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邢瑞昌

双月刊

1005-4847

a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Journal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科学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REST/NRSF对皮质酮应激模型小鼠抑郁与焦虑样行为影响

    余煊李祥磊孙秀萍秦川...
    707-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REST在皮质酮模型小鼠中的表达情况及REST表达上调时对小鼠抑郁与焦虑行为影响,探索其在小鼠抑郁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重复皮下注射皮质酮建立小鼠慢性应激模型,利用AAV病毒载体过表达小鼠脑内REST,行为学检测小鼠抑郁与焦虑表型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索REST对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 重复皮下注射皮质酮4周能够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海马区过表达REST影响模型小鼠在抑郁和焦虑行为学测试中的表现,缓解抑郁样表型,降低模型小鼠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诱导焦虑症状,进入旷场中央区的次数减少,对高架十字迷宫封闭臂的探索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同时能够调节Bndf、Nt3、Ngf、Fgf2的RNA转录水平.结论 REST在皮质酮应激抑郁模型中起着双向调控作用,并不是单一缓解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调节表达的多种基因及信号通路综合作用相关.

    抑郁症动物模型行为学测试腺相关病毒转录调控因子

    反复冷-热刺激对大鼠鼻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中医解表方的作用研究

    杨居崩赵显芳聂发龙肖纯...
    715-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反复冷-热刺激对大鼠鼻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考察中医常用解表方麻黄汤和银翘散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置于-15℃1 h,再转入25℃30 min,冷-热交替刺激4次,末次刺激后检测不同时间点鼻黏膜中IgA蛋白表达水平,检测1 d后鼻腔灌洗液中溶菌酶、sIgA及PGE2含量,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含量;冷-热刺激后第9天,再次给予相同条件刺激,分别于末次刺激后1~11 d检测鼻黏膜中IgA蛋白动态变化,鼻腔灌洗液中溶菌酶、PGE2动态变化,血清中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再次刺激1 d后鼻腔灌洗液中sIgA含量;解表方麻黄汤2.43 g生药/kg BW水煎液、银翘散33.48 g生药/kg BW水煎液对两轮冷-热刺激的大鼠进行干预,经第二轮冷-热刺激24 h后检测相应指标.结果 反复冷-热刺激后,大鼠鼻黏膜IgA蛋白表达在刺激后1、3 d明显降低,随后逐渐上升,刺激后7 d恢复正常;刺激后1 d sIgA明显降低,溶菌酶及炎症因子无明显变化.当大鼠再次受到冷-热刺激后,鼻黏膜Ig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鼻腔灌洗液中溶菌酶及PGE2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中TNF-α、PGE2、IL-1β及IL-6的含量显著升高.麻黄汤和银翘散干预后,两方均可升高大鼠鼻黏膜中IgA蛋白表达及鼻腔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银翘散还可升高溶菌酶含量,降低血清的TNF-α、IL-1β含量.结论 反复冷-热刺激可导致大鼠鼻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血清中多种炎症因子或炎症介质释放增加,麻黄汤和银翘散均可提高大鼠鼻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麻黄汤增加IgA含量的作用较明显,银翘散减少炎症因子的作用更明显.

    冷-热刺激鼻黏膜免疫炎症解表方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时序动态变化

    赵健清丁露曾俊义应国秋...
    724-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时序动态变化.方法 纳入4周龄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45只、京都种Wistar大鼠(Wistar Kyoto rats,WKY)35只,随机分笼饲养至42周,分别于预设时点尾套法监测收缩压,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结构与功能;解剖大鼠心脏标本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Masson染色观测左室组织纤维化,qRT-PCR检测左室组织纤维化相关基因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结果 6~12周SHR收缩压快速上升,12周时明显高于WKY(P<0.05),此后SHR血压趋于平稳并维持高位.伴随血压及鼠龄变化,SHR左室结构相关指标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LVMI均呈现特征性动态变化.SHR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随鼠龄增长逐渐增加,12周开始即显著高于WKY(P<0.05).SHR左室心肌纤维化相关基因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均呈现随鼠龄增长先降后升变化,且32周后大幅上调.结论 SHR心肌纤维化伴随鼠龄及血压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从结构到功能,宏观入微观均呈现出时序动态特征性改变.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时序动态变化

    NOD2促进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小鼠肝组织炎症的机制研究

    许智玲张斌张顺财
    730-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NOD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NOD2)在肝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注射的NOD2基因敲除小鼠为Nod2△hep模型组,DEN注射的B6/JNju-Nod2em1Cflox/Gpt(Nod2f/f)小鼠为Nod2f f模型组,未注射DEN的NOD2基因敲除小鼠为Nod2△hep组,未注射DEN的Nod2f/f小鼠为Nod2f/f组.使用HE染色检测肝病理损伤,使用ALT和AST试剂盒检测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变化;对小鼠的肝组织进行F4/8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炎细胞的数量以及qPCR法检测肝细胞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肝细胞NOD2的表达水平;Ki67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DEN对肝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F-κB、MAPK和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结果 与Nod2f/f模型组相比,Nod2△hep模型组小鼠肝损伤情况明显减轻,表现为细胞坏死及空泡形成明显减少,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另外与Nod2f/f模型组相比,Nod2△hep模型组中肝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IFN-γ和IL-1β的基因表达水平、肝组织F4/80染色阳性细胞数及肝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表达结果表明,Nod2△hep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的P38、ERK、JNK、p65以及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较Nod2f/f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用于对照的Nod2△hep组小鼠与Nod2f/f组小鼠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肝NOD2缺失有减轻小鼠肝细胞炎症及坏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组织NF-κB、MAPK和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肝炎症信号通路机制

