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唾液乳杆菌CICC23174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

    王丽屏邓玲聪王大红王茂鹏...
    1659-1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唾液乳杆菌CICC23174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功能,本研究以从鸡肠道分离得到的唾液乳杆菌CICC23174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二代测序平台HiSeq2000进行测序,利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装和优化,并对其基因信息进行功能注释、细菌素和信号肽预测、基因共线性比较和分子进化树分析.基因预测结果表明,唾液乳杆菌CICC23174基因组大小为203 542 bp,GC含量约为32.84%,基因组特征显示其编码基因1 890个,含有3个细菌素和50个信号肽.重要的是,唾液乳杆菌CICC23174菌株含有27个特有基因,构成4个系统分别为Ⅰ型-CRISPR-Cas基因防御系统、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抑制肿瘤逃逸基因和蛋白分泌途径.而且基因共线性分析发现CICC23174菌株与模式菌株UCC118唾液乳杆菌最为相似,但是16S rRNA分子进化树结果表明CICC23174菌株与唾液乳杆菌FZJTZ9M6遗传距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丰富唾液乳杆菌的物种进化库,挖掘唾液乳杆菌潜在益生功能奠定了基础.

    唾液乳杆菌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功能注释细菌素基因共线性分析

    猫TNF-α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阻断活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王阅李佳康李秋燕曹胜波...
    1667-1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针对猫TNF-α的具有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基于可溶性猫TNF-α(sTNFα)基因成功构建、表达及纯化了重组质粒pET-28a-sTNFα,并进一步对重组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进行摸索和优化,鉴定其生物活性;其次将猫TNF-α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进行小鼠免疫、细胞融合、阻断活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腹水制备,并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pET-28a-sTNFα质粒并通过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猫TNF-α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 kDa,半数细胞活性抑制质量浓度为1.22 μg/L;成功筛选出3株具有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A6-B7-9、H5-E2-94和C8-A10-100),Western blot检测显示3株单抗均能与TNF-α特异性结合,效价可达1:512 000,3株单抗在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对TNF-α的拮抗效果最强.本研究筛选了猫TNF-α的阻断活性抗体,以期为由猫TNF-α介导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型的安全的有效的候选药物.

    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阻断活性重组蛋白表达

    奶牛骨髓源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培养方法建立鉴定及应用

    王钰杨效林郭莉莉龚鹏飞...
    1674-1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奶牛骨髓源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选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RPMI-1640、DMEM、DMEM/F12)分别添加20%胎牛血清(FBS)、2.4%青-链霉素、1.2%谷氨酰胺(Gln)、M-CSF(20 μg/L)将奶牛骨髓中提取出的单核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再通过加入脂多糖(Lipolyaccharide,LPS)将诱导出的M0型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光学显微镜在第1、4、7天观察巨噬细胞形态,比较3种培养基对分化巨噬细胞的差异.同时探究了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DP2受体途径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细胞因子(IL-6、TNF-α)分泌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明显,且数量较多.并能够检测到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特征性标志物(M0标志物:CD11b、CD14;M1标志物:CD11b、CD80)的表达,M0和M1型巨噬细胞纯度分别为79.9%和93.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coli感染组COX-2和H-PGDS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GD2分泌量也显著上升(P<0.000 1).DP2受体抑制剂(CAY10471、CAY10595)能够显著抑制E.coli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的分泌和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对E.coli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诱导的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E.coli可诱导巨噬细胞PGD2的产生,PGD2-DP2途径对E.coli感染的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奶牛骨髓源巨噬细胞分离培养鉴定PGD2

