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丽田李翠翠金祺祺蒋皓云...
    723-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PCNSL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男性26例(56.5%),女性20例(43.5%),中位年龄为54(17-71)岁.Hans分型中,GCB亚型14例(30.4%),non-GCB亚型32例(69.6%),Ki-67≥80%者32例(69.6%).36例完成至少2疗程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患者,2疗程后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率为47.2%、总缓解率(ORR)为63.9%,其中达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PR)6例,1年PFS率与1年OS率分别为73.6%和84.9%,2年PFS率及2年OS率分别为52.2%和68.9%.17例以RMT方案治疗的患者ORR为76.5%(13/17),CR率为52.9%(9/17).对以RM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RM-BTKi(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BTK抑制剂)方案与RM-T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塞替派)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3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深部浸润与PCNSL患者不良PFS相关(P=0.032),治疗方案与不良OS相关(P=0.025).结论:PCNSL患者脑深部浸润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对OS有影响.新药BTKi的加入能够延长复发/难治PCNSL患者的总生存期,在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其良好的耐受性及治疗潜力.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TK抑制剂塞替派预后

    不同HDAC水平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英新李一丹王佩焦会杰...
    73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PTCL患者112例,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比较复发高风险组与复发低风险组间预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差异.结果:复发组患者87例(77.68%),未复发组患者25例(22.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IPI评分>2分、骨髓受累、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升高、近期疗效未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HDAC高表达为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AC高水平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HDAC低水平患者(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复发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预后复发高风险组(HDAC>5分)和低风险组(HDAC≤5分).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复发低风险组相比,预后复发高风险组中"危险因素分布较多型"占比较高(P<0.05).结论:不同HDAC水平的PTCL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以及预后复发高风险与低风险人群中危险因素分布特征均有差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外周T细胞淋巴瘤复发危险因素分布特征

    比较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王红颜邓红黄美姣张良...
    74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基于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ALB)的两种预测模型——CRP与ALB比值(CA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新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的资料,纳入至少完成4个周期R-CHOP或R-CHOP样方案化疗,且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以及随访资料均完整的111例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CA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CA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CAR与患者基线临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不同CAR、GPS分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DL-BCL患者PFS、O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7(P=0.002),0.695(P=0.005),最佳截断值均为0.11;相较于低CAR(<0.11)组,高CAR(≥0.11)组患者具有更多的临床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P=0.025)、ECOG评分≥2 分(P=0.004)、Lugano 分期 Ⅲ-Ⅳ 期(P<0.001)、non-GCB 亚型(P=0.035)、乳酸脱氢酶升高(P<0.001)、结外病变数>1处(P=0.004)及IPI评分>2分(P<0.001).对患者进行中期疗效评估,低CAR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R)均明显优于高CAR组(ORR:96.9%vs 80.0%,P=0.035;CRR:63.6%vs 32.5%,P=0.008).中位随访24个月,低CAR组患者的中位PFS及OS均明显优于高CAR组(中位PFS:未达到vs67个月,P=0.0026;中位OS:未达到vs 67个月,P=0.002),而GPS 0分、1分和2分3组患者的PFS(P=0.11)和O S(P=0.11)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性别为男性和IPI评分>2分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R与DLBCL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存显著相关;与GPS相比,CAR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更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

    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黄秀娟杨健魏小芳伏媛...
    750-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6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D5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5+组和CD5-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生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CD5+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岁,高于CD5-组的56岁(P=0.048);CD5+组患者女性占比为62.96%,明显高于CD5-组的41.79%(P=0.043);CD5+组IPI评分>2分患者的比例为62.96%,高于CD5-组患者的40.30%(P=0.03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5+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7(3-77)个月、31(3-76)个月,均短于CD5-组的30(5-84)个月、32.5(4-8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CD5表达为阳性、初诊时存在三打击或双打击、较高的IPI评分及化疗过程中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高龄外以上均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5+DLBCL患者预后相对CD5-患者更差,此类患者多见于女性,高龄、IPI评分高,是一类特殊的DLBCL亚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5临床特征预后

    全外显子测序揭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基因突变特征

    金祺祺蒋皓云韩叶李翠翠...
    756-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18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探索PCNSL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外显子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00×.测序结果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患者的基因突变全景及突变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检测到明显的体细胞突变,中位体细胞突变数目为321,以错义突变为主(约占90%),突变类型以C>T为主(占50.2%),反映了与年龄相关的突变模式;前15位高频突变基因中,PSD3、DUSP5、MAGEB16、TELO2、FMO2、TRMT13、AOC1、PIGZ、SVEP1、IP6K3、TIAM1 为驱动基因.驱动基因通路富集结果显示,RTK-RAS、Wnt、NOTCH、Hippo、Cell-Cycle通路明显富集.各样本的肿瘤突变负荷在3.558 48/Mb-8.780 89/Mb之间,平均突变负荷4.953 32/Mb,与TCGA数据库中其他肿瘤的研究队列相比明显增高.结论:PCNSL频繁发生体细胞的错义突变,以点突变为主,突变类型主要为C>T.驱动基因主要参与RTK-RAS、Wnt、NOTCH、Hippo通路信号传导,表明以上通路可能与PCNSL发病机制相关.PCNSL有显著的高肿瘤突变负荷,这或许是PD-1抑制剂治疗PCNSL有效的原因之一.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全外显子测序体细胞突变肿瘤突变负荷

