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殷宏

月刊

1673-4696

zgsykx@zgsykx.com

0931-8342195

730046

甘肃省兰州盐场堡徐家坪1号

中国兽医科学/Jour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兽医科学》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继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为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中国兽医科学》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兽医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水平,推广兽医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兽医科学研究动态,探讨新的兽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药物学、中兽医学、普通病学、基础兽医学、综述专论、研究简报等。适于兽医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参考。热忱欢迎广大兽医科研、教学及其他学科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取双盲审稿,即将严格筛选的稿件送有关专家评审,作者不知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不知作者,以公平、公正地择优录用。经评审录用的文稿本刊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刊出。投稿者请登陆本刊网站参阅本刊投稿指南,投稿电子信箱:zgsykx@zgsykx.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TING agonist 22免疫增强剂配伍ASFV P30蛋白对猪免疫效果的评价

    彭勤曹伟军杨帆刘华南...
    1137-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STING agonist 22为候选免疫增强剂,配伍ASFV P30靶标蛋白开展对猪的免疫效果评价,为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免疫增强剂的筛选提供前期实验依据.选取本实验室原核表达ASFV免疫原性较高的P30结构蛋白作为靶标抗原,并结合STING agonist 22免疫增强剂与ISA201VG佐剂配伍ASFV P30蛋白2次免疫试验猪,比较STING agonist 22免疫增强剂诱导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抗原递呈反应的增强作用.结果显示,与单独201VG佐剂配伍相比,增加STING agonist 22免疫增强剂组免疫试验猪可以显著提早P30介导的抗体应答时间,提高B细胞成熟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DCs成熟并增强其抗原递呈.本研究结果表明,STING agonist 22免疫增强剂配伍ASFV P30蛋白可以明显提高猪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及诱导更强的抗原递呈,可作为一种ASF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增强剂.

    非洲猪瘟病毒STINGagonist22免疫增强剂树突状细胞

    宿主蛋白RPSA在非洲猪瘟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邵程祥张忠辉孙华林赵亚茹...
    1149-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RPSA蛋白对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复制的影响,以及病毒蛋白B602L与RP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RPSA重组质粒pcDNA3.1-Flag-RPSA转染293T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B602L和RPS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析ASFV感染IPAM细胞在不同时间点RPSA的表达差异.此外,通过在IPAM细胞中过表达或干扰RPSA的表达,分析RPSA对ASFV复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SFV感染IPAM细胞后,RPSA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明RPSA蛋白可能在病毒感染中发挥作用.通过过表达RPSA可抑制病毒复制,而干扰RPSA则导致病毒复制增强,进一步表明RPSA在ASFV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Co-IP和亚细胞定位结果证明病毒蛋白B602L与宿主蛋白RPS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宿主蛋白RPSA在ASFV复制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深入了解ASFV的感染机制为疾病控制提供新的线索.

    非洲猪瘟病毒B602LRPSA相互作用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转录组分析及肝纤维化关键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孙慧李立闫鸿斌李秀荣...
    1157-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引起宿主肝纤维化的关键基因变化,通过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感染小鼠肝不同时间点差异mRNA表达谱,结合DisGeNET、GeneGards等数据库中已收录的肝纤维化相关基因集,挖掘感染进程中影响肝纤维化的重要基因.结果显示,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出现胶原纤维沉积;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vlookup函数检索,发现2 943个肝纤维化相关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出现差异表达,其中显著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等通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通路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肌腱蛋白C(Tnc)基因在肝星状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肝实质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在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中敲低Ngf基因影响胶原基因Col1a1及Timp1的表达,推测这些通路和基因可能参与多房棘球蚴感染后致小鼠肝组织纤维化的过程.

    多房棘球蚴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纤维化神经生长因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2型类NADC30毒株感染模型的建立

    王金龙崔占鼎张婧尤婷...
    1169-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类NADC30流行毒株的感染模型.选择田间分离的类NADC30毒株PRRSV/GSWW/2018作为攻毒毒株,采用滴鼻、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这3种方式进行感染,攻毒剂量为接种细胞培养病毒液2mL/头(106TCID50/mL),每组3头猪.攻毒后采集血液、鼻拭子、肛拭子检测病毒血症与排毒情况,每天检测体温变化,记录增重与发病死亡情况,死亡猪及时进行剖检,观察肺组织病变情况,根据以上指标评价感染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显示,滴鼻与肌肉注射组在感染后第24小时出现发热症状,持续约1周时间;感染后第48小时病毒血症达峰值、并持续至死亡;滴鼻与肌肉注射攻毒组猪的体重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与排毒现象,滴鼻组、肌肉注射组均100%死亡,皮下注射组与未感染对照组均表现正常.上述结果表明,PRRSV/GSWW/2018株通过肌肉注射或滴鼻方式均可成功感染仔猪,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有很强的致病性,表明感染模型建立成功,这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筛选或疫苗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2型类NADC30毒株感染模型