    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的杏仁核潜在蛋白筛选

    陈月蓉徐赟赟倪雯沁丁棋柯...
    738-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疼痛大鼠的杏仁核进行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对蛋白质表达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电针影响慢性疼痛的杏仁核潜在机制.方法 将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和电针组(EA组),每组9只.左后足跖掌面皮下注射100μL CFA以诱发慢性炎性痛模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共14 d.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杏仁核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针可提高伤害性刺激所致炎性痛的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杏仁核中共有6319种蛋白质被定量.在这些蛋白质中,模型组相对于对照组鉴定出58种差异有显著性的蛋白质,电针组相对于对照组鉴定出37种差异有显著性的蛋白质.共有3种蛋白质在模型组和电针组的大鼠杏仁核中有显著性差异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电针干预慢性痛的杏仁核可能机制.

    慢性痛杏仁核蛋白组学完全弗氏佐剂电针

    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MMDS)并发心肌病的新型大鼠模型

    748页

    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行为的干预研究

    毕殿勇王利何竹青杨玉芳...
    749-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地黄颗粒对不同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炎症因子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黑质两点立体定位注射术结合阿扑吗啡腹腔注射法分别构建6-羟基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模型大鼠.实验大鼠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大鼠给予7 g/(kg·d)的复方地黄颗粒混悬液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以等量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只2 mL),每日1次,连续6周.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简称0周)及灌胃干预第2、4、6周观察、记录阿扑吗啡诱导的自发旋转行为.ELISA法检测黑质纹状体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黑质纹状体Iba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神经行为学:与模型组(6-OHDA组;LPS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在第4、6周自发旋转行为显著减少(P<0.05或P<0.001).(2)ELIS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TNF-α等促炎因子含量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01).(3)Western Blot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Iba1等促炎相关蛋白含量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结论 复方地黄颗粒通过抑制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下调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等机制抑制模型大鼠自发旋转行为.

    复方地黄颗粒帕金森病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

    两种UC小鼠模型的病理损伤和肠道菌群对比研究

    谌雪梅彭西叶俏波叶臻...
    758-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和粪便隐血,造模结束时取结肠做组织病理诊断,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组成.结果 临床显示,DSS组从第3天开始排软便,第5天粪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TNBS组第2天体重下降,造模前4 d排软便和稀便,且粪便隐血阳性.剖检显示,两个模型组的结肠重量均增加,仅DSS组结肠显著变短.组织病理学上,DSS组结肠溃疡灶部位固有结构破坏及临近隐窝扩张,TNBS组溃疡灶中见隐窝结构存留及隐窝细胞增生.两个模型组结肠菌群紊乱的特征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增加(P<0.05);酸杆菌门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在DSS组降低(P<0.05)在TNBS组无显著性变化;拟杆菌属在DSS组丰度上升而在TNBS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DSS和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在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特征和肠道菌群结构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研究结果可为动物模型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病理组织损伤16SrDNADSSTNBS

    小型猪2型糖尿病模型肠道微生物分析

    田威龙綦文晶刘笑笑司景磊...
    768-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近期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T2DM)等代谢性疾病有关,相关机制研究多以啮齿类动物为模型,而在更适合研究人类疾病的猪模型上却鲜有报道.方法 为了探究小型猪T2DM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以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动物模型,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诱导T2DM,建模成功后采集T2DM发病组(T2DM组)和普通饮食饲喂的对照组(CN组)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微生物组成与结构的比较分析.结果 结果发现,T2DM组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发生了明显下降;在门水平上,与CN组相比,T2DM组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拟杆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PCoA分析发现CN组和T2DM组组成显著差异,T2DM组独有与产琥珀酸相关的光冈菌属,两组比较和LEfSe分析发现两组间存在多个显著性差异的菌属:颤螺旋菌属、普氏菌属和消化球菌属等在CN组显著富集,g_Intestinibacter在T2DM组中显著富集;功能预测未发现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两组均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新陈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以及糖酵解和糖异生等方面.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2型糖尿病小型猪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和与糖尿病发生密切关联的潜在微生物,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型猪糖尿病肠道微生物

    常用小鼠、大鼠肠道菌群比较研究

    黄树武闵凡贵王静罗银珠...
    77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6种常用品系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集3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150只SPF级小鼠和大鼠的210份粪便或肠道内容物样本,依据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通用引物对样本进行PCR扩增,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基于动物来源、品种品系、性别、年龄和肠道分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等因素,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差异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来源相同的实验小鼠或大鼠的肠道菌群间相似性最高,而实验小鼠与大鼠的肠道菌群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性.实验小鼠不同肠段的肠道菌群有一定差异性,其粪便样本与其结肠肠道菌群的相似性较高.相同饲养生存环境条件下,实验小鼠的年龄和肠道肠段是决定动物肠道菌群结构的主要内源性因素,而品系、性别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较小.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常用品系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探讨宿主肠道菌群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基础数据.

    小鼠大鼠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