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REG3α、sST2、TNFR1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aGVHD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柴玉洁路娜丹李平苏淑芳...
    1566-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REG3α、sST2、TNFR1对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aGVHD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行allo-HSCT后发生aGVHD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并发Ⅰ-Ⅱ度aGVHD的50例患儿作为轻度aGVHD组,并发Ⅲ-Ⅳ度aGVHD的20例患儿作为重度aGVHD组,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Luminex平台检测aGVHD发生时REG3α、sST2、TNFR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差异;根据aGVHD治疗28 d内病情转归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预后不良组12例,利用ROC曲线分析REG3α、sST2、TNFR1对aGVHD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aGVHD组、重度aGVHD组外周血中REG3α、sST2、TNFR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重度aGVHD组显著高于轻度aGVHD组(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aGVHD患儿外周血中REG3α、sST2、TNFR1水平均显著升高(f=9.27,3.33,2.97;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REG3α、sST2和TNFR1联合检测评估aGVHD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性、特异性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及各指标两两组合检测.结论:REG3α、sST2、TNFR1表达水平与aGVHD严重程度相关;REG3α、sST2和TNFR1联合对于aGVHD患儿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望为临床上评估aGVHD患儿预后提供可靠参考.

    REG3αsST2TNFR1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抑癌基因Kmt2c杂合缺失对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王雪华东宁周瑾张岩...
    1571-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Kmt2c基因杂合缺失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使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Kmt2c基因杂合缺失的模型小鼠,血常规连续监测小鼠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通过体外集落形成实验探究骨髓细胞的克隆性扩增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突变小鼠体内原始造血细胞群(长期造血干细胞、短期造血干细胞、多能祖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成功构建Kmt2e基因杂合缺失小鼠(Kmt2c+/-)模型,其Kmt2c mRNA表达水平是C57BL/6J小鼠的28%.Kmt2c+/-小鼠骨髓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强,并在第四代时集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mt2c+/-小鼠原始造血细胞群中的长期造血干细胞和短期造血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9.6%±3.3%及28.9%±4.9%,较对照组的16.9%±2.6%及18.9%±2.5%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t2c+/-小鼠的白细胞计数在监测的第12周后逐渐上升,在第14周时为(9.8±1.0)× 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4)×109/L(P<0.05).结论:Kmt2c+/-小鼠的骨髓细胞具有克隆性扩增的潜能.

    Kmt2c基因骨髓细胞克隆扩增流式细胞术

    膜表达IL-21的饲养层细胞对N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徐振钊张学华赵玲萍李高桦...
    1578-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膜表达IL-21的饲养层细胞对N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转法构建膜表达IL-21的K562稳转细胞系,细胞灭活后与NK细胞共培养,观察NK细胞增殖情况.通过乳酸脱氢酶(LDH)和干扰素-γ(IFN-γ)释放实验检测扩增获得的NK细胞体外杀伤功能.构建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肠癌肿瘤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NK细胞组和扩增NK细胞组,检测扩增NK细胞体内肿瘤杀伤功能.结果:通过电转法成功构建了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与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共培养17 d后,NK细胞的扩增倍数可达700倍,与对照组相比扩增能力明显增强(P<0.001).体外肿瘤细胞杀伤实验检测结果显示,NK细胞和扩增后的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对小鼠体内肿瘤的杀伤效果也无明显差异.结论:膜表达IL-21的K562细胞可显著增强NK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但不影响NK细胞的体内外杀伤功能,可用于后续NK细胞的体外规模化扩增.

