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泉州地区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筛查的应用分析

    颜梅珍刘小龙王元白江矞颖...
    1841-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MCV、MCH、HbA2在泉州地区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本地区最佳筛查截断值.方法:对2725对育龄夫妻进行血常规检测、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和α、β地贫基因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贫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MCV、MCH、HbA2在各型地贫筛查中的性能,根据ROC曲线得出MCV、MCH、HbA2在本地区地贫筛查中的最佳截断值.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出1801例地贫携带者,包括α地贫1341例、β地贫420例、αβ复合型地贫40例.α和β地贫最常见的基因类型分别为--SEA/αα和β654/βN.绘制ROC曲线评估MCV、MCH和HbA2筛查α地贫、轻型β地贫、αβ复合地贫、静止型α地贫、轻型α地贫、中间型α地贫的性能,得到最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865、0.724、0.486、0.812、0.841;0.747、0.846、0.703、0.479、0.796、0.903;0.613、0.980、0.909、0.465、0.674、0.996;3种筛查指标对应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6.15 fl、71.95 fl、77.35 fl、86.15 fl、75.41 fl、61.15 fl;24.35 pg、21.51 pg、25.45 pg、28.65 pg、24.01 pg、20.51 pg;2.45%、3.05%、3.55%、3.25%、2.45%、1.65%.结论:MCV、MCH和HbA2水平与地贫基因表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相关指标对于地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地中海贫血MCVMCHHbA2ROC曲线

    2020-2022年1501例地中海贫血疑似病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杨雪丽刘珍玉张俊宁王广宇...
    1848-1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桂林市临桂区的地贫基因类型和频率分布,为该地区地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1501例疑似病例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越断裂点PCR(gap-PCR)技术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PCR-反向点杂交(PCR-RDB)技术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和β 地中海贫血基因.结果:在1501例被检者中,共检出地贫基因携带者678例,检出率为45.17%,其中α 地贫(包括缺失型α地贫和非缺失型α地贫)379例,检出率为25.25%,以基因型--SEA/αα(227例,15.12%)为主,其次为-α3.7/αα(53例,3.53%);β地贫270例,检出率为17.99%,以基因型βCD41-42/βN(144例,9.59%)为主,其次为βCD17/βN(66例,4.40%);α地贫复合β地贫29例,检出率为1.93%,以基因型--SEA/αα复合βCD41-42/βN(5例,0.33%)最为常见.结论:桂林市临桂区属于地中海贫血高发区,携带者基因型复杂多样,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桂林市临桂区地中海贫血基因型频率

    抗高频抗原Fya并抗-Jkb等多抗体患者的配合性输血及溶血诊疗

    张若琛徐晟浩叶璐夷王玲...
    1852-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和临床指标数据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调查分析,为含抗高频抗原抗体在内等多抗体联合的患者的配合性输血及溶血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进口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及其配套凝胶卡和手工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抗人球蛋白和抗体筛选试验.从临床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采集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心脏功能等临床指标数据,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血型血清学表型为A/CcDEe型.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阳性,特异性鉴定分别为抗-Fya抗体及抗-Fya并抗-Jkb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体分型先后为抗-C3及抗-IgG并抗-C3.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均无凝集、无溶血.使用抗人球蛋白凝胶卡交叉配血时,首次输Fya-红细胞为无凝集、无溶血,再次输Fya-红细胞则主、次侧均2+.首次输血过程顺利,无不适反应.再次输血出现酱油色尿和发热反应,C-反应蛋白由3.06 mg/L升至29.97 mg/L,总胆红素由21.4μmol/L升至276.3μmol/L,直接胆红素由8.4μmol/L升至135.6μmol/L,乳酸脱氢酶由166 U/L升至1453 U/L,尿游离血红蛋白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及循环凝血功能指标亦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在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Kidd血型抗原Jkb不相容性输血会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但紧急情况下,实施ABO/RhD同型的配合性输血可以保障临床急救型治疗的实施.

