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王亚萍张学亚
    1112-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2周期再次达完全缓解,伴随着白介素-10表达水平下降.患者前后共化疗15个周期,病情持续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缓解时间达24个月,白介素-10的水平持续处于正常范围.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有望成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方案.

    PD-1抑制剂来那度胺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白介素-10

    原发骨髓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巧琳冯友繁伏媛刘菲...
    1117-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发骨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23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原发骨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52-74)岁;男性2例,女性4例,均有血常规异常,5例患者有发热.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无淋巴结肿大,无肺部、胃肠、肝脾、皮肤等结外病变,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累及骨髓,依据骨髓相关检查等确诊,其中5例为原发骨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原发骨髓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放弃治疗,5例给予以CHOP样或联合R的方案,其中1例原发骨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化疗达完全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死亡,2例存活,中位OS为5.5(1-36)个月.结论:原发骨髓淋巴瘤预后差,骨髓相关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

    原发骨髓淋巴瘤临床特征预后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杨岚曹丽霞任慧娟韩艳秋...
    112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 DLBCL 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 评分>3 分是影响 PFS 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结外生存分析

    套细胞淋巴瘤外周血CD4+/CD8+比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李燕玲秦小琪郭路瑶侯晓旭...
    1129-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初诊的55例MCL患者的病历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40(1-68)个月,55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47个月.55例患者中30例(54.5%)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17例(30.9%)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0例(36.4%)CD4+/CD8+比值下降.CD4+/CD8+比值与性别、年龄、Ki-67、B症状、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脾脏肿大、骨髓侵犯、原发部位、MIPI评分等临床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23.3%、CD8+T细胞比例≤33.4%及CD4+/CD8+比值>0.6的患者OS更长(P=0.020,P<0.001,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30%、乳酸脱氢酶>250 U/L、脾脏肿大、骨髓受累、CD4+T细胞≤23.3%、CD8+T细胞>33.4%、CD4+/CD8+比值≤0.6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CD4+/CD8+比值≤0.6(HR=4.382,P=0.005)为M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结论:低CD4+/CD8+比值为M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CD4+/CD8+比值可作为判断MCL患者预后风险的重要指标.

    套细胞淋巴瘤CD4+/CD8+预后

    系统性炎症指标可以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价

    刘亚姣盛丽周竞奋华海应...
    1136-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全身炎症指标建立一个用于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总生存(OS)率的模型,并研究结合炎症相关参数的新模型是否比仅使用临床因素的常规模型能更有效地预测DLBCL患者的OS.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13例DLBCL患者的临床数据,向后逐步Cox回归分析筛选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预测OS的列线图.使用Akaike信息准则(AIC)和Bayesian信息准则(BIC)评估模型的拟合情况,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使用决策曲线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多变量分析确定年龄、美国东部合作组体能状态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全身免疫炎症指数、预后营养指数用于构建列线图.列线图的AIC和BIC低于国际预后指数(IPI)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表明列线图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列线图的一致性指数和AUC高于IPI和NCCN-IPI,表明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明显改善,校准曲线显示出预测结果和实际生存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具有更好的临床净收益.Kaplan-Meier曲线显示,根据列线图评分可以很好地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风险组(P<0.001).结论:结合炎症指标的列线图可以准确地预测DLBCL患者个体化的生存概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炎症指标预后列线图

    骨髓浆细胞形态分型与单克隆性的相关性及其对高危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肖辉建王秋菊吴双代绪波...
    1146-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浆细胞的形态学分型与单克隆性的相关性,探讨其对高危冒烟型骨髓瘤(HR-SMM)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于本院就诊的84例HR-SMM患者的骨髓浆细胞形态特点与其单克隆性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验证异常浆细胞形态分型与sFLC比值、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其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单克隆浆细胞比例的相关性;检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及血清中非受累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观察不同疾病类型患者浆细胞成簇分布情况.结果:成熟浆细胞比例均数按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组、冒烟型骨髓瘤(SMM)组、HR-SMM组、多发性骨髓瘤(MM)组的顺序依次减少;而幼稚型、原始型、网状型及火焰型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均数按RP组、MGUS组、SMM组、HR-SMM组的顺序依次升高,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SMM患者骨髓浆细胞中异常浆细胞的平均比例为96.2%.HR-SMM患者骨髓异常浆细胞比例与sFLC比值及二代测序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79及kappa=0.891,均>0.75),与免疫表型为CD45-/CD38+/CD138+/CD56+/CD19-的单克隆浆细胞有较好的相关性(γ=0.825).IgG型、IgA型及IgM型HR-SMM患者的非受累免疫球蛋白水平比正常参考范围均减低2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疾病组浆细胞成簇分布比例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HR-SMM患者中,幼稚型、原始型、网状型及火焰型浆细胞作为骨髓异常浆细胞,与单克隆浆细胞存在较大相关性;异常浆细胞在骨髓总浆细胞中的比例及患者的非受累免疫球蛋白水平减少幅度对HR-SMM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高危冒烟型骨髓瘤单克隆浆细胞形态分型血清游离轻链比值相关性研究