    狂犬病病毒感染N2a细胞引起的转录体差异表达

    刘晓敏郭艺迪果鑫张艳楠...
    1682-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极大威胁.狂犬病病毒(RABV)呈嗜神经性传播,会引发宿主严重的神经功能紊乱,致死率几乎100%.为鉴定RABV影响神经细胞功能的重要基因,本研究采用RNA测序(RNA-seq)方法建立并分析了固定毒株CVS-11感染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N2a)的mRNA表达谱,并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显示,在CVS-11毒株感染的N2a中,共有41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9个为上调基因,326个为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轴突传导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通路、氮代谢信号通路、鞘糖脂生物合成信号通路等,其中多种DEGs已被证明与RABV感染密切相关,从中挑选出12个与轴突传导、抗原处理与呈递等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本研究检测了神经细胞在RABV感染条件下基因转录组变化,为探究RABV感染对神经细胞功能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狂犬病病毒N2a细胞神经系统转录组

    一株产气荚膜梭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李梦娇宋战昀刘博许智强...
    1691-1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阳性厌氧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引起腹泻、气性坏疽等疾病.临床上采用抗生素治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但细菌会通过突变、耐药质粒传播等方式产生耐药性,使产气荚膜梭菌在抗生素的环境压力下得以存活.因此寻找和开发新制剂来替代抗生素或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定向清除机体携带的产气荚膜梭菌或预防感染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产气荚膜梭菌烈性噬菌体vB_CPP_AT.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通过裂解谱、MOI、酸碱及温度耐受性等分析该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vB_CPP_AT噬菌体为短尾噬菌体,在60 min时呈暴发式增长,最佳MOI为0.1,专一性裂解产气荚膜梭菌,裂解率为40%(8/20),与参试的其他细菌不发生裂解反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及酸碱耐受性.vB_CPP_AT噬菌体基因组为双链DNA,全长16 790 bp,具有20个开放阅读框.基因组分析vB_CPP_AT噬菌体为1株新的产气荚膜梭菌烈性噬菌体.该结果为噬菌体vB_CPP_AT应用于产气荚膜梭菌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

    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的RT-LAMP可视化方法的建立

    宋雨濛黄培金宏丽焦翠翠...
    1698-1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简单、便捷、灵敏、特异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离的ZIK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筛选ZIKV NS5基因保守区为靶标,同时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结合RT-LAMP 恒温扩增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成功构建ZIKV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核酸可视化(RT-LAMP-VF)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当内、外、环引物比为FIP∶LF∶F3=4∶2∶1时,在61 ℃条件下恒温扩增45 min,可特异性检测到102 copies/μL的RNA标准品以及2.15 pfu的ZIKV,且与其他黄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瘟病毒)等无交叉反应.血液组织中的其他RNA不影响RT-LAMP-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ZIKV的检测.本研究建立的ZIKV RT-LAMP-VF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尤其适用于基层单位ZIKV的现场快速检测,为ZIKV病的现场快速检测和预警预报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与物质保障.

    寨卡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免疫层析试纸条核酸可视化检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Gn蛋白D Ⅲ-Ⅲ的表达与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梦瑶梁天来闫飞虎陈韬...
    1704-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Gn-DⅢⅢ基因,将其插入pET-30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SFTSV-Gn-D Ⅲ-Ⅲ,将测序正确的pET-SFTSV-Gn-DⅢ-Ⅲ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优化Gn-D Ⅲ-Ⅲ蛋白表达表达条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的Gn-D Ⅲ-Ⅲ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SFTS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通过PCR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ET-SFTSV-Gn-D Ⅲ-111构建成功;重组Gn-D Ⅲ-Ⅲ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其最佳诱导条件为:0.4 mmol/L IPTG于25 ℃诱导4 h;经镍柱纯化后蛋白纯度高达91.77%;SFTS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的最佳反应条件为:5 mg/L的包被质量浓度,一抗在37 ℃孵育1.5 h,二抗1:10 000稀释后在37 ℃孵育1 h.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和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SFTSV阳性血清稀释至81 920倍时其P/N仍大于2.1;重复性结果表明批内和批间反应变异系数均小于10%.应用所建立方法检测了 4份人类感染SFTSV不同阶段的临床血清样本,结果缓解期患者血清P/N值大于2.1,为阳性,多器官衰竭期患者血清P/N值小于2.1,为阴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 SFTSV Gn-D Ⅲ-Ⅲ蛋白,并以此为包被蛋白建立SFTS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检测人类SFTSV临床血清样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Gn蛋白Domain原核表达间接ELISA

