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纸的两种用法

    林云柯
    69页

    知觉是一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吗?——读安斯康姆《意图》

    胡可欣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对自己意图行动的知识与我们对他人的行动的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一个直观的答案是在本质上不同,行动者对于自己意图行动的把握是一件内部的事情,与外部事件不同.当然会有另一种答案:意图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没有不同.这两个答案不可能同时为真,但无疑都揭示出了某种关于意图行动知识的关键要素.安斯康姆在其《意图》中所提出的非观察性自我知识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入思考的一种路径.同时,我们需要区分这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与主导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觉之间的关联.

    知觉非观察性自我知识安斯康姆

    "行动—影像"与好莱坞类型电影

    周厚翼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 20 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行动—影像类型电影德勒兹

    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史——评介彼得·伯克《什么是知识史》

    路雅鑫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史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正在形成.彼得·伯克作为其中最权威的先行者,既置身其中又超然思考,为之回溯历史,绘制蓝图.溯源其理论基础,在各学科的具体语境下体悟知识史的思考路径,正可深化对知识纵深与整体的认知.

    知识史彼得·伯克史学理论

    为什么是知识史?——《什么是知识史》与文学知识研究的反思

    姚孟泽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如今,这种理论的缺失已经成为问题,知识史研究有可能成为反思这一问题的入口.

    彼得·伯克知识史知识社会学

    从"文学讲稿"到"诗学专论"——读《读与被读》

    凌建侯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刘文飞的《读与被读》文学讲稿作家文论诗学专论

    法律还是道德——读《法律的现代性剧场》的联想

    健翎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反映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然而,随着社会复杂化发展,社会在要求一种新的秩序.法律与社会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社会孕育了法律,法律也构建了社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德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正确认识法律、道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法律道德社会依法治国"以德化民"

    不学礼,无以立——读《有礼如仪》

    李传军张娇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萧放教授主著《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以传统人生礼仪为线索,广泛征引古籍及民间文献,同时结合实地考察的方法,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论述人生礼仪的历史传统形态及当代存续状况,探讨其重建的可行方案,构建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礼俗研究系统.这本著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呼应民俗学实践转型的同时,亦彰显了当代民俗学者殷切的现实关怀.

    传统人生礼仪实践民俗学传承与重建

    "理论后卫"

    周志强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