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寻找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探讨产时发热的优化管理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孕妇.纳入标准: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或引产临产,分娩孕周≥34周.排除标准:临产前存在发热或感染性疾病,孕妇拒绝阴道分娩,瘢痕子宫,严重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等存在阴道分娩禁忌的孕妇,死胎或胎儿存在明显的结构或染色体异常.分析孕妇自身情况、产程处理、分娩镇痛等因素对产时发热的影响.临产后至胎儿胎盘娩出前体温≥38℃定义为产时发热.结果 共纳入3870例孕妇,存在产时发热的孕妇共200例,占5.17%.孕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分娩孕周,合并症情况如妊娠期高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胎儿情况如性别、出生体重等因素与产时发热无明显相关.与非发热组相比,发热组中初产妇(92.00%vs.78.34%,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00%vs.12.89%,P=0.004)、B族链球菌阳性(group B Streptococcus,GBS)(4.50%vs.1.69%,P=0.004)、引产临产(47.00%vs.30.74%,P<0.001)、临产前人工破膜(19.00%vs.7.66%,P<0.001)、分娩镇痛(48.50%vs.35.97%,P<0.001)的比例增高,总产程[8.04(4.48,14.38)h vs.5.75(1.37,13.38)h]、破膜至分娩时间[11.00(7.59,15.00)h vs.8.83(5.50,13.40)h]、产前住院时间[44.16(18.24,76.32)h vs.39.57(38.71,40.29)h]较长.分层分析显示,引产临产、临产前人工破膜、产前住院时间延长还与发热程度相关.结论 人工干预引产时需要慎重考虑引产指征和评估引产获益,并重视缩短引产时间、提高引产成功率、避免人工破膜等人工干预措施,可能是进一步降低产时发热率、改善母儿预后的重要措施.产时规范治疗GBS并完善GBS药敏监测,可能在减少药物滥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产时发热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