    Duffy血型抗-Fya抗体Kidd血型抗-Jkb抗体溶血诊疗

    RhD变异体Type33型受血者同种免疫产生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的研究

    刘建成邵峰
    1859-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1例RhD阳性患者免疫产生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的原因.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ABO/Rh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检测患者的RHD基因外显子1-10区域并进行杂合性分析,利用一代测序方法分析全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Rh血型为弱D Type33型,其RHD等位基因为RHD*01W.33,患者表现为RHD+/RHD-杂合型,Rh分型为Ccee,产生了抗-D合并抗-E混合抗体.结论:该患者RHD基因外显子4发生了c.520G>A的突变,这一变异导致了红细胞上RhD抗原的表达减弱.

    弱DType33型RhD变异体Rh血型RHD基因混合抗体受血者

    住院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鉴定与分析

    李静许新李春凤赵学英...
    1865-1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71847例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探究其对临床安全输血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0月期间71847例拟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结果:71847例拟输血患者中,共筛选出不规则抗体阳性301例(0.42%),包括同种抗体252例(83.72%);其中Rh系统最高,为179例(59.47%).Rh系统抗体包括抗E 135例(44.85%)、抗E+c 24例(7.97%)、抗C+e 10例(3.32%)、抗c 6例(1.99%)、抗D 3例(1.00%)和抗D+C 1例(0.33%).通过对301例不规则抗体进行分析发现,>60岁组的阳性率高于≤60岁组(0.61%vs 0.33%),女性组的阳性率高于男性组(0.50%vs 0.31%),内科组(1.25%)和妇产科组(0.32%)的阳性率均高于外科(0.20%),妊娠/输血史组的阳性率高于无妊娠/输血史组(0.64%vs 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必要将RhE纳入血型常规监测,并在输血时尽可能地进行E抗原匹配,这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从而达到更安全的输血治疗.

    Rh血型不规则抗体抗体特异性抗体鉴定输血安全

    干斑法保存血浆中HBV、HCV、HIV病毒核酸及其保存效期研究

    张菁邵春燕任苓苓高玲玲...
    1869-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以干斑法为基础制作的血液采集卡保存血浆中病毒核酸的方法,通过建立阿伦尼乌斯方程,预测该种保存方法保存核酸的效期,并论证该种保存方法在血站留存血液样本进行核酸复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将HBV、HCV、HIV核酸阳性的血浆样本制备成保存卡,以干浆斑的形式进行保存;将制备的保存卡分别放置于37、45、50和55℃条件下进行加速保存实验,不定期取出各个温度条件下的保存卡片,进行核酸提取操作,纯化出待测核酸样本,进行后续PCR测试,并记录CT值;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建立起失效时间与储存温度之间的模型,进而推测出血液采集卡在规定保存温度条件下保存核酸的有效期.结果:HBV、HCV、HIV 3种核酸阳性的血浆样本,在使用干斑法保存时,其保存效期与温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546x+31.74、y=-12949x+36.88、y=-12204x+34.48,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r均>0.98.预测HBV、HCV和HIV 3种病毒核酸使用干斑法保存时,在4℃的保存温度下,其保存效期分别为20792、19289和14285 d;在20℃的保存温度下,保存效期分别为2135、1502和1289 d.结论:血液样本中常见的3种病毒核酸,使用干斑法保存时,在加速破坏实验中符合一级反应模式,核酸降解速度与保存的绝对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经过该方程的推算,使用干斑法保存血浆核酸样本,在不高于20℃的保存条件下,核酸稳定性效期最低可达3.5年,基本可满足血站血液样本留样保存年限的要求.

