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R-155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王凌燕江佩芳李佳蒸陈艳欣...
    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miR-155的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FLT3-ITD+AML细胞系MV411中实现miR-155编码基因敲除,筛选单克隆细胞,PCR及Sanger测序鉴定单克隆细胞的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鉴定成熟miRNA的表达水平.MTT法计算半数抑制率,比较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以及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转录组测序分析miR-155敲除后MV411细胞mRNA水平的变化,基因集富集分析获得miR-155敲除后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水平,Western blot验证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结果:通过PCR初筛和Sanger测序获得了4个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和1个基因插入的杂合子.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结果显示,这些单克隆细胞中成熟miR-155的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克隆.MT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miR-155基因敲除后MV411细胞对多种抗FLT3-ITD+AML的药物敏感性有了显著增加.RNA测序显示miR-155敲除后mTOR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受到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mTOR、Wnt5α、β-catenin的表达下调.结论:miR-155敲除后能显著提升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和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这与包括mTOR及Wnt信号通路在内的多条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miR-155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多柔比星米哚妥林奎扎替尼

    节律分子BMA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贾卫静牟佼崔文静
    402-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BMA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AML细胞有氧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AL2的表达情况.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库分析BMAL2表达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系统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BMAL2的表达,葡萄糖摄取实验、乳酸含量实验、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糖代谢、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BMAL2 mRNA在AML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MAL2表达高的AML患者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5).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的BMAL2后,细胞葡萄糖摄取减少,乳酸生成减少.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MAL2通过增强HIF1A的表达来促进AML细胞有氧糖酵解,进而促进细胞增殖.结论:BMAL2高表达于AML中,通过HIF1A增强AML细胞有氧糖酵解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糖代谢细胞增殖急性髓系白血病

    牛蒡子苷元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邹琳方烨何威
    409-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牛蒡子苷元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阿霉素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阿霉素耐药细胞株K562/A02,使用2.5-50 μmol/L阿霉素处理,CCK-8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并计算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不同浓度的牛蒡子苷元(1、2、4、8、16 mmol/L)处理K562/A02细胞,检测牛蒡子苷元对K562/A02细胞的影响,筛选适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在2 mmol/L牛蒡子苷元处理的K562/A02细胞中加入 5 μmol/L 阿霉素,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检测 P-gp、MRP、cleaved caspase-3、Bax、Bcl-2 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在牛蒡子苷元和阿霉素共处理的K562/A02细胞中转染TLR4过表达质粒,检测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和凋亡水平.结果: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IC50为36.57 μmol/L,高于K562细胞(1.30 μmol/L).当牛蒡子苷元浓度≤2 mmol/L时,K562/A02的细胞生长不会受到明显抑制.经2 mmol/L的牛蒡子苷元处理后,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IC50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牛蒡子苷元组K562/A02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gp、MRP、Bcl-2、TLR4、MyD88和p-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染TLR4过表达质粒后,牛蒡子苷元处理的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下降,并显著提升了P-gp、MRP、Bcl-2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降低了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牛蒡子苷元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牛蒡子苷元白血病K562/A02细胞耐药TLR4/NF-κB信号通路

    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陈燕谢雪梅张晓林张晓玲...
    41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的NB4细胞)、紫草素组(0.3 μmol/L紫草素处理)、740Y-P组(15μmol/L PI3K/Akt/mTOR 通路激活剂 740Y-P 处理)、紫草素+740Y-P 组(0.3 μmol/L 紫草素与 15 μmol/L 740Y-P 共同处理),处理24h后,用于后续实验,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单丹磺酰戊二酸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囊泡的聚集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p62、Bax、cleaved caspase-3、Bcl-2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 Beclin1、LC3-Ⅱ/LC3-1、cleaved caspase-3、Bax 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OD45.值(24、48 h)及 Bcl-2、p62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1、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45.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1、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45.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740Y-P组显著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中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紫草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进NB4细胞自噬与凋亡.

    紫草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自噬细胞凋亡

    姜黄素联合沙利度胺抑制KG-1细胞增殖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刘娟黄晔刘忠
    42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沙利度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与抗凋亡蛋白(Bcl-xL)、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关系.方法:MTT法检测KG-1细胞增殖,筛选姜黄素、沙利度胺的最佳联合浓度;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姜黄素、沙利度胺单药及两药联用对KG-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检测单药组、两药联用组、对照组(未处理细胞)的STAT3、Bcl-xL mRNA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和沙利度胺在20-100 μmol/L范围内对KG-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r=0.657,r=0.681).姜黄素在作用48 h的 IC50 值为(42.07±0.50)μmol/L,沙利度胺为(57.01±2.39)μmol/L.姜黄素(40 μmol/L)+沙利度胺(60 μmol/L)两药联用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6.67±1.53)%,明显高于单用姜黄素的(51.67±1.15)%和单用沙利度胺的(55.33± 1.53)%(均P<0.05).姜黄素、沙利度胺单药及两药联用作用48 h,KG-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67±2.08)%、(21.33± 2.52)%和(46.67±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2±0.03)%(均P<0.05);两药联用组KG-1细胞凋亡率亦明显高于两药单药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沙利度胺单药组及两药联用组STAT3、Bcl-xL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姜黄素、沙利度胺单药组比较,两药联用组STAT3、Bcl-xL mRNA表达亦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姜黄素联合沙利度胺可协同下调STAT3与Bcl-xL表达,抑制KG-1细胞增殖,诱导KG-1细胞凋亡.

