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中华文化底蕴

    李瑞卿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江山社稷与民生民心的一体性生成观念是"江山论"的中华文化血脉与根系."范围天地"的创化意识是"江山论"中蕴含着的中国特色的天地自然与人之关系模式与价值尺度.自我性情与江山河岳一体性关联是"江山论"中的审美性文化原型,同时潜藏了再造"青春中华"的自我精神."天地人文"本体阐释视域是"江山论"的中华文化景深,构建了天地秩序、天地自然与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之间的交互关系,彰显出开创新天地、塑造人民主体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开启新时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愿景.

    自我自然河岳之气本体阐释中华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探赜

    杨平黄伟志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立法理论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立法的相关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立法地位论、立法目的论、立法价值论、立法方向论、立法领导论、立法体制论、立法原则论、立法质量论、立法重点论、立法队伍论这十个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具有战略性、系统性、辩证性、创新性的特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立法理论和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法治思想立法理论

    重论《乐记》的作者及年代问题

    杨合林齐小建
    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记》是中国古代乐学的经典著作,探明《乐记》的作者及其时代,事关对此一经典文本阐释的有效性,也关系到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文学艺术史各学科领域历史谱系的建构与书写.从古至今,对于《乐记》的作者,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说主要有三,即"公孙尼子说""刘德说"和"综合说".全面检视三说的来龙去脉,辨析三说引以为据的各种支撑材料,反思古书作者及年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方法与规范问题,可对《乐记》的作者及年代问题得出一相对可靠的结论.

    《乐记》作者时代

    论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及其文学批评意蕴

    谭德兴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频繁,类型丰富.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对这些《诗》乐活动进行评论.其中涉及的《诗》乐批评方法多样,有以礼仪论《诗》乐,以政教论《诗》乐,以言志论赋诗等.在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礼仪规范、风格和谐、政治兴盛、道德圣明等明确的《诗》乐批评标准,展示了春秋时期诗、乐、礼、舞合一的《诗》乐特征,体现了春秋《诗》乐的体系弘大,制度完善,运作机制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诗》乐失所,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诗》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诗言志、和乐、德文化等诗乐批评思想,揭示了声音之道与政通,诗乐与社会发展密切互动的文学批评思想,为《诗》学正变理论之发展、《诗》学艺术手法之分析打下了重要基础,对春秋以降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诗》乐礼仪诗言志文学批评

    "歌诗必类"新诠

    吴安宇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诗必类"是《诗经》学核心观念.两千余年来,以杜解孔疏中的"义类说"为核心,围绕诗义层面产生了丰硕的经义训释成果.但基于用乐层面的探求仍不够具体和完整,使得"歌诗必类"这一双维度的诗用观念阐释出现了"诗存乐亡"的瓶颈.通过梳理周秦文献并佐以存见《诗经》乐谱文献发现,《诗经》用乐在乐类、乐次、乐仪、宫调等层面普遍存在规定性和等级性."各从义类、分乐序之"是一种新的诠释维度,强调在阐释"歌诗必类"观念时需注重文学之义与音乐之用的双重结合.

    乐类乐次乐仪宫调分乐序之

    出土乐类文献音律名刍议

    胡其伟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见出土乐类文献中的术语用词具有独特意义,需要结合各方面学科综合研究.上下、大小、遣反等修饰词或与不同乐器特征有关,只在各自相对成义的维度上具有意义,不可横向旁涉比较,因之使用通假训诂手段考释这类文字时作用有限.为了方便音乐记录和演唱,古人为不同八度的七声音阶专赋单字异名,但不同封国、地域可能采用的专词不同,所代表的音位也未必一致.推测早期乐谱需要依靠晚期材料,值得作任何尝试,同时对一些编悬的乐器需要注意其铭文中的位次信息.

