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纪念杰姆逊?

    周志强
    1页

    2024年10月"中国好书"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3-7页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的文化批评遗产

    陈旭光
    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这位世界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于2024年9月22日离世,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学术遗产和"影响的焦虑".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詹姆逊教授不仅为中国学者打开了一扇窥探西方文化理论的窗口,还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转向.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等著作,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学者.本文旨在梳理詹姆逊教授的学术贡献,探讨他的理论与批评思想,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文艺批评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带来的重要影响和深远启迪.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批评遗产《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自然"与"实在论"

    林云柯
    20页

    "永恒轮回"作为一种科学假设:尼采的宇宙论尝试

    李嘉华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论是尼采本人还是在他之后的解释者,都十分重视"永恒轮回"这个概念.现有研究或从人类学方面或从宇宙论方面解释"永恒轮回",认为两方面不可能协调统一.与之相比,通过还原尼采的阅读历史和理论意图,可以看到,虽然"永恒轮回"缺少足够的实证依据,但是尼采把它看作一种科学假设,是为了同当时的科学发现接轨,从而以非目的论的视角审视人在宇宙中的存在位置.如此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论尝试,值得再审视.

    "永恒轮回"科学假设尼采的宇宙论

    文艺复兴绘画艺术中的"自然"

    肖婷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概念受古希腊影响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指可见事物的总和,一方面指产生出这一总和的能力.自然概念的双重性质,使得艺术家在绘画艺术中模仿自然时,面临再现何种自然的选择.意大利艺术家在涉及自然时,追求的是作为永恒不变的比例和法则的自然;而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则欣赏丰富的可见事物,认为自然事物与象征的精神世界具有某种对应关系.意大利与北方地区对自然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使其绘画艺术中所再现的自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文艺复兴绘画自然

    透视视觉文化批判——《视觉批判导论》作者吴琼访谈

    吴琼张佳伟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批判导论》一书从视觉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视角出发,梳理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对象、基本框架和主要论题,深入探讨了视觉性在视觉实践中的运作机制.该书不仅反思了视觉中心主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还研究了视觉机器如何作为社会控制工具,以及观看行为背后的权力运作和主体建构.通过批判性分析,揭示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面貌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视觉批判导论》吴琼视觉批判访谈

    装置与历史:读吴琼《视觉批判导论》

    尉光吉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批判导论》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量级新作,也是一部姗姗来迟的书.不过,在社会文化情境和理论潮流发生急速转变的今天,一部错时之书仍可以通过其围绕装置的深刻写作,发挥其符合当代的思想效力.

    视觉文化装置历史

    《文学与文化》2024年第4期目录

    56页

    论丁玲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转折——从新见佚诗《无名的悲哀》谈起

    李冬旭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丁玲的史料搜集工作在稳步推进,《杜秀兰》手稿的问世与整理便见证着这一点.但对于她的诗歌,学界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笔者在翻阅报刊之时,发现《丁玲怀慈母的"无名悲哀"诗藳》一文.丁玲的文集、全集、年谱、著作系年、研究成果及其他相关资料中均未收录此诗,因此基本可以将其推定为佚诗.本文通过钩沉史料,对佚诗真实性与写作时间进行考证,并对"悲哀"的多重面向进行诠释,以此观照丁玲"悲哀"之后的思想转向与抉择,梳理丁玲的情感脉络.

    丁玲《无名的悲哀》佚诗思想转折《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