    NK细胞K562细胞体外扩增白介素-21

    ALBI评分在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临床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罗南都杨光丽李宝丽张平平...
    1585-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与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HLH)的临床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的儿童sHLH病例资料,根据ALBI分级进行生存分析,对ALBI评分和临床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通过ROC曲线确定ALBI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并评估其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方法比较组间生存曲线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计算ALBI评分与sHLH患儿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8例sHLH患儿,中位年龄为38(13.25,84)个月,男性70例(54.69%),女性58例(45.31%).ALBI分级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LBI 3级的HLH患儿生存率明显低于ALBI 1级和2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BI评分与脾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受累、ALT、AST、TG、LDH、PT、APTT、SF 呈正相关(r=0.181、0.362、0.332、0.221、0.351、0.347、0.391、0.563、0.180、0.448、0.483、0.370、0.356),与HB、PLT、FIB呈负相关(r=-0.321、-0.316、-0.423),与EBV感染、真菌感染、肝大、ANC无显著相关性(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确定ALBI的截断值为-1.7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90 g/L、ALT≥80 U/L、AST≥200 U/L、LDH≥1 000 U/L、PT≥20 s、APTT≥40 s、FIB<1.5 g/L、ALBI≥-1.76、合并肺出血、DIC、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消化道出血和未使用血液净化可能为儿童sHLH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1.5 g/L(HR=2.119,95%CI:1.028-4.368)、ALBI ≥-1.76(HR=2.452,95%CI:1.233-4.87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HR=4.674,95%CI:2.486-8.78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血液净化(HR=0.306,95%CI:0.153-0.612)为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死亡风险随ALBI评分增加而增加.ALBI评分对1、2和4周及总体死亡风险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0.807、0.700、0.693,对早期死亡风险预测较好.在年龄≤2岁、合并EBV感染、经HLH-1994/2004治疗、合并呼吸衰竭、ANC≤1.0 ×109/L、HB<90 g/L、PLT<100 ×109/L、TG≥3.0 mmol/L、LDH≥ 1 000 U/L、APTT≥40 s、FIB<1.5 g/L 的亚组中,与ALBI<-1.76组相比,ALBI≥-1.76的预后更差(P<0.05).结论:ALBI评分与sHLH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相关,可作为儿童sHLH预后风险评估的有用指标,对预测儿童sHLH的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综合征ALBI评分儿童临床特征预后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郭来王艳红巴俊慧张宇静...
    1594-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的临床特征,量化各项指标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升高患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从而构建HLH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21例sCD25升高(≥2 400 U/ml)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是否满足HLH诊断分为HLH组与非HLH组.HLH患者按照病因分为感染组、肿瘤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组、病因不详组.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建立HLH诊断预测模型.结果:121例sCD25升高的患者中68例诊断为HLH.HLH组患者使用升压药物比例、DIC发生比例、HScore评分高于非HLH组(P<0.05);肝大、脾大、噬血现象在HLH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HLH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更低,而甘油三酯、铁蛋白(FER)、sCD25、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水平则更高(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HLH患者sCD25水平较感染组水平更高、sCD25/FER水平较感染组和MAS组更高;相比于肿瘤组HLH患者,感染组PCT水平、使用升压药物比例、噬血现象阳性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IgM、M.sCD25[sCD25检测值相较诊断界值(2 400 U/ml)的倍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是HLH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以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免疫球蛋白M、M.sCD25、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构建的预测模型H显示出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当以H=39.45为最佳截断值时,模型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3.02%.结论:sCD25、sCD25/FER、PCT、噬血现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DIC有助于区分HLH的潜在病因.预测模型H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可以作为临床上一个相对准确的HLH诊断工具.

    噬血细胞综合征sCD25HLH-2004HScore模型构建

    内源性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顺铂诱导的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

    徐绮华张宗猛邢朝凤陈涵思...
    1601-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mfat-1转基因小鼠,探讨内源性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顺铂诱导的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及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型小鼠正常对照组、mfat-1转基因小鼠正常对照组、野生型小鼠模型组、m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组.模型组小鼠在d 0和d 7腹腔注射顺铂7.5 mg/kg构建骨髓抑制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并测量体重,14 d后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分析,利用气相色谱检测外周血中PUFA的含量和比例;对各组小鼠股骨中骨髓有核细胞进行计数;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骨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骨髓组织中有核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mfat-1转基因小鼠外周血中ω-3 PUFA含量显著增加,且对顺铂具有更强的耐受性;外周血象分析结果显示,内源性ω-3 PUFA可促进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恢复;HE染色结果显示,内源性ω-3 PUFA显著改善顺铂诱导的骨髓组织结构损伤;流式细胞术和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模型组小鼠相比,mfat-1转基因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01),且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促凋亡基因Bax和Bak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P<0.05).结论:内源性ω-3 PUFA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顺铂引起的骨髓有核细胞凋亡,增加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发挥对顺铂诱导的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顺铂骨髓抑制造血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与骨髓增殖性肿瘤:从机制到临床的研究现状

    涂烨超王诗轩李菲
    1608-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由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骨髓恶性肿瘤.因为基因突变的发现,MPN的发病机制得以阐释,并为MPN提供了分子学诊断标准.近来研究表明,MPN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的失调,这些细胞因子失调带来的微环境改变可能对MPN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不同的预后.本文将对MPN中细胞因子的角色与地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骨髓增殖性肿瘤细胞因子炎症症状

    外泌体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郎芯悦张秋荣徐金格
    1614-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外泌体参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及预后判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外泌体在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免疫抑制、骨髓瘤骨病的产生及骨髓瘤耐药等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外泌体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提供新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外泌体骨髓微环境

    自噬途径在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玮张青张志华
    1618-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其治疗常依赖于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类固醇等药物,但多数MM仍然会面临复发或转为难治性.自噬是一种2型细胞死亡机制,在MM病情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促进MM细胞存活或促进其死亡的双相调控作用.本文就MM细胞在药物作用时其自噬活性的变化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分析自噬途径在药物治疗MM中的作用,为靶向自噬治疗MM提供相关思路.

    多发性骨髓瘤自噬药物治疗凋亡

    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谢沐尘孙志强庞艳彬
    1622-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免疫失调在ITP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艾曲泊帕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除直接刺激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以外,还可通过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降低促炎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艾曲泊帕作为成人ITP的二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艾曲泊帕在ITP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如何减量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异常艾曲泊帕血栓骨髓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