    乐类文献音律缀词异名编联

    五一广场东汉永初三年诏书研究

    罗小华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五一广场出土东汉简牍412、413、399、410、411承载了 一份完整的诏书,大部分内容与《后汉书·樊准传》的记载相吻合,亦有部分内容可与《后汉书》《续汉书志》互相补充,进一步体现了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在历史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价值.

    长沙五一广场简诏书简牍

    宋元理学"理"话语的先秦思想来源及其类属划分依据

    王培友薛振宇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元理学"理"话语的意蕴及其类属划分依据,可能主要是基于先秦诸子学说,而非戴震所言之基于唐宋道、释.研究表明,先秦诸子所言"理"之意蕴及类属,已开后世理学学者言"理"之进路:其一,《周易·文言》等所标示的以"理"为规律、规则的言说路径,此路径为后世理学学者所共同遵循;其二,《孔子家语》《孟子》《乐记》等开辟出以"心""性"言"理"、以"德""礼"言"理"等路径,此路径为张载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等所遵循,并逐渐成为理学之大旨和主流;其三,《庄子》《荀子》《列子》《韩非子》等以"道"言"理"或分"道"与"理"而言之的路径.其中,《庄子》《列子》以"道"为"理",可算是杨时、胡宏、张栻、朱熹、陆九渊等"理"话语意蕴的重要源头;《荀子》把"道""理"打通而等同,又以"理"为"礼".从而,《荀子》之"理"与《乐记》之"理"一起,成为张载之"理"的源头;《韩非》分"道"与"理",以"道"高于"理",为叶适、陈亮等浙东学派代表人物所遵奉;其四,《孔子家语》《庄子》《荀子》《韩非》《管子》《晏子》《乐记》等对"理"话语的类属区分日趋严密,可视为理学"穷理""理一分殊"等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类属划分标准的来源.不仅如此,宋元理学之"天理""道理""性理"等类属的划分,亦是基于先秦诸子而来.

    理学显学意蕴类属

    历数将易——《天官书》的文本编纂与司马迁的天人之学

    印志远
    9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学术史对于《天官书》的争论多集中于司马迁是否是文本作者的问题上.从出土文献来看,早期的天文类典籍多以单一的类型篇章进行流传,至于汉代,这些不同门类的天文文献开始融合成新的复合型文献,司马迁编纂的《天官书》即是如此.《天官书》材料来源杂驳融合了甘氏、石氏、唐都、魏鲜、王朔等学者单一的类型篇章而衍生出新的复合型天文文献.对比早期出土以及传世天文文献,可知早期的天文学说各有学术系统,《天官书》构建的天人体系是带有司马迁个人学术意志的一家之言,而这篇一家之言的学术系统影响甚远,其最终遮蔽了其他学派,成为古代天文学说的主流.同时,《天官书》的文本编纂也与汉武帝太初改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天官书》以太初元年为天文记录的分界点,既保留了旧有的天文数据,同时也预设了将来的星占之学.司马迁摹绘的天人系统试图囊括古往今来,其核心目的乃是为后世的哲王建立不易的终极法则.

    天官书文本编纂早期天文学太初改历

    鸦片烟本土化中的物性认知与文化想象——以清代中后期诗词、赋作为中心

    孟欢
    10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对以烟草为代表的消闲物的认知与文化想象模式延续到了对鸦片烟的接受中.这主要体现在物性认知、游仙类比与女性想象三方面.鸦片烟因具有烟草之"四德"、辟瘴功能及社交效用而融入日常生活.鸦片烟还在烟草引领下进入游仙文化语境,成为理想道德人格的象征.此外,鸦片烟也在烟草咏物作品的影响下,融入美人词赋的意象系统中,与诗意的情感和美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其危害性被弱化.经验性的认知方式和道德化、审美化的文化想象遮蔽了鸦片烟的现实面目,构成其被接纳的思想基础.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近代鸦片认知观念,并从接受的角度反思中国近代鸦片问题.

    烟草鸦片物性认知游仙类比女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