    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单中心真实世界数据

    曾含嫣林志娟李志峰刘龙...
    763-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达雷妥尤单抗应用对干细胞采集和植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且可评估疗效的RRMM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纳入的43例RRMM患者均采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包括Dd、DVd、DRd、Dkd、DId、Dara-DECP,中位随访时间10.1(2.1-36.6)个月,最佳总缓解率(ORR)为74.4%,最佳完全缓解率(CR)为25.6%,1年总生存率(OS)为84.5%.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18.6%),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注相关反应(IRRs,20.9%)和感染(7.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髓外浸润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4).使用达雷妥尤单抗对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后干细胞重建没有影响.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RRMM安全有效.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疗效干细胞采集和植入

    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郭睿沈旭星夏园金媛媛...
    768-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结果:341例初诊MM患者中,1p32缺失阳性患者占7.0%(24/341),伴有1p32缺失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短于不伴有1p32缺失患者(P<0.001),总生存(OS)同样更短(P<0.001).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伴有1q21扩增和1p32缺失,即"1号染色体双打击"MM患者的PFS及OS相较于仅有1q21扩增或仅有1p32缺失MM患者更差(PFS:P<0.001;OS:P<0.001).结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1p32缺失应广泛应用于初诊MM的预后判断.

    多发性骨髓瘤1p32缺失预后

    含达雷妥尤单抗的方案治疗mSMART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戚振伦罗雅琴丁淑敏刘朝霞...
    774-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6例mSMART 3.0评分高危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方案用药包括地塞米松、伊莎佐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治疗,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3.5(47-70)岁,其中IgG型10例,IgA型2例,轻链型4例.16例患者均可判断疗效,总体反应率为93.75%(15/16例),其中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4例,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5例,微小缓解(MR)3例.中位随访期11(2-30)个月,16例患者在中位随访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未达到.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及感染.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mSMART 3.0评分高危的复发难治性MM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达雷妥尤单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安全性

    血清ADA联合GLB、CREA、β2-MG、HGB 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钱晗袁鸿玲张婷杨渝伟...
    780-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腺苷脱氨酶(ADA)联合球蛋白(GLB)、肌酐(CREA)、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GB)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初筛作用,减少MM的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2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资料,并以33例良性血液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ADA在泛癌中的表达.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各组ADA活性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ADA活性与NDMM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比较NDMM患者化疗前后ADA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DS、ISS分期NDMM患者中ADA活性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DM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ADA及其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对MM的诊断效能.生物信息学分析ADA的共表达网络和富集途径.结果:TCGA数据库中有14种癌组织中ADA水平显著上调,TCGA联合GTEx数据库中ADA在11种癌症中高表达.NDMM组外周血清ADA、GLB、UA、CysC、β2-MG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血液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ALB、A:G明显低于良性血液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01).不同 ADA 活性水平的 NDMM 患者的 DS 分期(P=0.036)、ISS 分期(P=0.019)、CREA(P=0.036)、UA(P=0.034)、β2-MG(P=0.01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NDMM患者初次化疗后ADA活性及β2-MG浓度有所下降(P<0.01).不同DS分期和ISS分期患者比较结果显示,DS I+Ⅱ期患者ADA活性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5),ISS I+Ⅱ期患者ADA活性也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B增高、ADA活性增加、CREA增高、β2-MG增高、HGB降低是NDMM的独立危险因素.ADA诊断MM的曲线下面积为0.847,其联合GLB、CREA、β2-MG、HGB诊断MM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共表达网络和富集途径分析结果显示,ADA与20种蛋白质结合,并与嘌呤代谢、嘧啶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显著相关.结论:检测血清中的ADA活性,对MM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估以及监测疾病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ADA联合GLB、CREA、β2-MG、HGB可提高MM的初筛检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及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腺苷脱氨酶疗效评价监测疾病进展诊断

    LINC00475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卢玲郭丹洪乐昇蒋钰雯...
    789-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LINC0047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8例 MM患者血清及RPMI 8226、NCI-H929、U266、OPM2、CAG这5个MM细胞系中LINC00475的表达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MM的诊断价值,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INC00475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M患者血清及MM细胞系中LINC00475的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LINC00475的最佳截断值为262.4,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84-0.964),灵敏度83.3%,特异度91.7%,表明LINC00475在MM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与LINC00475低表达组的MM患者相比,高表达组的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均P<0.05),但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ISS分期Ⅰ期的MM患者相比,Ⅱ期和Ⅲ期患者LINC00475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检测LINC00475的相对表达水平有助于区分MM患者和正常人群,其相对表达水平与MM患者的β2-微球蛋白、白蛋白、ISS分期等预后指标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LINC00475长链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