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不定期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为万世开太平,为天下谋大同 ——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概论》而作

    金山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既标示了读书人奋斗方向,同时也彰显了读书人顶天立地的一种文化自信.新时代需要"横渠四句",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建构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知识体系,维护和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关键在于践行"横渠四句".

    国家文化安全横渠四句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述的文化纵深

    单世联徐正山
    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述的特点之一,是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广博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都涉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根本性问题.以中国为立场和方法,从百年世界形势变迁来理解"我们从哪里来",从当前世界形势分析"现在在哪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展望"将到哪里去",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时代判断,也可以为我们整体性把握人类文明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提供一个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

    文化遗产安全法治体系建构:理念更新与制度优化

    齐崇文
    4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除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局限,维护和塑造文化遗产安全,必须要从遗产形成和发展的主客观要素入手,从人、空间、时间和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出发,树立以人为主体,动态、发展的遗产安全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和塑造文化遗产安全是防范化解文化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以新安全观为引领建构文化遗产安全法治体系,不仅要在法治框架内对"为谁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怎么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议题予以回应,还应当以文化遗产权为中心,对现有的文化遗产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实施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

    文化遗产安全主体性原则文化遗产权

    文化生态: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界

    李成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生态是解码文化安全的一把钥匙,是观察文化安全的"晴雨表".从结构上看,文化生态反映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空格局;从内容上看,文化生态体现文化要素的数量规模与程度;从功能上看,文化生态彰显文化建设成果的客观面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当前中国文化生态总体上良好,但也存在诸如部分文化主体身份迷失、文化内容同质倾向突出、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降低以及主导文化的解释力下降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影响文化主体的价值认同,制约文化创新的前进步伐,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阻碍文化自信的践行推广;因此必须通过如下措施优化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安全: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以文化创新为手段,以价值认同为目的.

    新时代文化生态危机文化安全建设文化价值认同

    更加开放的挑战:参与式文化生态中安全议题重点与治理转向

    段莉
    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别于"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新开放关注的重点从内外部差异更多地转向文化生产的内部社会化.以参与式为主要特征,新文化生产的机理、模式及生态都使得传统文化安全议题重点开始偏移.新开放条件下的文化生产将前阶段重点——"内外部性"全面整合为内部事宜,以一种新的逻辑秩序生成和组织社会意识,全面解构文化专业化生产中的主体资质、版权制度、审发流程等核心机制,具有显著势能也存在潜在风险.如何促进社会文化生产力发展并在保证多元表达的同时增加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之间的难度和张力,表征了进一步开放生态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新生态需要调整文化安全研究与治理的重点议题,重设价值目标、实施路径.由于新开放结构中显著增加的是普通公民的参与,因此应从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开始,提升创作主体的社会理性、价值自觉与创作自律.政府在新文化治理中应向更基础的层面着力,深化价值设计与引导、基础性条件创建;在法律、制度等层面探索文化赋权赋能新模式,规划激励创作的各种保障机制,同时防止技术、资本等力量可能导致的价值异化以及权益不公.

    文化开放参与式文化文化安全安全治理

    博物馆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研究

    陈燕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然而,主体结构有缺失、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培育载体待优化等现实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优质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能够极大地拓宽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的视野、丰富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的形式、优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的环境,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的实效.

    博物馆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首都担当

    祁述裕张凯陈红玉王丽...
    10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本文梳理了古代首都建设首善之区、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的实践,以及现代社会城市功能转型中承载推动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功能;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彰显文化引领作用的过程.认为首都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当在探索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提高文化治理效能上有新探索、新作为,重点完成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提升文旅领域开放水平三大任务,着重解决文化治理现代化各相关要素的均衡性、优化文化要素资源配置、处理好中央部门与首都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四大问题.

    文化强国首都担当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

    固本纳新 文盛国强:文化强国三题

    意娜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新语境""新理解""新议题"三题来议论文化强国.中国早于《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文化强国",其中蕴含着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以文化强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含义.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语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应当是这个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分阶段的各项重点议题也将逐一展开.

    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内涵、逻辑与向度

    陈波陈立豪
    13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策导向,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过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提升文化阵地、培育主体文化认同与多元建设主体整体协同为执行机制.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通过建立共同意识和精神文化价值,促进乡村主体文化参与、交流和凝聚认同,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机制空间公共性逐渐消解、精神空间认同性受到削弱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筑牢乡村原生文化空间,让民众深切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的价值;培育多元文化治理主体,打造群众共同参与格局,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体能动性.

    文化强国战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产业研究从"特色"转向"区域"的理论思考

    胡洪斌赵悦彤
    15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和"特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两大关键词.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引导下提出的以资源逻辑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依托西部地区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了 一条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解决区域文化产业不均衡发展问题的关键一环.然而,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四群七带"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表明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区域间的整体性协调发展态势,而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形成各自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仅仅是针对某一区域范围内由地理边界约束所形成的在地性文化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特殊产业形态.因此,本文将从文化资源的在地性、文化消费的在场性以及产业发展的空间规模集聚三方面探寻特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内涵特征,以"区域空间"为视角思考文化产业从"特色"到"区域"的理论转向和发展规律,突破特色文化产业的个案式研究孤岛,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研究更好融入国家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区域协调特色文化产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