突变情况;采用第3 代单分子测序技术对可疑Del阳性标本进行RHD全基因分析。结果 634 例确认RhD阴性标本吸收放散试验结果显示Del表型占 36。1%(229/634),占总RhD确认阴性的 20%(229/1 146);229 例DEL的RhCE分型分别为Ccee 181 例,CCee 40 例,CcEe 7 例,ccEe 1 例,HRM结合RHD盒子型分析结果显示 170 例RHD基因为RHD*1227A/01N。01、32 例为RHD*1227A/1227G,26 例为RHD*1227A/1227A、6 例为RHD*1227G/1227G(其RH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1 例为弱D12 型、4 例为D-和 1 例RHD*01EL。02)。结论 广州地区献血者DEL个体基因型以RHD*1227A/01N。01 为主且其RhCE表型均为C+的特征;HRM可作为常规筛查"亚洲型"DEL血型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无偿献血者RhD阴性"亚洲型"DELRhCE表型高分辨熔解曲线法(HRM)

    郑州地区RhD变异型献血者分子生物学分析

    杨贺才曾群娟马晓莉吕永磊...
    86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郑州地区RhD变异型献血者血清学特征及基因突变机制。方法 选择 2023 年 1 月—2023年12 月送至本实验室的 1 619 名RhD阴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方法进行RhD阴性确认试验及RhCE表型检测。采用RHD基因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RhD变异型标本基因型。结果 RhD阴性确认试验共检出RhD变异型 69 例,比例为 4。26%(69/1619)。RhCE表型分别为ccEe、Ccee、CcEe、CCee。包含 17 种基因型,15 种D变异型表型。RHD*weak partial 15 等位基因最多(33 例),频率为 47。83%(33/69),主要表型为ccEe;其次是RHD*DVI。3 等位基因 20 例,频率为 28。99%(20/69),主要表型为Ccee。RHD*weak partial 15/RHD*01EL。01 杂合子 3 例,频率为 4。35%(3/69),皆为CcEe表型。其他罕见基因型共 13 例,频率为 18。84%(13/69)。抗筛阳性 3 例,比例为 4。35%(3/69)。女性献血者 2 名,皆有孕产史,经抗体鉴定为抗-D;男性献血者 1 名,为抗-M。结论 郑州地区RhD变异型献血者中RHD*weak partial 15 基因型最常见,其次为RHD*DVI。3 基因型。对保障安全供血,指导临床精准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Rh血型RhD变异型基因型分子生物学郑州

    北京地区初筛RhD阴性人群血清学和RHD基因分型特征研究

    宋轲马春娅罗圆圆于洋...
    872-878,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初筛RhD阴性人群RHD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的血清学特征及Rh表型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本院2022 年8 月—2024 年1 月通过微板法或微柱凝集法初筛RhD阴性标本204 例,使用盐水试管法进行Rh抗原表型鉴定,微柱凝集-间接抗人球蛋白技术进行 RhD 阴性确认试验,PCR-SSP 法和测序技术进行RHD基因分型检测,计算各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结果 204 例初筛RhD阴性标本Rh血清学表型分布为ccee 112例(54。90%)>Ccee 73 例(35。78%)>CCee 9 例(4。41%)>ccEe 6 例(2。94%)>CcEe 4 例(1。96%)。本研究共检出7 种RHD基因型,检出数量由高至低依次为 129 例(63。24%)RHD* 01N。01、44 例(21。57%)RHD* 01EL。01、26 例(12。75%)RHD*01N。03、2 例(0。98%)RHD*01N。16、1 例(0。49%)RHD* 06。03。01、1 例(0。49%)weak RHD* 15,1 例(0。49%)RHD*13。01/RHD*01N。01。Rh血型抗原基因频率及表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结论 北京市初筛RhD阴性人群RHD基因具有多态性,最常见的RhD阴性基因型为RHD* 01N。01,RHD变异型为RHD*01EL。01。该研究可为临床实施基因型匹配输血提供数据支持。

    RhD阴性RHD基因基因分型基因频率北京

    重庆地区RhD变异型无偿献血者的基因多态性及其表型研究

    刘静怡崔丹荔王芳黎美君...
    879-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重庆地区 22 例RhD变异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Rh血型血清学检测和三代基因测序,了解重庆地区RhD变异型的表型分布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 2023 年 1-8 月本中心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血清学方法对其进行RhD表型鉴定,确定为RhD变异型后使用D-screen试剂盒对其进行RhD不同抗原表位的检测。此外,提取其基因组DNA,使用叠瓦式引物设计进行多段扩增、拼接获得RHD基因全长序列进行三代测序检测,并用SnapGene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 22 例RhD变异型中,8 例为DVI 3 型(36。36%),其存在RHD-CE(3-6)-D杂交等位基因;6 例部分弱D15 型(27。27%),主要发生的突变为c。845G>A;6 例亚洲型Del(27。27%),主要发生的突变为c。1227G>A,还有1 例弱D17 型发生的突变为c。340C>T和1 例推测为部分D(c。491A>T,p。Asp164Val,错义突变)。结论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最常见的RhD变异型为DVI 3 型,使用SMRT三代测序技术可以获得RhD变异型单倍体全长。

