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

    许慧君
    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工作在国家的推动下,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效.逐步构建和完善长城保护法规体系,通过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从国家层面确认长城的身份和构成,明确了保护责任和法律地位.国家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长城本体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长城保护维修理念.在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格局初步形成.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力推进,长城旅游已由传统观光模式,逐渐发展为依托长城资源,以文促旅,景区与社区融合和互动的多元发展模式,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为长城沿线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长城保护法规建设规划体系保护工程社会参与文旅融合

    长城文化景观分区研究

    蔡超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下不断叠加的产物."长城文化景观"的提出为长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对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有效整合.中国长城文化景观在地势、地貌和气候区划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宏观尺度下呈现出"南北两线摆动"和"东西分段设防"的景观形态特征,中微观尺度下则反映出长城外观、整体环境、军防体系和人地关系等4个方面的景观形态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归纳与提炼,可将中国长城文化景观分区为3级.其中,一级分区包括东、中、西3个区,二级分区自东向西包括7个自然地理区,三级分区可按照长城建造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细分.通过中国长城文化景观分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长城遗产"历史复杂性"在空间上呈现的特征、差异和规律,进而为其价值的整体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长城文化景观分区研究遗产价值景观形态价值保护

    基于场景理论视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

    李彦平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在建设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关注长城遗产本体及相关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基础上的文化空间构建,更关注"人"不同维度的文化需求及文化消费活动需求.场景理论的引入与分析是以民众文化需求为基础,梳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因素、分析文化价值观取向,从而打造特定文化场景策略的尝试.通过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场景蕴含的3个主维度和15个子维度的分析和赋值,提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积极文化因素,多维度构建富含大长城文化特色并凸显地域特色的场景,形成特定公共文化空间和中华文化标识.在保护管控区,深度发掘长城遗产及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继续推进长城遗产系统性保护,价值发掘+科学保护构建保护传承样板场景;在主题展示区,通过原状展示+活态展示构建文化核心展示场景;在文旅融合区,推进旅游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建立多维度阐释标准,引入外部力量参与文化服务,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场景;在传统利用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复兴传统生产生活社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构建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场景.

    长城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场景理论

    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效果研究

    周小凤张朝枝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由于超大空间尺度、多元遗产要素的分散性与属地管理体制限制,长期面临其整体价值的完整传承与局部旅游利用碎片化传播之间的失调性矛盾.现有研究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价值传播多层效果内容及其影响因素关注不足且尚未明晰,难以为解决现实矛盾提供有效的理论参照.本文以长城线性文化遗产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局部旅游利用情境下长城价值传播的多层次效果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认知层次,游客对长城的价值认知以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为核心层,以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为附属层,主要关联长城的文化景观与文学美学价值、历史见证与象征价值、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等价值内涵;2)在态度层次,游客对长城的遗产认同以个体的好汉认同、国族认同为主,基于长城的文化认同表达较弱,主要受长城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影响;3)在行为层次,游客对长城的旅游忠诚度以推荐与重游行为意向为主,主要受长城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导游服务影响;但游览其他长城遗产旅游地的行为意向普遍偏低,与长城旅游线路空间设计不合理、门票性价比低与价值传播不完整有关.

    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旅游利用遗产价值传播效果

    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

    李哲张梦迪伍小敏拓晓龙...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宫殿、寺庙、石窟等建筑遗产相比,长城在材料色彩方面"乏善可陈",甚至还出现专有名词"长城灰",将长城的色彩特征固化.本文通过无人机采集明长城全线图像并引入图像类人工智能提取其主色调,首次量化各段长城色彩、绘制全线色彩地图,证明长城"富彩";并结合材料成分分析、史料挖掘,首次揭示色彩背后蕴含的长城材料色彩法则、色彩质量评价标准与奖励办法,以及以色立威、以建止战的核心意图.这一成果尝试填补古代建筑色彩研究的长城缺环、揭示长城作为军事遗产的材料色彩艺术造诣,挖掘出未开发长城段新的遗产景观资源,从全新的视角助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长城建筑色彩色彩地图人工智能地域性材料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建造形制与分布特征研究

