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薛辛东

月刊

1005-2224

zgsyek@163.com

024-23866456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儿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面向临床、注重实用、提高儿科临床医生水平”。本刊报道儿科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交流成熟的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研究,兼顾基础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盛庆丰路丽吕志宝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病因.如何早期识别并精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何把握NEC患儿的手术时机,以及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研究早产儿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和修复、免疫应答异常的具体机制对于明确NEC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干预策略以及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手术时机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应答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后的营养管理

    赖登明金静宜钭金法
    325-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位肠道疾病,其中20%~50%患儿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短肠综合征是NEC术后最严重并发症,而营养管理是术后恢复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儿童营养技术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电解质紊乱、营养素失衡、静脉营养相关性肝病等营养相关并发症.该文从术后营养评估、方式选择、并发症防治等方面阐述NEC术后营养管理,为NEC的营养治疗和肠功能康复提供理论支持.

    营养管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并发症肠功能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时机选择

    李薇唐维兵
    330-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特有的肠道坏死性炎症,多见于早产儿,病死率高.因其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除依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传统方式进行诊断外,联合多种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提高NEC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临床医生需要寻找与肠坏死密切相关的指标,尽可能在尚未出现穿孔或病情恶化前手术干预,以降低NEC患儿的病死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外科手术手术指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

    杜京斌黄金狮
    334-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过去传统的认知认为只有在腹腔肠道穿孔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但随着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病程变化的不断了解,人们开始寻找早期进行外科干预的方法.目前认为需要外科干预的相对指征主要参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的参数,一旦发现患儿临床情况恶化,则需要外科进行干预治疗.NEC的外科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单纯地放置腹腔引流可作为对于某些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儿或抢救中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最终选择;开腹探查术:在坏死肠管切除后进行肠道造口或吻合手术,特别是在局限病变的NEC患儿可以进行.对于一期肠吻合手术,在严重的、多灶性NEC,由于病变肠管较多,国外多采用空肠造瘘的高位置空肠造口术或采用对于残余肠管的"夹闭并放回腹腔"技术以提高患儿生存率;NEC情况下腹腔镜的使用:目前国内外尚报道不多,该技术对于急症的患儿存在加重腹腔内CO2压力,增加麻醉风险和患儿内环境恶化的不利因素,目前尚无更多的数据支持广泛地使用该技术于NEC的患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外科干预

    全肠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治现状与困境

    曹旭清沈淳
    338-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肠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otalis,NEC-T)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风险较高,且目前缺少普遍认可的诊疗策略.该文就NEC-T的危险因素、治疗决策及预后、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伦理问题等进行概述,并阐述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难题与困境.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全肠道坏死性新生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的诊治进展

    刘远梅汤成艳
    34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急腹症,以局部肠黏膜或肠壁全层弥漫性坏死为特点,主要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或结肠.近年来,随着NE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的提高,NEC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其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其中肠狭窄是NEC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后果.该文将从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NEC后肠狭窄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狭窄诊断治疗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干预研究进展

    任红霞吴莹
    346-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多发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表现为小肠、结肠发生肠黏膜、肌层甚至肠壁全层弥散性或局限性坏死,也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围产医学、重症医学的发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与之相应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也逐渐提高.NEC若保守治疗未能控制,则需及时外科干预.新生儿NEC的手术指征、治疗时机存在争议,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具分歧.该文重点阐述需要外科干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NEC的临床特点、手术指征以及手术方式.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外科干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指征的临床思考

    李天宇张志波
    350-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特有的累及回肠及结肠的肠道炎症坏死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进展迅速,是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存的常见疾病之一.内科保守治疗措施为胃肠道休息、应用抗生素、对症处理并发症等,部分病例因保守治疗无效或疾病进展而需要手术治疗,理想的外科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目前尚无定论.该文通过临床外科治疗的思考,探讨NEC手术干预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提高NEC患儿的生存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手术指征手术方式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

    钟微谢晓丽何秋明
    35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获得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半数的NEC患儿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对于NEC急性期的外科治疗策略选择多样,尚无统一的推荐标准.外科医生往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的倾向性进行选择.该文将对目前治疗NEC的常用外科治疗策略进行总结.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预后

    儿童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19例临床、基因及预后分析

    王峤曹冰燕赵允巩纯秀...
    359-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儿的临床以及治疗转归,分析不同基因表型患儿表观差异,以提高对儿童dRTA认识.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dRTA并有基因确诊的原发性dRTA患儿共19例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收集,总结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以及临床及生化转归因素分析.结果 19例患儿,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10 d至4岁,末次随访年龄8月龄至17岁1月龄.临床以生长迟缓多见,身高或体重低于-2SD占78.94%,100%存在低钾血症、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尿钙增高以及肾髓质钙质沉着.19例患儿共发现来自3个基因SCL4A1、ATP6V0A4和ATP6V1B1的20个变异,共有9个未报道的变异.SLC4A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SLC4A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ATP6V0A4和ATP6VB1遗传患儿比例分别为31.58%、15.79%、36.84%和15.79%.基因型表型分析,SLC4A1 AR及SLC4A1 AD患儿发病年龄明显高于ATP6V0A4及ATP6VB1变异患儿(P=0.029);SLC4A1 AR患儿实际碳酸氢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合并骨骼异常:SLC4A1 AD患儿66.67%,而SLC4A1 AR患儿100%,ATP6V1B1患儿33.33%,ATP6V0A4患儿0,4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患儿存在感音神经性耳聋(1例ATP6V0A4,2例ATP6V1B1),ATP6V0A4基因变异患儿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比例明显低于国外报道.经枸橼酸制剂规律治疗后,68.42%患儿身高、体重均达-2SD以上,与治疗时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627),与基因型无明显关系.治疗后血钾均维持正常,71.43%患儿治疗后血实际碳酸氢根维持正常.仅1例患儿治疗8年后eGFR低于90 mL/(min·1.73m2).治疗结局无明显基因型间差异.SLC4A1 c.2102G>A(p.G701D)等位基因频率83.33%,是SLC4A1 AR患儿中热点变异,研究中携带该变异患儿均来自中国南部地区.ATP6V0A4基因c.580C>T(p.R194X)变异位基因频率28.57%,考虑为中国人群热点变异,该变异患儿均来自我国华北地区.结论 原发性dRTA不同基因型表型不同,SLC4A1变异患儿发病年龄晚、骨骼受累多,SLC4A1常染色体隐性患儿酸中毒程度较重.经恰当的治疗后,各基因型患儿病情均可获得改善,儿童期预后良好未见终点事件.该研究发现9个未报道变异,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ATP6V0A4基因c.580C>T(p.R194X)变异和SLC4A1 c.2102G>A(p.G701D)符合中国人群热点变异,且存在热点地域差异.在目前随访年龄和当前治疗下未见终末事件.

    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基因佝偻病生长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