    急性髓系白血病姜黄素沙利度胺抗凋亡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成人霍奇金淋巴瘤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汪羚利田磊董菲杨萍...
    428-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从2010年1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并至少进行1次疗效评估的129例H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血常规、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白蛋白水平等,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经典HL中结节硬化型所占比例最高为51.6%,其次为混合细胞型(36.5%)、富于淋巴细胞型(3.2%)和淋巴细胞消减型(0.7%),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HL占4.8%.HL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为89.8%,5年为85.0%;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为73.4%,5年为63.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是HL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而血红蛋白水平是独立正性影响因素.纵隔包块大小为9.2 cm时对判断HL患者的生存状态最有意义.早期无大包块HL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7.4%和76.0%,而晚期HL患者分别为83.4%和55.9%(均P<0.05).治疗2-4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选择化疗联合放疗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95.0%,而单用化疗的患者为89.6%.结论:HL患者总体预后较好,尤其是早期非大包块HL患者.IPI评分及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H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纵隔包块大于9.2 cm可作为判断中国人HL患者预后的临界值.

    霍奇金淋巴瘤回顾性研究生存分析

    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的表达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赵志芳郝秀君杨艳敏徐伟格...
    434-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AT1)的表达,分析LAT1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 1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NHL患者9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HL组织中LAT1的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特征(包括性别、Ann Arbor分期、结外浸润、Ki-67)患者组间LAT1的表达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测NHL组织中LAT1阳性细胞百分比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分析LAT1阳性细胞百分比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LAT1在NHL组织中呈阳性表达,Ann Arbor分期Ⅲ期和Ⅳ期组LAT1高表达率高于Ⅰ期组,结外浸润组LAT1高表达率高于无结外浸润组,Ki-67阳性表达组LAT1高表达率高于阴性表达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T1高表达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缓解率为70.7%,低于低表达组的9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Ⅲ期、Ⅳ期、结外浸润、Ki-67阳性表达和LAT1表达增加(即LAT1阳性细胞比例评分≥2)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LAT1阳性细胞百分比预测NHL死亡的截断值为45.6%,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97-0.924).LAT1高水平组(LAT1阳性细胞百分比≥45.6%)3年生存率为50.00%,低于LAT1低水平组的78.26%(P<0.05).结论:LAT1在NHL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加,影响患者的肿瘤分期和结外浸润,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非霍奇金淋巴瘤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生存率

    基线PET/CT显像骨髓18F-FDG摄取模式预测DLBCL预后的价值

    王媛赵铭原凌李娟...
    439-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分析和18F-FDG PET/CT扫描.以正常肝脏18F-FDG摄取为标准,将患者骨髓摄取模式分为骨髓摄取局灶型增高(fPET+)、骨髓摄取弥漫型增高(dPET+)及骨髓摄取正常型(nPET).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fPET+17例,dPET+28例,nPET 111例.临床诊断骨髓浸润阳性21例,阴性135例.复发进展62例,死亡1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B症状、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PET+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均P<0.05);Ann Arbor分期Ⅲ/Ⅳ期、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PET+与患者总生存期(O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乳酸脱氢酶和fPET+(均P<0.05)是PFS独立预测因子.在OS的多变量分析中没有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LBCL患者治疗前18F-FDG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后有预测价值,fPET+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穿刺活检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氟代脱氧葡萄糖预后

    小剂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维持治疗对肿瘤患儿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

    雷嘉颖黎阳李春谋熊稀霖...
    445-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人白介素-2(rIL-2)维持治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相关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22例肿瘤患儿,男女各11例,开始IL-2治疗的中位年龄9(3-16)岁,给予小剂量rIL-2免疫治疗前均完成全部手术及放化疗,其中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5例.化疗结束1个月后开始使用rIL-2小剂量维持治疗:4×105 IU/(m2·d),隔日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1年.每3个月行免疫细胞亚群检测至治疗终止,同时随访患儿病情转归及治疗相关副反应.结果:22例患儿经rIL-2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细胞(CD3-CD56+)、辅助性T细胞(CD3+CD4+)、杀伤性T细胞(CD3+CD8+)的绝对值及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治疗前后的绝对值及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前获得完全缓解的17例患儿中,14例在治疗后继续保持完全缓解,3例复发,其中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治疗前获得部分缓解的5例患儿经治疗后行PET/CT扫描后评估为完全缓解.在小剂量rIL-2免疫治疗初期,出现注射部位皮疹1例,注射后低至中度一过性发热2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消失,未见治疗相关器官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rIL-2维持治疗耐受性良好,可显著改善肿瘤患儿外周血部分抗肿瘤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且不会导致调节性T细胞绝对值及比例的升高.

    重组人白介素2儿童实体瘤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

    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屈阳卢绪章王荣轩黑肖飞...
    450-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CD30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CD30表达与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24例DLBCL中,CD30+19例(15.32%).CD30+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年龄低、男性多见、结外受累数目少、国际预后指数(IPI)小、Hans分型以GCB型多见、获得的最佳疗效较好的特点(P<0.05).但在有无B组症状(P=0.323)、Ann Arbor分期(P=0.19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P=0.479)、乳酸脱氢酶(LDH)值(P=0.477)及是否累及骨髓(P=0.222)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30+与CD30-组的OS、PF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5.653,P=0.017;x2=4.109,P=0.043),阳性组预后较阴性组好.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IPI评分1-2分、LDH升高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P<0.05);在Ann Arbor分期为Ⅱ-Ⅳ期(P=0.055)、Hans分型为non-GCB型(P=0.053)亚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趋势,但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良好预后与CD30+表达、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早、ECOG评分低、LDH值正常、IPI评分低、结外受累数目少、获得最佳疗效为CR密切相关(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B组症状、获得最佳疗效为非CR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LBCL患者中CD30+表达提示良好的预后,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30临床特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