    同杨阳马小宁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明长城沿途地貌类型多样,沿线烽火台共570座,其建造与分布是在地理环境和防御战略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视角按照附属设施的不同划分其建筑类型,从宏观视角分析烽火台建造与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河流水系、战争与防御等要素的关系,并借助ArcGIS和历史文献记载,利用烽燧线的概念阐释明代延绥镇军情传输方向和传递路线.经过分析,陕西省明长城烽传体系主要包括由东、西两路向中路的横向主线传递和由长城沿线向腹地的纵向支线传递两部分.通过横纵结合,实现了长城沿线东西及内外之间的多层联系.

    烽火台建造形制分布特征烽燧线

    关于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的几点想法

    吴美萍李哲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作为一个巨系统型文化遗产,其面临气候变化下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大众旅游时代下日益增多的旅游压力,如何就这些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实现"防患于未然"非常值得讨论.本文简单阐述了预防性保护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的界定,提出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工作可从灾害风险预防、结构损毁风险预防和生物(人类和动植物)破坏风险预防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做法包括:挖掘古代长城营建和管理中的防灾智慧、编制长城灾害风险地图、分类制定长城遗产资源灾害预防措施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措施、气候变化下适用性保护材料和干预方法、长城沿线定期巡检和专业检修体系建设、长城预防性保护管理体系构建等.最后提出需要将长城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来看待,要以管控变化和协同共进的态度去对待长城预防性保护问题,预防性保护的成功实施需要基于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广泛的民众参与基础.

    预防性保护长城防灾灾害风险地图气候变化专业检修

    明朝广武城及其下辖堡寨的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肖东李之钊李世喆王啸宇...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武城及其下辖4座堡寨,明朝时期地处大同镇与山西镇交界处的战略要地,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构成.本文采用GIS、文献分析等方法,结合实物遗存,对广武城由驿站到军堡的演变,其下辖堡寨向北移驻、与自然环境和其他军事设施的关系、建筑技术与周边隘口、敌台命名等方面的建筑遗产价值进行分析,厘清了广武城及其下辖4座堡寨防御单元的布局形式与设置成因.广武城军事地位的变化说明了明朝北部疆域向南收缩,进而加强山西镇内边长城防御体系建制的政策变化,体现了明朝山西镇军事管理体系由"卫所制"到"九边总兵镇守制"的转变过程,为该点段长城的整体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历史信息和策略参考.

    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广武城堡寨长城价值

    明长城镇朔关考

    吴炎亮陈山刘明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镇朔关是明长城最东端的一座关口,也是明代辽东东南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因相关文献记载较少,且语焉不详,学界在镇朔关的地望和建置年代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对记载比较详细、地理位置相对准确的明辽东镇长城关口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出明辽东镇长城关口设置的共性特点,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推定镇朔关应在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市邻境区域的大边沟河谷内与明长城墙体交叉处.通过梳理明嘉靖中后期辽东镇长城东段营建和经营的相关史料,推测镇朔关营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明长城辽东镇朔关

    英国哈德良长城防御体系考察与研究

    李严翟羽洁李哲
    8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全线考古、建档监测和保护展示等工作已有百年积累,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国家公园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本文通过英、德文文献,以及对哈德良长城全线的实地考察,借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课题组提出的中国长城研究整体性、层次性理论,对哈德良长城修筑历史、空间分布、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军事建制、各子系统的构成和建筑特征进行梳理和研究,兼谈哈德良长城的展示方式.研究发现,中西长城在军事设施所形成的体系化布局和规划思想方面有很高的相似度,也有显著的差异.较中国明长城,哈德良长城更偏向军事控制;城池类型与驻军相关,但隶属关系现不明;城池均兼具生活和聚居属性,但内外分隔开,有中国长城尚未发现的功能建筑;塔楼间距较短,且尚未发现附燧之类辅助设施;塔楼较中国更早出现空心形式.中西长城的比较研究,可为我国长城的保护展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参考,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哈德良长城历史地理军事建制防御体系阐释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