    PD-1/PD-L1在MDS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跃飞陈葆国郑瑞俞依妮...
    1152-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PD-1/PD-L1在MDS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以88例MDS患者和19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缺铁性贫血和健康骨髓捐献者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MDS/AML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同时检测外周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低危MDS组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Treg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高危MDS组和AML组(均P<0.01);细胞因子以Th1/Th17类型占优势.中高危MDS组和AML组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Treg细胞中的PD-1/PD-L1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危MDS组(均P<0.01);细胞因子以Th2类型和Treg类型(IL-10、TGF-β)占优势.治疗后,MDS缓解组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Treg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MDS未缓解组原始细胞、T细胞亚群、Treg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MDS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PD-1/PD-L1在MDS患者中存在高表达,Treg(IL-10、TGF-β)和Th2相关细胞因子占优势以及效应T细胞被抑制的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和免疫逃逸,可能促进了 MDS疾病的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D-1/PD-L1T细胞亚群Treg细胞

    减低剂量阿扎胞苷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聪孙财汪德珍刘占为...
    1160-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减低剂量阿扎胞苷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液内科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初次诊断的92例老年MDS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减低剂量阿扎胞苷100 mg/d,d1-7,以28 d为1个疗程,共用6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阿扎胞苷75 mg/(m2.d),d1-7,以28 d为1个疗程,共用6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生存期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较各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对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血液学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病例数分别为4、10、22、6和4例,总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血液学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病例数分别为8、12、18、4和4例,总有效率为82.6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7,P=0.254).两种治疗方案对是否有输血依赖和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达到最佳治疗反应分别需要4个和6个疗程,且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别(P>0.05).观察组出现感染、Ⅲ-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病例数分别有4、6和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09%;对照组出现感染、Ⅲ-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病例数分别有6、16和6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87%;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95,P=0.036).结论:老年MDS患者化疗耐受性低.减低剂量阿扎胞苷治疗老年MDS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老年患者减低剂量阿扎胞苷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

    赵阳阳冯友繁魏小芳李青芬...
    1165-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栓/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风险预测.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126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血栓/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在126例MPN患者中,50例(39.7%)发生过血栓/出血事件,其中发生血栓事件44例(34.9%),出血事件6例(4.8%).血栓性疾病中以脑血栓最常见(23/44,52.3%),其次是以指端和趾端动脉缺血、闭塞和坏疽为主要表现的四肢动脉血栓,共9例(9/44,20.5%);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白细胞计数≥10×109/L、血细胞比容≥49%、血小板计数≥600 × 109/L以及JAK2V617F基因突变是MPN患者发生血栓/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而CALR基因突变是保护性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和血小板计数≥600 × 109/L为MPN患者发生血栓/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P=0.872,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临床验证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87.83%,准确率为84.13%.结论:高白细胞计数伴有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MPN患者发生血栓/出血事件的风险更高,控制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有助于预防血栓/出血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出血事件临床特征影响因素风险预测

    伴RUNX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怡及月茹张静宜秦炜炜...
    1173-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伴RUNX1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177例初诊M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分析RUNX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共有30例(16.95%)检测出RUNX1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均位于21号染色体上,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15例(50.0%),移码缺失突变9例(30.0%),剪接位点突变4例(13.3%),插入突变1例(3.3%),无义突变1例(3.3%).伴有RUNX1基因突变的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68.5(62.25-78.50)岁.伴有RUNX1基因突变与非突变患者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及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IPSS-R细胞遗传学,IPSS-R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血小板计数及是否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上有统计学差异,伴有RUNX1基因突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更低(P=0.018),初诊时不易出现复杂核型(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保持其他协变量不变时,血小板计数越高,生存情况愈好(HR=0.995,95%CI:0.990-0.999,P=0.036);IPSS-M预后分层中,保持其他协变量不变时,中高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相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HR=0.149,95%CI:0.031-0.721,P=0.018;HR=0.026,95%CI:0.003-0.234,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伴RUNX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总生存时间差于未突变的患者(P<0.001);在WHO早期组中伴有RUNX1突变患者的中位OS差于非突变患者;IPSS-M危险分层低危组RUNX1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OS和中位LFS均差于非突变患者.结论:RUNX1基因突变是MD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尤其IPSS-M预后分层低危、中高危组及WHO分类早期患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UNX1IPSS-M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