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57BL/6J小鼠背景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制备及优化

    任春晓赵莉陈娴娴田宇...
    595-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 CD3 抗体+可溶性 CD28 抗体(anti-CD3 coated+soluble anti-CD28)和包被 CD3 抗体(anti-CD3 coated)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12 h和24 h,后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并记录细胞克隆数.在上述3种条件下分别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12、24和36 h,然后加入白介素(IL)-2(100 U/ml),镜下记录培养24h、48 h和72 h的细胞克隆数;此条件下取刺激24 h的CD3+T细胞,感染mCD19 CAR-T逆转录病毒,制备mCD19 CAR-T细胞,流式检测48 h时3组中GFP+CAR-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利用获得BALB/c小鼠mCD19 CAR-T细胞的最优化条件,制备 C57BL/6J 小鼠的 mCD19 CAR-T 细胞感染效率仅 5.23%;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 刺激 C57BL/6J小鼠CD3+T细胞24 h,终止刺激继续培养至48 h时细胞克隆数最高;在上述条件刺激24 h后加入IL-2培养48 h,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组T细胞增殖克隆数量显著增加,且CAR-T细胞感染效率为17.63%±4.17%.结论:C57BL/6J小鼠来源T细胞制备CAR-T细胞的最佳条件与BABL/c小鼠不同;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IL-2刺激条件下诱导的T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后可获得最高效率的mCD19 CAR-T细胞.

    C57BL/6J小鼠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基于二代测序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丢失防范策略

    高素青全湛柔钟艳平陈浩...
    603-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深圳地区随机健康无关汉族人群HLA-DRB1、DQB1、DQA1、DRB3、DRB4、DRB5、DPA1、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精确性,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丢失的原因及室内关键质控体系建立策略.方法:采用MiSeqDxTM NGS平台对1 012例样本完成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对质控体系软件提示的疑难样本和HLA-DRB1纯合子样本采用PCR-SSOP法或PCR-SBT法进行确认.结果:检出HLA-DRB1、DRB3、DRB4、DRB5、DQA1、DQB1、DPA1、DPB1等位基因分别有45、7、5、7、17、21、10、27 种.常见等位基因(频率>10%)有 HLA-DRB1*09:01(17.09%)、15:01(10.72%);DRB3*02:02(25.99%)、03:01(10.18%);DRB4*01:03(36.46%);DRB5*01:01(15.42%);DQA1*01:02(20.01%)、03:02(17.19%);DQB1*03:01(19.47%)、03:03(17.98%)、05:02(11.66%)、06:01(10.67%);DPA1*02:02(54.45%)、01:03(31.18%);DPB1*05:01(39.13%)、02:01(16.90%).HLA-DRB1 和DQB1位点基因频率与中国常见及确认的HLA等位基因表(CWD2.4)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8,P>0.05).对NGS检出的94例HLA-DRB1纯合子样本采用PCR-SSOP法进行复检,检出HLA-DRB1位点漏检等位基因1例,通过SBT法确认为漏检DRB1*04:03等位基因,为此建立了本实验室室内质控体系.检出新等位基因2例,获WHO HLA系统因素命名委员会命名.结论:基于NGS-HLA分型方案的HLA分型结果,模棱两可结果比率更低.HLA-Ⅱ类等位基因在深圳地区无关健康供者汉族人群中存在遗传多态性.在临床组织相容性试验中独立使用NGS方法存在局限性,需要内部质量控制策略来防范偶发的等位基因丢失事件.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频率二代测序等位基因丢失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微环境脂肪化相关lncRNA的筛选与鉴定

