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书讯

    3-7页

    网红街区的缙绅化:媒介时代城市景观的形塑与生产

    金方廷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的广泛介入,使城市漫步(citywalk)成为在现实与媒介中同时展开的双重实践,依托参与式的地理媒介生产,可供漫步的网红街区被诱导着呈现为表皮主义的景观形塑,由此构造出城区缙绅化在媒介时代的新模式.

    城市漫步缙绅化景观

    言语行为、文学书写与装置编程:城市漫步的三种模式

    朱恬骅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塞杜通过与言语行为的类比,指出漫步建构了城市的意义,反抗将城市视为静态、僵化的"文本".这引出如何保存和传递漫步中形成的意义的问题.罗兰·巴特认为,文本、话语、语言等都可以用作城市的隐喻,而文学书写构成了让漫步的意义生产得以延续的路径,构成了理解漫步的第二种模式.然而,当代技术状况正使包括文学书写在内的各种书写失去作用,遑论与城市漫步建立联系.弗卢塞尔的《书写还有未来吗?》比较了面向装置的编程和面向他者的书写,将编程同样视为意义的赋予,从而为理解城市漫步提供了第三种模式.当前的城市漫步更多体现了"被编程"的状况,应恢复城市作为装置的"可编程性",以寻求主动的"装置编程".

    城市漫步装置编程弗卢塞尔德·塞杜罗兰·巴特

    利奥波德名著《沙乡年鉴》的若干翻译错误

    刘华杰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不完全统计,侯文蕙先后在中国不同出版社出版了利奥波德同一部书《沙乡年鉴》的六个译本.译文有许多错误,一直未能改正,包括收录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的版本.既有句子结构理解上的错误,也有马虎大意造成的字词翻译错误.《沙乡年鉴》这样的名著虽然已有许多译本,但读者仍然期待高水平的新译本.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翻译错误

    《萧军全集》失收文献辑释

    高锐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等多个领域.2008 年,华夏出版社发行的 20 卷本《萧军全集》,收录了萧军生前几乎所有文稿,为萧军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史料.但萧军一生创作颇丰,文艺作品散落于各种报刊,全集收录难免有所遗漏.1946 年张家口出版的《北方文化》刊有萧军《说"社会大学"》与《再话"东北问题"》两篇杂文,为《萧军全集》所失收.这两篇杂文虽非萧军文艺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但对于了解萧军旅居张家口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文艺创作倾向、社会活动及其对当时东北问题的思考与介入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萧军全集》补遗与萧军研究亦可提供文献参照.

    萧军《说"社会大学"》《再话"东北问题"》佚文

    塞尔维亚的文化建构与欧洲情结——读佐兰·米卢蒂诺维奇《克服欧洲》

    邱运华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服欧洲》系统梳理了世纪之交塞尔维亚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家、宗教神学家发生的一场著名文化论争,这一论争的实质乃是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话语建构问题,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却是关于所谓"欧洲"的思考.

    塞尔维亚文化建构欧洲情结

    都市博物热与自然人文的博物学转向

    邓小燕谌丽平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热是近年文化领域值得关注的文化潮流,它不仅有效促进了公众的自然意识,也在不断推动科普与自然人文的博物学转向.博物学热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包括生态意识的兴起、学理与实践层面的提倡与示范、中产读者群的崛起、自然评奖机制的促进以及图书出版的积极介入.就发展趋势而言,博物学热的本土化、地方化也在诸多层面得以实现.从生态自觉向博物自觉的转变,也显示了国人自然意识的深化.

    自然博物学博物出版生态主义

    时间与拯救——《四时之外》作者朱良志访谈

    朱良志王燕秋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时之外》一书从时间和历史切入,讨论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演变,深入挖掘了中国艺术在超越时间中所体现的独特历史感、丰富人生感和旷达宇宙感,阐释了生命美学的内涵所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王燕秋就本书的创作与思想内容对作者朱良志进行了一次专访.

    时间自由世俗烟火气

    理想读者的文学课:读刘文飞《读与被读》

    薛瑞强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文飞教授作为纳博科夫意义上的理想读者,将高度个性化的文学审美体验和深邃的文化思考融入对文本细节的"把玩"之中,使读者不仅能够在其带领下漫游文学的世界,洞察与感知现实,也可以在这种探索中透视自己的思想,回归自我的心灵,在构筑自我孤独的文学"牢笼"的同时,通过阅读的抗争实现自我的突围和精神的自由.

    刘文飞外国文学理想读者

    创造出文化研究的悠远回声——读《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

    胡疆锋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化研究在全球的迅速扩张,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授予学位的教学活动,成为学院式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成果虽然被泛泛地冠以"文化研究"的名号,却偏离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丧失了批判的动力.在这样的时刻,阅读《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从最基本的概念和话题着手勾勒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可以帮助我们重返文化研究的现场,听到对话的喧声,重新燃起文化研究的创造冲动.

    文化研究学院式重建"文化"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