    表达基因Ⅰ亚型禽呼肠孤病毒σB和σC的重组4型禽腺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许壮壮郭茹王素艳高立...
    1175-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1株能够融合表达基因I亚型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 Ⅰ-sub,ARV GCI-sub)σB和σC的重组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4,FAdV-4)株,以禽腺病毒rHN20为病毒载体,构建表达σB和σC蛋白的重组黏粒rHN20-r1966-ARV GCI-sub,使用新型Fosmid黏粒拯救系统进行病毒拯救.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blot以及体外复制动力学曲线鉴定重组毒株.结果显示,在感染的LMH细胞中成功检测到ARV GCI-sub的σB和σ-C基因;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感染重组病毒的LMH细胞中成功检测到FAdV-4的Fiber蛋白、ARV GCI-sub σB和σC蛋白;IFA结果显示,能特异性检测到FAdV-4的Fiber蛋白、ARV GCI-sub σ-B和σC蛋白;重组毒rHN20-r1966-ARV GCI-sub与亲本毒rHN20的复制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重组病毒rHN20-r1966-ARV GCI-sub拯救成功.重组病毒rHN20-r1966-ARV GCI-sub的成功构建为同时靶向ARV σB和σC蛋白的ARV防控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ARV与FAdV-4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基因Ⅰ亚型禽呼肠孤病毒4型禽腺病毒σBσ-C重组病毒

    环形泰勒虫SHERLOCK-LF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苏书晓赵帅阳刘军龙张楚晗...
    1182-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准确、简便地对环形泰勒虫感染进行检测,选取环形泰勒虫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作为靶标分子,设计特异性RPA引物及crRNA(CRISPR RNA)序列,建立环形泰勒虫的特异性高灵敏酶报告基因解锁(specific high-sensitive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SHERLOCK)-LF 检测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环形泰勒虫基因组,与中华泰勒虫、东方泰勒虫、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基因组均无交叉反应,且检测灵敏度达到1.42 copies/μL;与行业标准PCR方法检测结果相比,其符合率达到86.96%.本研究建立的SHERLOCK-LF检测方法可在1.5 h内完成对环形泰勒虫的检测,为该病的现场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环形泰勒虫RPACas13acrRNA侧向流试纸条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余翰维冯秋媛苏洋张慧...
    1188-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可快速鉴别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与山羊痘病毒(GTPV)的方法,通过对GenBank中公布的LSDV和GTPV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靶向LSD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的引物和2条TaqMan探针,经反应条件优化后,建立了一种LSDV和GTPV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评估其敏感性、重复性、特异性.结果表明,本方法能从LSDV、GTPV、绵羊疽病毒、羊口疮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口蹄疫病毒6种常见的牛源性疾病病原中成功鉴别LSDV和GTP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LSDV和GTPV基因组的最低检测下限都为3.37×101 copies/μL.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运用本方法对1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符合率达到100%.综上所述,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快速鉴别出样品中的LSDV和GTPV,解决了目前国内容易造成的牛结节性皮肤病漏诊的问题,为全面控制国内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山羊疽病毒双重TaqMan实时定量PCR

    不同信号肽对猪瘟E0蛋白在HEK-293F细胞中分泌表达的影响及E0-ELISA方法的建立

    方琪罗烨梁彤彤张珊玲...
    1195-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以猪瘟病毒(CSFV)E0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构建含5种常用信号肽及其内源信号肽的CSFV E0重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至HEK-293F细胞中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不同信号肽介导的E0蛋白在细胞中均能分泌表达,其中人胰岛素(Insulin)信号肽介导的E0蛋白分泌表达水平最高.将其纯化后的E0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与1DEXX 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173份血清,结果显示E0-ELISA与IDEXX EL1SA符合率为92.49%.将两者分别与病毒中和试验(VNT)对比,结果显示E0-ELISA与VNT符合率为95.38%,IDEXX ELISA与VNT符合率为91.33%,说明E0-ELISA比IDEXX ELISA更敏感.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信号肽使猪瘟E0蛋白在HEK-293F中高效糖基化表达,以该E0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E0-ELISA方法,为临床鉴别猪瘟野毒感染提供了技术手段.

    E0蛋白信号肽猪瘟病毒HEK-293F间接ELISA

    绵羊肺炎支原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王晓楠张纹纹陈思宇单依依...
    1202-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的抗原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单克隆抗体筛选和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检测MO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的ELISA方法的最优条件为:单克隆抗体1A11浓度为105 μg/mL,37 ℃孵育1 h后4 ℃过夜包被;用10 g/L BSA 37 ℃封闭1 h;与超声处理的样品作用1.5 h;检测抗体浓度为3.81 μg/mL,37 ℃作用2 h;酶标抗体1:4000稀释,37 ℃反应1.5h;加入底物37 ℃避光反应10min.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10%,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良好,本方法检测的抗原含量与MO的CCU呈正相关.本方法的建立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可用于实验室MO培养物CCU含量的替代检测和MO疫苗生产过程中抗原的检测.

    绵羊肺炎支原体夹心ELISA建立

    环形泰勒虫Tams1单个B细胞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张楚晗赵帅阳朱浩瀚苏书晓...
    1209-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制备环形泰勒虫Tams1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反应性进行鉴定.构建重组质粒pET-30a-Tams1,并进行蛋白原核表达与纯化.纯化的Tams1蛋白免疫健康黄牛,第4次免疫后结合流式分选技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得分泌抗Tams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IgM-/CD21+/抗原+B淋巴细胞).经单细胞裂解及反转录后,通过巢式PCR扩增获得IgG天然配对的轻/重链可变区域序列,并克隆至包含IgG轻/重链恒定区域的真核表达载体.配对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Western-blot结果显示所得8株抗体均能与Tams1蛋白结合.同时IFA结果证明8株抗体可与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特异性结合.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获得8株Tams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后续该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环形泰勒虫Tams1单个B细胞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