    刘磊张环环张现宁刘路路...
    610-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筛选与鉴定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骨髓微环境脂肪化相关的长非编码RNA(lncRNA).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hIPBase中PPARγ和C/EBPα的ChIP-Seq数据,筛选PPARγ和C/EBPα共转录调控的候选lncRNA,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体外成脂分化模型、敲低PPARγ和C/EBPα表达的BM-MSC以及临床再障BM-MSC样本中通过qRT-PCR验证候选lncRNA的表达.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成脂分化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α在再障来源BM-MSC中均显著高表达,敲低二者表达可以显著抑制再障BM-MSC的成脂分化能力;PPARγ和C/EBPα以结合位点依赖性的方式转录调控LINC01230启动子活性;与对照相比,LINC01230在再障BM-MSC中异常高表达.结论:PPARγ和C/EBPα在再障BM-MSC中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转录激活LINC01230促进再障BM-MSC成脂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介导再障骨髓微环境脂肪化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ARγC/EBPα长非编码RNA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损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田家仪李佩霖汤杰许润香...
    617-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全身照射后6-8 h内,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 ×107/只),建立骨髓移植(BMT)组小鼠模型(n=20);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 × 107/只)及脾脏淋巴细胞(2 × 106/只),建立小鼠aGVHD模型(n=20).造模后d 7麻醉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吸取血清.分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添加了2%、5%和10%的BMT组血清和相同浓度的aGVHD组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评价两组血清对MS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CD29和CD10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两组MSC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起可以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CFU-F实验表明,在培养后d 7,与BMT组相比,aGVHD血清浓度为2%和5%时,MSC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培养后d 14,与BMT组相比,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MSC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MSC表面分子CD29+和CD105+细胞百分比在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较BMT组均降低,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01,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aGVHD血清浓度组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表达下降,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P<0.001,P<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和小鼠MSC共同培养,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MSC的自我更新能力受损程度不同,为开展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辐射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

    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评价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恒李子坚
    625-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异质性极高的一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虽然相当数量的AML患者经化疗、靶向治疗联合/不联合HSCT而获得长期生存,但是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缓解或缓解后早期复发,因此,细化风险分层并实现个体化治疗的预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AML预后指标研究的日渐深入,预后分层也随之不断改进完善,由依赖MICM分型指标发展到联合治疗后MRD等疾病生物学特征指标的综合评价.本文综述了AML预后指标的发展及MRD对AML预后评价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帮助更好地识别不同风险的患者,有利于精准诊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进展

    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冶芳马婕
    630-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参与多种代谢和表观遗传过程的酶.在大约2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可检测到IDH突变,突变的IDH酶获得新的致癌酶活性,并将α-酮戊二酸(α-KG)转化为肿瘤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2-HG),后者在细胞中以高水平积累并阻碍α-KG依赖性酶的功能,包括表观遗传调节因子,从而导致DNA高甲基化、基因表达的异常、细胞增殖和异常分化,并促进白血病的疾病进展.IDH突变根据突变的位置和其他同时发生的基因组异常,对AML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IDH阳性AML的基因改变、预后以及IDH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IDH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IDH抑制剂

    基于第三代基因测序对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陈彦君徐志红
    634-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中海贫血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需要持续输血来维系生命的严重贫血,这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在产前进行相应的筛查与诊断很有必要.常规的检测方法大多只能检测出常见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对于罕见的基因变异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这对于临床遗传咨询造成一定困难.第三代基因测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TGS)目前已应用于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测,相较于常规检测方法,其更加准确、可靠,更具有优越性.本文就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地中海贫血第三代基因测序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析单分子实时测序长分子测序

    黄连素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曹永芹孙超李建勇周新...
    639-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中药黄连素是一种从黄连根茎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炎、止泻等作用,既往较常用于治疗感染和胃肠道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连素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治疗中发挥广泛的抗癌效应.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黄连素可诱导细胞自噬、促进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炎症反应、造成癌细胞氧化损伤,并可与miRNA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集落形成.本文就黄连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黄连素血液系统肿瘤抗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陈丹王美懿田晨
    64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一种相对惰性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上市,化疗逐渐被靶向治疗所取代,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并减低了治疗副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CLL/SLL靶向治疗药物有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SY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本文就不同种类靶向治疗药物在CLL/SLL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前景

    胥书惠满艳赵进莲王娅婕...
    647-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30%-70%.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了由供体异常激活的T细胞和具有供体淋巴细胞浸润和宿主靶器官损害特征的细胞因子风暴外还涉及许多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近期研究围绕相关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为靶点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将从经典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角度论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前景.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发病机制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