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路振富

月刊

1674-1595

zgsykq@163.com

024-23866526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CSTPCDCS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面向临床,突出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口腔科临床医生诊治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学区即刻种植常见生物学并发症风险因素及处理

    董硕汤春波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区即刻种植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软硬组织轮廓,是目前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相对于早期种植和延期种植,即刻种植失败率较高.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和骨组织进行性丧失是目前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文章将从美学区即刻种植常见生物学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处理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预防和处理此类疾病时提供借鉴.

    美学区即刻种植生物学并发症处理方式

    种植体根尖周炎的病因及临床治疗

    彭异卿黄元丁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植体根尖周炎是一类炎性病损,属于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的一种,其临床发生率相对较低(0.26%~3.80%).该疾病一般局限于种植体根尖区域,其他骨-种植体接触界面则保持正常.在种植体根尖周炎的早期阶段,通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只有影像学检查才能揭示潜在病灶.目前,该疾病尚缺乏公认的分类系统和临床治疗共识.一般在治疗选择方面,可采取保留种植体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后者包括翻瓣行种植体根尖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和(或)种植体根尖切除术.在骨结合阶段对种植体根尖周炎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望提高种植体的存留率,从而降低种植体被拔除的风险.

    种植体根尖周炎骨结合存留率分类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4年第3期重点内容预告

    140页

    "All-on-4"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技术临床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孙亮曲哲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植相关材料的不断革新,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种植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推动了 口腔种植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中,"All-on-4"作为全口无牙颌患者常用且成熟的种植修复治疗方法之一,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伴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随之而来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具体包括机械并发症、生物学并发症、美学并发症.为更好地了解该技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文章将对"All-on-4"全口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的全口种植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无牙颌All-on-4机械并发症生物学并发症美学并发症

    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数字化预成修复与常规临时修复效果对比研究

    王娜夏婷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数字化预成修复与常规临时修复在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需行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记为数字化组(10例,37个龈乳头位点)和常规组(10例,37个龈乳头位点).数字化组术前精准设计带翼板的中空预成临时修复体穿龈区及邻接区位置,在数字化导板引导下行种植一期手术并戴用数字化预成修复体;常规组自由手植入种植体,并采用常规方式制作临时修复体.永久修复后12个月,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修复体存留率,并使用Jemt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对龈乳头充盈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2组种植体存留率和修复体存留率均为100%.永久修复后12个月,2组PIS评分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1,P<0.001);其中,数字化组PIS为3分的位点32个(占86.49%),明显大于常规组(19个,占51.35%).数字化组PIS评分为(2.95±0.33)分,常规组PIS评分为(2.27±0.90)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0,P<0.001).其中,种植体与种植体间位点2组P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9,P<0.001);而种植体与天然牙间及种植体与桥体间位点2组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组相比,数字化组可精准设计预成修复体邻接区位置,永久修复后12个月具有更佳的龈乳头美学效果,建议在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中广泛应用.

    牙种植数字化设计预成修复体美学区Jemt龈乳头指数

    微创远中三角瓣与封套瓣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张坤刘显潘剑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远中三角瓣与封套瓣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微创远中三角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黏膜下阻生患者80例(阻生牙80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阻生牙40颗).对2组患者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根据翻瓣方式分别记为封套瓣组和微创远中三角瓣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3、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肿胀和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4,P=0.408).术后第1天,微创远中三角瓣组VAS评分[(2.37± 1.31)分]、面部肿胀程度[(0.92±0.74)%]、张口受限程度[(25.00±15.04)%]均小于封套瓣组[VAS评分:(3.46± 1.07)分、面部肿胀程度:(1.98±0.98)%、张口受限程度:(35.83±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3.325、4.468、2.444,均P<0.05);术后第3天,微创远中三角瓣组VAS评分[(1.70±1.10)分]、面部肿胀程度[(0.79±0.73)%]均小于封套瓣组[VAS评分:(2.46±1.10)分、面部肿胀程度:(1.6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500、3.557,均P<0.05);术后第7天,2组VAS评分、面部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术中及术后7 d均未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远中三角瓣相对于传统封套瓣,术后前3d患者疼痛和面部肿胀程度更轻微,可作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翻瓣方式之一.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微创远中三角瓣封套瓣术后疼痛面部肿胀