    干斑法阿伦尼乌斯方程血液采集卡核酸稳定性

    髓系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琳依熊艺颖廖明燕肖青...
    1875-1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髓系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危险因素及原发性PGF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allo-HSCT的146例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PGF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9例(6.16%)患者发生原发性PGF,中位年龄为37(28-53)岁;其中,同胞全相合移植1例,无关供者移植1例,单倍体移植7例;合并CMV感染5例,合并EBV感染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CD34+<5×106/kg和移植前CRP>10 mg/L是髓系肿瘤患者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PGF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PGF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52.5%,显著低于植入功能良好组的82.8%(P<0.05).结论:移植前确保CRP≤10 mg/L、移植造血干细胞中CD34+≥5×106/kg可能是预防allo-HSCT后原发性PGF发生的有效措施.原发性PGF的发生可能会影响移植患者的总生存率,需早期做好防治工作.

    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危险因素髓系肿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夏晶蒋军红赵晔马骁...
    1882-1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断的21例allo-HSCT后PJ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在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中位年龄为36(15-62)岁,移植后并发PJP的中位时间为225 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和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9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200/μl,20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14例患者的乳酸脱氢酶升高,14例患者的1,3-β-D葡聚糖试验水平升高;胸部CT表现分为磨玻璃型、结节型、混合型3种,其中磨玻璃型发生率最高(18/21),结节型2例、混合型1例.通过mNGS技术均检测出耶氏肺孢子菌序列数在15-57570之间,11例患者为混合感染.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予以TMP-SMX、卡泊芬净、甲基强的松龙等个体化治疗,17例患者病情获得好转,4例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PJP是allo-HSCT后危急重症,诊断不易,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可取得更好的预后.mNGS诊断PJP的敏感性高,为临床提供早期精准诊断治疗可能,值得应用和推广.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宏基因二代测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张晓宇李佩霖汤杰李志凌...
    1888-1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培养MSC.使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未完全消化的组织块贴壁培养收获AO-MSC.以常规消化培养法为对照.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MSC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表面标志物;体外诱导分化评价MSC成脂成骨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和成脂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MSC抗氧化还原物质SOD-1、GSH、GAT、NQO1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策略分离的AO-MSC在18 d汇合率为80%-90%,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O-MSC高表达CD73、CD29、CD105、CD90,低表达CD31、CD45、HLA-DR;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MSC;对照组MSC体外成脂成骨能力强于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所得AO-MSC;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其表达的抗氧化还原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血清体系的具备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MSC.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华通氏胶无血清培养体系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抗氧化

    针对HLA-Ⅰ类分子高效基因编辑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和艳敏吴知盼何吉章伟...
    1896-1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HLA-Ⅰ类分子高效基因编辑的方法,以制备编辑HLA-Ⅰ类通用型造血干细胞.方法:针对β2微球蛋白基因设计并合成sgRNA,将NLS-Cas9-NLS核酸酶与sgRNA按照不同的摩尔比(1∶1-1∶4)形成RNP复合物,分别设置对照组和四个转染组,通过核转染方式转入HEK-293细胞或者CD34+造血干细胞.培养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情况,T7E1酶切反应鉴定切割作用,DNA直接测序方法鉴定序列套峰出现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转染后HEK-293细胞或者CD34+造血干细胞有不同程度的HLA-Ⅰ类分子阴性表达细胞群,直接测序不同转染组在sgRNA PAM序列附近均有明显套峰出现.在HEK-293细胞转染中,NLS-Cas9-NLS核酸酶与sgRNA摩尔比为1∶4时HLA-Ⅰ类分子阴性表达细胞群比例最高(87.69±0.83)%,摩尔比为1∶3时T7E1酶切割效率最高(38±2.0)%.在CD34+造血干细胞转染中,NLS-Cas9-NLS核酸酶与Easyedit sgRNA摩尔比为1∶2时,HLA-Ⅰ类分子阴性表达细胞群比例为(91.56±3.39)%,摩尔比为1∶1时T7E1酶切割效率为64±8.45%.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针对HLA-Ⅰ类分子进行高效基因编辑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细胞表面的HLA-Ⅰ类分子进行沉默表达,并成功应用于编辑CD34+造血干细胞.

    CRISPR/Cas9HLA-Ⅰ类分子β2微球蛋白基因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