    RhD变异型RHD基因SMRT三代测序技术血清学重庆

    20例ABO*AW.37等位基因增强现象的分析

    黄娴李双玉李彤彤吴丽娜...
    886-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20 例携带ABO*AW。37 等位基因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等位基因增强现象。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表型,对ABO基因 1~7 外显子采用Sanger测序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 20 例测序均存在ABO*AW。37 的特征性变异c。940A>G(p。Lys314Glu)。9 例ABO*AW。37 与B等位基因同时遗传时正定型抗-A均有凝集,血清学表型均为AwB。而11 例ABO*AW。37 与O基因同时遗传时正定型抗-A均无凝集;吸收放散5 例弱阳性,血清学表型为Ael;6 例吸收放散结果阴性,血清学表型为O型。结论 ABO*AW。37 基因与B等位基因同时遗传时,存在等位基因增强现象。ABO*AW。37 基因与O等位基因同时遗传时,血清学表型为Ael或O型,血型鉴定时需注意避免误判。

    ABO亚型ABO*AW.37等位基因增强基因测序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测模型构建

    岳姝含黄秀兰曾彦雷乔...
    890-895,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12 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判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其进行风险因子筛选,并构建血小板输注无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DCA)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结果 共计纳入血液病患者 334名,男性168 名,女性176 名,PTR发生率40。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和中性粒细胞比值是PTR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基于这些危险因子建立血液病患者PTR预测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 0。837 7(95%CI:0。723~0。772),灵敏度为 58。52%,特异度为 89。95%;校正曲线显示S∶P为0。964,最大绝对差值Emax为 0。032,平均绝对差值Eavg为 0。009;DCA分析显示风险阈值范围在 0。2~0。9 之间时,该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血小板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和中性粒细胞比值构建的PTR预测模型可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有效输注提供依据。

    血小板输注不良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超溶血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分析和临床治疗策略——附1例报道

    敖正才朱文磊肖明菊
    896-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1 例超溶血综合征(hyperhemolysis syndrome,HHS)反应的病例,探讨该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和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对患者做血型鉴定、直抗、抗筛、抗体鉴定等血清学试验,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胆红素等溶血指标,监测患者溶血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 32 个稀有血型抗原进行检测,辅助分析抗体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E并合并有自身抗体,输血后LDH、胆红素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急剧下降,远远低于输血前的,出现血红蛋白尿等独特表现,经过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完全康复。结论 HHS是比较少见潜在致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溶血,严重贫血,且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往往低于输血前。本名患者具有输血后超溶血综合反应的典型临床表现,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完全康复出院,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很好的临床经验。

    超溶血综合征溶血性贫血自身抗体血红蛋白尿

    2011-2020年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1耐药性突变分析

    郭笑寒邓雪莲刘笑春王颖颖...
    902-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20 年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耐药性突变的分布和传播趋势。方法 对2011-2020 年大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标本的PR-RT序列进行检测,利用The 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分析标本耐药性突变和耐药程度。结果 在 174 份标本中共检测出 30 份携带耐药性突变(drug resistance mutation,DRM),DRM携带率为 17。2%(30/174),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携带率为 5。7%(10/174)。研究期间,DRM和TDR携带率在 2019 年出现大幅度升高,2020 年分别达到 44。4%、22。2%,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本地常住特征的献血者其DRM携带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P<0。05)。标本携带NNRTI类DRM占比最高(12。6%,22/174),PI类次之(5。7%,10/174),分别以 V179D/E/T和 M46I 为主;仅 1 份(0。57%,1/174)携带NRTI类DRM(L74I)。标本整体耐药率为 6。9%(12/174),以对NNRTI类药物耐药占比最高(83。3%,10/12);2 份(1。1%,2/174)标本同时对一线推荐用药EFV和NVP高度耐药。基因型为CRF55_01B标本的DRM携带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 2019-2020 年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耐药性突变携带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NNRTI类药物耐药标本占比最高。将ART实施前后的耐药性监测数据与最新版国家ART治疗方案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本地HIV防控效果。

    HIV耐药性突变无偿献血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