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秦川

月刊

1671-7856

b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实验动物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科学论述。读者对象:农牧渔业、医学、药学、环保、生物、体育、国防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有关的生产者、大专院校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稿约

    67页

    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技术观察长爪沙鼠脑动脉的方法初探

    焦昆张静孟霞王战京...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通过 3D-TOF-MRA方法确认长爪沙鼠实验前条件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 7。0 T MRI扫描仪对长爪沙鼠脑动脉进行扫描,扫描数据采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后续处理;采用乳胶灌注法对影像学结果进行验证与比较;通过MIMICS软件对长爪沙鼠及大鼠的后交通支及周围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使用此方法筛选血管发育异常的长爪沙鼠个体验证本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3D-TOF-MRA技术可以有效地观察到活体长爪沙鼠脑动脉;3D-TOF-MRA技术观察长爪沙鼠脑主要动脉血管的准确性较高,并且能观察组织内部血管,但对于较细血管分支的观察效果不如乳胶灌注法;3D-TOF-MRA技术所得数据可以用于血管的三维重建;3D-TOF-MRA技术应用于长爪沙鼠脑动脉结构异常个体的筛选具有较好效果。结论 3D-TOF-MRA技术可以应用于活体长爪沙鼠脑动脉的结构观察及相关研究。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长爪沙鼠动脉

    色氨酸代谢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吴翠李灿委赵海荣杨自忠...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色氨酸是人体的必须氨基酸,通过 3 个主要代谢途径分别生成犬尿氨酸、5-羟色胺(5-HT)和吲哚衍生物;通过影响色氨酸的代谢产物,能有效改善脑部的神经炎症,显著改善认知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AD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干预AD。本文查阅了近3 年来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基于色氨酸代谢干预AD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抗AD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色氨酸代谢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治疗策略

    黄依桢程浩王浩伟张千遥...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脑组织结构或功能缺失的损伤。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细胞,在TBI早期阶段迅速增殖、活化,参与损伤后的神经炎症、血脑屏障破坏、胶质瘢痕形成、兴奋性毒性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在TBI的继发性神经损伤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TBI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TB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星形胶质细胞创伤性脑损伤损伤机制治疗策略

    LRRC8A/VRAC离子通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润泽胡耀华秦靖汪永锋...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VRAC)在脊椎动物细胞和各类型的肿瘤细胞中普遍表达。其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 8A(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8A,LRRC8A)及其 4 个同源家族成员(LRRC8B-E)组成,其中LRRC8A为必需亚基。已证实LRRC8A/VRAC通过各种信号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多药耐药,并调控免疫细胞功能。该离子转运蛋白在杀伤肿瘤细胞及预防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LRRC8A/VRAC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包括LRRC8A/VRAC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LRRC8A/VRAC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探索LRRC8A/VRAC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借鉴。

    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8A增殖迁移侵袭多药耐药肿瘤免疫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与细胞焦亡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刘欣唐红悦郭畅马冬...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作为一种隐匿型致死性疾病,其背后的发展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已经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s)表型转换和细胞焦亡(cell pyroptosis)是与AAA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两种生物学过程,可能会成为揭示AAA发生机制的重要学说,为A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将通过介绍VSMCs表型转换和细胞焦亡与AAA之间的调控关系展开论述。

    细胞焦亡表型转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腹主动脉瘤

    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郭思序梅鑫鑫李晋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目前针对NDs的药物基本以减轻症状为基础,并不是治疗性的,不能阻止疾病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子集,人体内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可以产生外泌体,它被释放到细胞外环境后,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生物学效应。多种研究表明了外泌体虽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两面性,但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仍可作为NDs预防、缓解、治疗、诊断的工具。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NDs提供新思路。

    外泌体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

    PI3K/Akt信号通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郭孝静张博吴珊红张立...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可由挫伤、骨折等创伤引起,导致感觉功能异常、运动功能受限、神经性疼痛、肌肉萎缩等多种继发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NI后会出现瓦勒变性,涉及轴突变性及髓鞘崩解现象。此外,由PNI引起神经性疼痛(NP)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靶点是背根神经节(DRG),其作为感觉传导的初级神经元,在疼痛信号的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靶点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变化。其中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调控细胞生死存亡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在PNI中表现为可促进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增殖迁移进而促进轴突生长、髓鞘形成等以促进神经再生,以及支持DRG神经元的存活以减轻NP。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有干细胞的移植、神经营养药物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显示,中医药以其成本低廉、副作用较少的优势,在PNI治疗领域逐渐引起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本文就PNI中的氧化应激、凋亡、自噬、炎症、血管生成、细胞周期等病理生理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相关分子靶点的研究展开论述,并深入分析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针灸对PNI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PNI的中医药疗愈提供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中医药周围神经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PCOS中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与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关系探讨

    赵琦陈萍杨丽萍孙建华...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于妇产科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emia,HA)是PCOS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PCOS患者与线粒体氧化应激存在一定关系,这种氧化应激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IR和HA。该文综述了IR和HA与线粒体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以及对PCOS患者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线粒体氧化应激

    缺氧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靖徐东阳李昌卿苏梦瑶...
    13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细胞缺氧的现象。缺氧不仅是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推动疾病进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改善组织缺氧可能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策略。为了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深入研究这类疾病,构建细胞缺氧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缺氧细胞模型主要分为化学性缺氧模型、物理性缺氧模型和糖氧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缺氧细胞模型进行综述,探讨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缺氧细胞物理缺氧化学缺氧复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