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通过氧化应激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

    敬强安周超婷吴韵怡柯霞...
    1181-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thiotert)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SKM-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thiotert对SKM-1细胞活力的抑制及GSH、NAC和Z-VAD-FMK对thiotert细胞毒性的逆转作用;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thiotert显著抑制了 SKM-1细胞的增殖能力,诱导SKM-1细胞中ROS水平升高;thiotert处理导致SKM-1细胞内C-PARP、C-Caspase 3和γ-H2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显著下调;抗氧化剂GSH和NAC及凋亡抑制剂Z-VAD-FMK能部分逆转thiotert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结论:thiotert能够通过介导ROS的产生和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促进MDS细胞发生凋亡.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活性氧凋亡

    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分析

    马强胡蓉华赵弘兰晓曦...
    1186-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SH2B接头蛋白3(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内科髓系肿瘤相关基因靶向DNA测序结果,筛选出携带SH2B3基因突变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SH2B3基因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发生频率、共突变基因以及与疾病间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来自1 005例患者,有19例患者检测到SH2B3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18例(94.74%),无义突变1例(5.26%),10例患者同时伴发其他突变(52.63%),突变等位基因频率(VAF)分布于0.03-0.66;发生频率最高的突变为 p.Ile568Thr(5/19,26.32%),平均 VAF 为 0.49,涉及 1 例 MDS/MPN-RS(伴 SF3B1 突变)、1 例MDS-U(伴SF3B1突变)、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PNH克隆(伴PIGA和KMT2A突变)、2例MDS-MLD(其中1例伴 SETBP1 突变);其余突变包括 2 例 p.Ala567Thr(10.53%),p.Arg566Trp、p.Glu533Lys、p.Met437Arg、p.Arg425Cys、p.Glu314Lys、p.Arg308*、p.Gln294Glu、p.Arg282Gln、p.Arg175Gln、p.Gly86Cys、p.His55Asn 和 p.Gln54Pro 各 1 例.结论: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突变位点分布较广,重现性低,其中p.Ile568Thr突变发生率较高,常与其他疾病特征性突变共存.

    髓系肿瘤基因突变SH2B3二代测序

    广西河池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民族分布特征分析

    梁丽芳黄秀宁李东明陈碧艳...
    1191-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广西河池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型、基因突变类型的构成情况及民族分布特征,为本地区地中海贫血防控及优生优育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疑似地中海贫血人员采用跨越断裂点PCR技术(gap-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进行基因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9 136例疑似地中海贫血人员样本中共检出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17 016例(检出率58.40%),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x2=49.917,P<0.001),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间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x2=546.121,P<0.001).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主要以--SEA/αα(16.67%)、-α3.7/αα(8.90%)、αCSα/αα(6.00%)为主,另检出 47 例--THAI/αα、2 例 HKαα/αα、2 例--SEA/-α21.9 和 1 例--THAI/αCSα 4 种罕见基因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以 βCD17/βN(7.49%)、βCD41-42/βN(6.70%)、βCD71-72/βN(0.44%)为主;检出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108例,其中81例有输血史,60例输血次数大于10次/年,有10例接受了骨髓移植.结论:河池地区地中海贫血以缺失型--SEA/αα为主,少数民族地中海贫血检出率高于汉族,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有一定的发生率,中、重型患者多需定期输血及除铁治疗,极少数患者接受了骨髓移植.本研究为该地区地中海贫血防控及优生优育咨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河池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突变类型民族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IL-35、TGF-β和IL-10水平在血友病A抑制物阳性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和红霞谢燕燕孙庆云王霖虹...
    1197-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细胞因子IL-35、TGF-β和IL-10在血友病A(HA)抑制物阳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3例血友病A患者,其中抑制物阳性组6例,抑制物阴性组37例;另外选取20例健康体检男性作为健康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物阳性组、抑制物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35、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友病A患者Treg细胞水平降低,且抑制物阳性组Treg细胞水平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表达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抑制物阴性组和抑制物阳性组血清IL-35、TGF-β、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抑制物阳性组显著低于抑制物阴性组(均P<0.05).结论:血友病A患者Treg细胞、IL-35、TGF-β和IL-10水平的降低可能与抑制物的产生有关.

    血友病AFⅧ抑制物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

    确诊年龄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

    王艳珍刘峥嵘
    1201-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确诊时年龄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本院就诊的cITP患儿117例,根据患儿确诊ITP时年龄将其分为2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时年龄对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对结局的预测评估价值.结果:相较于确诊年龄<10岁组,确诊时年龄≥10岁组患儿应用二线药物治疗比例(41.46%对18.42%)明显更大,≥3级出血的比例(36.59%对13.16%)明显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确诊5年后无治疗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是应用二线治疗、出现≥3级出血情况的不利/危险影响因素(OR>1,P<0.05).但年龄不是确诊5年后无治疗出现CR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应用二线治疗与否及出现≥3级出血情况有一定的预测评估效能,AUC 分别为 0.741(95%CI:0.549-0.938)、0.786(95%CI:0.605-0.940),但对确诊 5 年后无治疗出现CR情况无预测评估价值.结论:确诊时年龄较大不利于cITP患儿预后.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病程年龄