    2021-2022年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家畜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检测

    李冰高岩曹鑫宇仇相书...
    1713-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建立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新疆部分地区家畜血清样品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的流行情况.利用PCR扩增JEV毒株的E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EASY-Blun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建立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收集2021-2022年新疆哈密、阿勒泰、伊犁、阿克苏、喀什地区家畜血清样品,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分析阳性率,以监测新疆地区JEV在家畜中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区间在4.03 × 102~4.03 ×109拷贝/μL,相关系数为0.995,斜率为-3.431,灵敏度下限极值为4.03 × 102拷贝/μL.该方法用于检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未出现特异性扩增.重复性的组内变异系数为0.53%~1.27%,组间变异系数为0.48%~1.43%.使用本方法检测2021-2022年新疆地区家畜血清样品,总阳性率为3.11%,其中马、牛和羊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5%、5.26%和3.74%,鉴定为基因Ⅰ型JEV.结果表明,建立了基因Ⅰ型JE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新疆地区马、牛、羊血清中均检测到JEV,总阳性率为3.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病学E基因检测方法

    植物乳杆菌表达重组新冠病毒M抗原表位及免疫原性分析

    邓安琦叶丹妮艾雪言唐秀兰...
    1719-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其变异快、传播强,导致疫情广泛流行,以疫苗接种为主要防控措施.尽管已有大量新冠肽表位疫苗和黏膜型疫苗的研究,但靶向黏膜的肽表位疫苗和其功能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IEDB数据库预测SARS-CoV-2结构蛋白M肽表位作为抗原靶点,设计含3050及1229信号肽和DCpep优化的MS-3S基因,插入MS2噬菌体衣壳蛋白中,通过PCR和无缝克隆技术构建表达质粒pSIP:MS-3S,转化到植物乳杆菌LP18中获得重组菌LP18:MS-3S.通过对诱导时间、诱导剂质量浓度、转速和初始pH值等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及鼻内免疫实验,验证重组菌免疫效果.结果显示,获得出916 bp修饰和优化的目的基因MS-3S,并成功构建重组菌LP18:MS-3S,经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验证,获得重组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诱导时间为4 h,诱导肽质量浓度为100 μ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转速为100 r/min.通过ELISA试验验证,在小鼠的血清、肺泡灌洗液和粪便稀释液中,检测出抗肽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1株表达新冠M蛋白肽表位抗原的重组菌,并且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和黏膜免疫,为新冠黏膜免疫候选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SARS-CoV-2M蛋白肽表位植物乳杆菌鼻内免疫

    痘苗病毒蛋白D8纳米抗体的原核表达及结合活性分析

    田婧婧杨晓岚李涛王慧...
    1728-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SUMO标签制备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蛋白D8的纳米抗体,并分析其与抗原是否具有结合活性.设计并合成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KMD-SUMO-D8,将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诱导表达;纯化带有His标签和SUMO标签的抗体Anti-SUMO-D8,之后利用SUMO蛋白酶切除His标签和SUMO标签,进一步获得Anti-D8;最后,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结合活性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KMD-SUMO-D8和重组菌株,在30 ℃条件下,终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菌株4 h时,Anti-SUMO-D8表达量最佳;获得了高纯度的Anti-SUMO-D8和Anti-D8纳米抗体;间接ELISA结果显示,Anti-SUMO-D8和Anti-D8与抗原均具有结合活性;在相同条件下,Anti-D8与VACV及E8L的结合活性高于Anti-SUMO-D8.间接IFA结果显示,VACV侵染48 h后,试验组部分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利用SUMO标签可高效制备VACV蛋白D8的纳米抗体,且制备的纳米抗体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本研究结果为纳米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深入研究VACV蛋白D8纳米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痘苗病毒纳米抗体SUMO结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