    原位旋转术对比格犬埋伏前牙牙体及牙周支持组织影响研究

    陈鹏杨宽姜雨然葛泽阳...
    158-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造模拟原位旋转术治疗埋伏前牙的比格犬埋伏前牙原位旋转模型,研究原位旋转术对比格犬牙体及牙周支持组织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选取12只雄性比格犬根据实施原位旋转术后观察时间(术后1、3、6个月)随机分为1月组、3月组和6月组,每组4只;随机选择口腔一侧上下颌切牙(共6颗)行原位旋转术(研究侧),对侧同名切牙行开窗不旋转(对照侧).比较6月组牙齿萌出后1、2、3周和1、3、6个月探诊深度(PPD),采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每组两侧根长、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丧失高度,采用MicroCT测量比较每组两侧牙槽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数目(Tb.N)及牙周膜厚度,比较每组两侧牙齿强度(断裂载荷),并采用HE和Masson染色分析两侧牙体、牙周组织改变及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6月组研究侧和对照侧牙齿萌出后各时间点PPD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锥形束CT测量:各时间组内研究侧与对照侧根长、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丧失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roCT测量:1月组研究侧BV/TV、BS/BV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37、2.979,均P<0.05);两侧Tb.N、Tb.Th、Tb.Sp及牙周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月组、6月组两侧MicroCT测量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牙齿强度检测:各时间组内两侧牙齿断裂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和Masson染色:1月组研究侧较对照侧靠近牙根的牙髓腔内出现更多的血管分化、牙周韧带较薄甚至部分消失,研究侧CVF小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80,P<0.001);3月组和6月组研究侧与对照侧基本无差异.结论 原位旋转术治疗比格犬埋伏前牙效果较佳,长期观察结果显示其对牙体及牙周组织愈后未产生不良影响.

    切牙阻生埋伏牙锥形束CT原位旋转术

    基于人工智能的正畸病例客观评级系统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王巍王宇凤龚蓓文王少烽...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ABO)客观评级系统(objective grading system,OGS)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结束正畸治疗的38例患者治疗后石膏模型行回顾性分析,使用iTero Element®扫描仪生成数字化模型,应用人工智能ABO-OGS测量系统自动测量评分,记为人工智能组;1名主治医师和1名主任医师基于3D打印数字化模型使用ABO测量尺行手动测量评分,分别记为手动测量主治组和手动测量主任组.共测量2次,间隔2周,记录测量时间和各项指标评分.结果 人工智能组、手动测量主治组和手动测量主任组测量评分时间依次为(0.18±0.00)、(292.94±27.10)、(210.00±21.2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0.288,P<0.001);3组均具有较好的测量评分一致性,ABO-OGS总分的ICC值分别达0.897、0.869、0.929;仅人工智能组各项指标2次测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智能组在颊舌向倾斜度指标2次测量评分的差值低于手动测量主治组,但边缘嵴高度指标差值高于手动测量主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于2次测量评分的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时,人工智能组的大部分指标测量评分偏高,与手动测量主治组相比,其覆盖、咬合接触指标及总分较高;与手动测量主任组相比,其排齐、边缘嵴高度、颊舌向倾斜度、覆盖和咬合接触指标及总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工智能ABO-OGS测量系统重复性较好且用时短,但其测量评分普遍高于手动评分,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客观评级系统人工智能正畸病例可重复性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的附件设计三维有限元分析

    崔宇彤周宗元韩雨珈田玉楼...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中不同位置和形态的附件对支抗牙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附件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于2022年5-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学教研室进行.基于1例上颌前突成人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根据支抗牙附件的形态和位置分为 1个对照组(NA组,无附件)和5个实验组,包括VM组(垂直矩形附件于颊侧近中)、VD组(垂直矩形附件于颊侧远中)、HM组(水平矩形附件于颊侧近中)、HD组(水平矩形附件于颊侧远中)及GO组(成组半椭圆形附件).于支抗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施加2N作用力后,分析各组支抗牙初始位移与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情况.结果 在颊腭向上,各组支抗牙均发生牙冠腭向移动、牙根颊向移动.在近远中向上,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中,GO组、HD组、VD组、HM组、VM组轴倾量依次增加;在第二磨牙中,HD组轴倾量(12.322×10-4 mm)最小,GO组相对于其他实验组轴倾量最大,为18.311×10-4 mm;而NA组支抗牙相比于所有实验组具有更大的近远中轴倾量.在垂直方向上,各实验组第二前磨牙牙冠仅有颊尖为向移动,第一磨牙牙冠远中颊尖及近远中颊根根尖为向移动,第二磨牙的牙冠与牙根均表现为向移动.各组最大牙周膜Von-Mises应力均分布在牙颈部.相比于实验组,NA组支抗牙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均较大,而各实验组第二前磨牙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均高于牙周膜可承受的最大应力(0.026 MPa).结论 在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中,附件可有效减小支抗牙的近中倾斜移动趋势及牙周膜应力,且颊侧远中水平矩形附件的效果较佳,可提高三维控制支抗牙的能力;但在摘戴矫治器时要轻柔,注意保护牙周组织.

    三维有限元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附件设计拔牙矫治前牙内收

    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临床效果研究

    孙浩吴璇石涛邢文忠...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0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就诊的ADDwR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每组20例.数字化组患者采用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堆塑自凝树脂再定位咬合板,比较2组咬合板椅旁调改时间、治疗满意度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结果 数字化组椅旁调改时间为(379.8±91.0)s,明显短于传统组[(816.9±102.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01,P<0.001).治疗满意度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越满意,数字化组在制作与戴入过程、外观影响、异味三方面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 2组患者VAS评分、各项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分别为(1.71±0.56)、(1.80±0.40)分,相较于治疗前[(2.97±0.83)、(2.94±0.79)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相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治疗前评分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传统再定位咬合板相比,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用于治疗AD-DwR可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可提高临床效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

    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再定位咬合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