    6.4版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原因及2种干预措施的对比

    黄淑铭林小枚汤辉伟曾嘉...
    1207-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6.4版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原因以及2种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1例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聚集次(n=61)与非聚集次(n=323)数据,分析聚集原因;将2021年单采过程中出现聚集的72例次随机分为干预A组和干预B组,干预A组提高抗凝剂与血液的比率,干预B组对献血者捐献侧手臂进行电热毯包裹保暖,提高献血者的血流速度.对比2组采集时间、平均血流速度、机器报警次数、抗凝剂使用量、产品下机解聚、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等情况.结果:聚集与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394),与采集时间呈正相关(r=0.458);经贝叶斯与Fisher判别分析,分别对聚集和非聚集构建了方程式,该方程判别分析预测的正确率为77.1%.2种干预措施效果比较,B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A组;采集时间、机器报警次数和抗凝剂使用量、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例数均明显低于A组(P<0.05);2021年的整个队列中,90.28%的产品下机立即解聚,9.72%的产品4 h内解聚,2种干预措施组产品下机解聚情况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可用构建的聚集和非聚集方程式进行聚集发生概率的预判,并可提前做出干预.2种干预措施对降低血小板聚集都有效,但措施B具有提高采血速度、缩短采集时间、减少报警次数和抗凝剂用量、降低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发生率等优点.

    Trima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聚集抗凝剂枸橼酸盐反应血流速度

    ABO血型基因外显子1上新变异的鉴定

    薛阳李抄辛文龙曾星...
    1212-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的血型,并探讨其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试管法鉴定该患者的ABO表型,荧光PCR法测定患者及其父母的ABO血型基因型,并对ABO基因7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血清学初步鉴定为Bel亚型;基因分型检测患者及其父亲的基因型为B/O1,其母亲的基因型为O1/O1;测序发现在患者及其父亲ABO基因外显子1上有新的c.16_17delinsTGTTGCA杂合变异.结论:外显子1上新的变异导致该患者ABO血型出现Bel亚型,并具有遗传性.

    ABO血型Bel亚型分子生物学基因外显子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刘兰香汪晶王利刘林...
    1217-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首次allo-AH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7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根据是否感染EB病毒(EBV)将其分为EBV组(n=114)和Non-EBV组(n=233).统计患者allo-HSCT 术后EBV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有114例(32.8%)患者发生EBV感染(外周血EBV-DNA均阳性),其中,88例(77.2%)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5例(1.44%)确诊为PTLD(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57(7-486)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G/ATG-F的使用、CMV血症和Ⅲ-Ⅳ度aGVHD的发生是EBV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相对于BuCy,应用包含FA/CA的强化预处理方案者EB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高.结论:EBV感染是allo-HSCT术后常见并发症,强化预处理方案、ATG/ATG-F的使用、CMV血症和Ⅲ-Ⅳ度aGVHD的发生会增加allo-HSCT后EBV感染的风险.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EB病毒感染危险因素

    白藜芦醇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发衰老的抑制作用

    杨玥何建新
    1224-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自发衰老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将MSC传至p13和p15代,建立MSC的自发衰老模型组;用5 nmol/L RSV分别处理p13和p15代MSC 48 h,建立RSV处理组.通过SA-β-Gal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检测细胞衰老相关端粒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与衰老相关的磷酸化mTOR的水平.结果:SA-β-Gal染色显示,RSV处理组MSC的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p13代MSC,RSV组ts模型组,P<0.05;p15代MSC,RSV组vs模型组,P<0.01).MTT结果显示,RSV处理组MSC的增殖能力高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处理组与模型组在72 h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RSV处理组中MSC的hTERT 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的RSV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SV处理组中MSC的磷酸化(Ser2448)mTOR水平低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SV可通过调节mTOR活性抑制人MSC的自发衰老.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藜芦醇自发衰老hTERTmTOR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张雅丽郝静楠孙萌萌邢晓英...
    1230-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HLH的认识,减少临床HLH的误诊和漏诊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75例成人继发性HLH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末次出院时间.结果:75例患者中,感染相关HLH最常见(45.33%),其次为淋巴瘤相关HLH(17.33%).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97.67%),实验室指标中NK细胞活性(98.31%降低)、sCD25浓度(93.22%升高)、血清铁蛋白(94.44%升高)在诊断中灵敏度更高.将不同病因HLH患者初诊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性别、淋巴结肿大、骨髓形态是否可见噬血现象对原发病的诊断更有价值(均P<0.05).将不同病因HLH患者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转归进行比较,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采用激素+环孢素治疗临床缓解率最高(83.3%)(P<0.05).患者总体12个月的生存率为26.7%,其中感染相关HLH患者12个月的生存率最低(14.7%),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患者12个月的生存率最高(63.6%).结论:成人继发性HLH病因和临床特点多样,预后凶险,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异质性,早期明确病因对HLH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提高对HLH的认识.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临床特点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