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张淑兰

月刊

1005-2216

fck23394474@sina.com

024-23866489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面向临床、突出实用,为广大妇产科临床医生服务”的办刊理念,紧紧依靠由全国知名妇产科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办刊,不断深化质量建设,发行量稳居同类杂志首位,深受全国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订阅方法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辑部
    1012页

    妊娠期子宫蜕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薛凤霞张慧英...
    1013-1019页

    妊娠期子宫蜕膜息肉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患者终止早中期妊娠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顾向应林建华杨清...
    1020-1025页

    早期妊娠中期妊娠终止妊娠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

    《ESGO、ESHRE、ESGE子宫颈癌、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和随访指南》解读

    邢一春王东雁赖玉婷李晶...
    1026-1031页

    子宫颈癌卵巢癌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随访

    2024年NICE《剖宫产手术指南》要点解读

    王岚杨小锋漆洪波
    1032-1035页

    剖宫产指南手术并发症

    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颖石慧峰杨怡珂张龑...
    1036-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寻找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探讨产时发热的优化管理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孕妇.纳入标准: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或引产临产,分娩孕周≥34周.排除标准:临产前存在发热或感染性疾病,孕妇拒绝阴道分娩,瘢痕子宫,严重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等存在阴道分娩禁忌的孕妇,死胎或胎儿存在明显的结构或染色体异常.分析孕妇自身情况、产程处理、分娩镇痛等因素对产时发热的影响.临产后至胎儿胎盘娩出前体温≥38℃定义为产时发热.结果 共纳入3870例孕妇,存在产时发热的孕妇共200例,占5.17%.孕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分娩孕周,合并症情况如妊娠期高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胎儿情况如性别、出生体重等因素与产时发热无明显相关.与非发热组相比,发热组中初产妇(92.00%vs.78.34%,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00%vs.12.89%,P=0.004)、B族链球菌阳性(group B Streptococcus,GBS)(4.50%vs.1.69%,P=0.004)、引产临产(47.00%vs.30.74%,P<0.001)、临产前人工破膜(19.00%vs.7.66%,P<0.001)、分娩镇痛(48.50%vs.35.97%,P<0.001)的比例增高,总产程[8.04(4.48,14.38)h vs.5.75(1.37,13.38)h]、破膜至分娩时间[11.00(7.59,15.00)h vs.8.83(5.50,13.40)h]、产前住院时间[44.16(18.24,76.32)h vs.39.57(38.71,40.29)h]较长.分层分析显示,引产临产、临产前人工破膜、产前住院时间延长还与发热程度相关.结论 人工干预引产时需要慎重考虑引产指征和评估引产获益,并重视缩短引产时间、提高引产成功率、避免人工破膜等人工干预措施,可能是进一步降低产时发热率、改善母儿预后的重要措施.产时规范治疗GBS并完善GBS药敏监测,可能在减少药物滥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产时发热的发生率.

    产时发热分娩镇痛GBS阳性人工干预住院时间

    妊娠中期维生素D缺乏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叶开接雷琼史娇阳王玲...
    1042-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中期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VDD)状况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2627例,根据妊娠16~28周检测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分为VDD组[25(OH)D3<50 nmol/L]和非VDD组[25(OH)D3≥50 nmol/L],比较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27例孕妇中,VDD占85.92%(2257例),非VDD占14.08%(370例),25(OH)D3平均水平为(37.99±14.37)nmol/L.(1)营养代谢情况:VDD 组空腹血糖(FPG)水平[(4.38±0.36)vs.(4.51±0.46)mmol/L,P=0.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1.74±0.32)vs.(1.82±0.37)mmol/L,P=0.046]明显低于非VDD孕妇.(2)VDD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VDD组巨大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12%(93/2257)、9.66%(218/2257),明显高于非VDD组[分别为1.62%(6/370)、6.22%(23/3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74、4.522,P值分别为0.019、0.0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了母体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分娩孕周等因素后,VDD孕妇发生巨大儿(OR=3.661,95%CI 1.139~11.766,P=0.029)和产后出血(OR=1.547,95%CI 1.046~2.392,P=0.046)的风险均升高.结论 妊娠中期VDD与巨大儿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升高相关.

    维生素D妊娠中期妊娠结局巨大儿产后出血

    经脐单孔腹腔镜镜下联合体外操作模式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效果评价

    邢庭玮缪妙陈继明唐斌...
    1047-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镜下联合体外操作模式在治疗卵巢良性肿瘤中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妇科通过手术治疗的81例卵巢良性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单孔腹腔镜镜下联合体外操作模式组(A组,27例,简称联合组)、纯单孔腹腔镜镜下操作组(B组,27例,简称单孔组)以及传统多孔腹腔镜操作组(C组,27例,简称多孔组).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满意度及切口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VAS评分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方面,A组明显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A组仅优于B组(P<0.05),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 B组在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VAS评分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镜下联合体外模式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是可行的,患者恢复时间更短、术后满意度更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针对合适人群推广使用.

    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脐体外模式卵巢良性肿瘤

    康妇消炎栓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观察

    贾庆兰柴守辉朱士娜吴然然...
    1051-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康妇消炎栓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康妇消炎栓+优思明联合治疗3个月;对照组仅采用优思明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评分分布情况、痛经持续时间缩短情况、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缩小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引起的副反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痛经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痛经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卵巢囊肿直径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痛经VAS评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痛经持续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缩短更为明显(P<0.05);卵巢囊肿直径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卵巢囊肿直径较对照组缩小更为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肝功能异常、乳房胀痛、恶心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妇消炎栓联合优思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痛经程度,缩短痛经时间.

    子宫内膜异位症康妇消炎栓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临床效果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术后盆腔转移性鳞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周静王丹相龙全王长河...
    1054-1056页

    盆腔转移性鳞癌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人乳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