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张绍武

月刊

1004-8685

wsjyzz@126.com

010-84030401

100007

北京市100007-9号信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永康市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体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冯盈俏李红静何跃
    936-939,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永康市感染性腹泻病原普特征及其菌群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7月就诊于永康市几个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样本,检测病原体类型、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和DEC致病型.结果 本地区腹泻患儿病原体感染总阳性率为34.15%,其中病毒阳性率为20.61%,细菌阳性率为13.54%,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10.87%)、诺如病毒(8.5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21%)和沙门菌(2.78%).病毒感染率最高年龄段为7岁~9岁,最流行于秋季;细菌感染率最高年龄段为4岁~6岁,最流行季节为夏季;病原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均最高;随机抽取100株DEC检测到4种致病型,10种毒力基因和16种毒力基因组合模式.结论 永康地区腹泻患儿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细菌感染以DEC和沙门菌为主,几种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DEC毒力基因以astA为主,组合模式复杂,感染性较高,需要引起临床关注.

    感染性腹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体耐药性

    血清VCAM-1、TARC、miR-146a水平在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支原体肺炎中的检测意义分析

    王艳王小稳
    940-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BA)合并支原体肺炎(MPP)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miR-146a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BA患儿225例,根据有无合并MPP分为感染组(n=98)与非感染组(n=127).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肺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2组患儿miR-146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并比较2组患儿VCAM-1、TARC水平;Pearson分析血清miR-146a水平与VCAM-1和TARC的相关性,采用ROC预测VCAM-1、TARC和miR-146a水平对BA合并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FVC和PEF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miR-146a水平与年龄、住院时间、体温、氧分压(PaO2)、呼吸速率和感染程度有关(P<0.05).感染组VCAM-1、TARC和miR-146a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患儿血清VCAM-1、TARC水平与miR-146a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P<0.05);血清VCAM-1、TARC和miR-146a诊断BA合并MPP的AUC为0.713、0.763和0.769,联合检测预测价值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AUC=0.856,P<0.05).结论 患儿血清VCAM-1、TARC水平与miR-146a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临床可通过其水平变化诊断儿童BA合并MPP.

    小儿支气管哮喘支原体肺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miR-146a

    结肠癌患者血清miR-506、SPON1 mRNA表达水平与5年预后的关系

    胡新祥汪茂超李炜程刚...
    945-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微小RNA-506(miR-506)和底板反应蛋白(SPON1)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506和SPON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5年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7年6月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诊治的8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组,体检健康者53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506和SPON1 mRNA表达水平,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miR-506和SPON1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miR-506、SPON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血清miR-506和SPON1 mRNA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血清miR-506、SPON1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iR-506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iR-506高表达组(P<0.05),SPON1 mRNA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SPON1 mRNA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TNM Ⅲ期-Ⅳ期及血清miR-506、SPON1 mRNA低表达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miR-506、SPON1 mRNA表达水平均成低表达,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预测指标.

    结肠癌微小RNA-506底板反应蛋白5年预后

    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在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戴数郑钧元张强陈佳琦...
    950-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14项细胞因子在诊断早期脓毒症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诊断为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同时期在本院住院非脓毒症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入院都检测血清中14项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脓毒症组IL-2、IL-4、IL-6、IL-8、IL-10、IL-17A、IL-17F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IL-6、IL-8、IL-10三者的AUC大于0.7,分别为0.851(0.776~0.925)、0.847(0.783~0.912)、0.731(0.644~0.818),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中,IL-6 和 IL-8 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独立的危险因素,IL-8是诊断早期脓毒症的最强的独立危险因子,IL-6、IL-8、IL-1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2.3%,特异度为87.5%,AUC为0.904(0.855~0.958),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 IL-6、IL-8、IL-10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脓毒症诊断效率,达到脓毒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细胞因子脓毒症诊断白介素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温对心脏复跳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姬金兰李秋菊李佳弟韩艳艳...
    95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温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复跳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96例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2例.A、B、C 3组患者分别对应体外循环液体加温仪设定的温度为33.5℃、35.5℃、37.5℃.比较3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T0(入室后5 min,泵注麻醉药物之前)、T1(注射完负荷剂量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劈胸骨后1 min)、T4(主动脉阻断前即刻)、T5(停机后30 min)、T6(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以及心脏复跳情况;比较2组T0、T5、T6、术后6h(T7)、术后24h(T8)时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 Ⅰ)水平;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T1、T2、T3时间点,C组MAP、HR均低于A组(P<0.05),且与B组MAP、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7和T8时,C组患者CK-MB、cTn Ⅰ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心脏复跳时间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温度设置为37.5℃能有效地维持瓣膜置换术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心脏复跳率,减轻其心肌损伤.

    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温心脏复跳心肌损伤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周期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毛佳婷余柯达包云柴娟...
    958-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对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不孕患者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IVF/ICSI-ET治疗的90例EMs不孕患者及276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2组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激素浓度、Gn用量、Gn天数及合并男方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Ms组的原发性不孕占比(53.30%)高于对照组(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的MⅡ数、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数、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有效胚胎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获卵数、正常受精率、有效胚胎率、优质囊胚率、有效囊胚率及临床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对IVF/ICSI-ET后胚胎发育具有负面影响,但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受精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胚胎发育临床结局

    KCNQ2基因变异致不伴癫痫的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胡辉靳春雷刘丽芳蓝陈福...
    962-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KCNQ2基因变异相关不伴癫痫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智力障碍(I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变异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KCNQ2基因变异与孤立性GDD/ID的相关性,明确患者病因.方法 收集2022年6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1例不伴癫痫GDD/ID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及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以"KCNQ2、intellectual disability/智力障碍、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全面性发育迟缓"为关键词,在HGMD、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7月.收集文献已报道的KCNQ2基因变异相关不伴癫痫的GDD/ID病例,对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变异位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先证者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未发现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与患儿表型相关的KCNQ2基因变异c.430C>T,为新发错义突变,根据ACMG标准评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文献检索共收集到KCNQ2基因致病性变异相关不伴癫痫的GDD/ID病例7例,加上本例,共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8例病例既往均无癫痫表现,8例有语言发育落后,7例有认知能力落后,5例有运动发育落后,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部分表型与BFNS、DEE重叠.8例病例均为KCNQ2杂合错义突变,共涉及5个变异位点,包含3例c.430 C>T,2例c.628 C>T,1例c.431 G>A,1例c.628 C>T,1例c.223 C>T,其中功能获得的位点2个,功能缺失位点3个.结论 KCNQ2:c.430 C>T变异很可能为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KCNQ2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均可能导致不伴癫痫的孤立性GDD/ID,男、女均可发病,且临床表型具有明显异质性.

    KCNQ2基因全面发育落后智力障碍癫痫

    ADP核糖基化因子的GTP酶激活蛋白1、肌动蛋白束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潘菊花刘炳辉陈灵斌黄合...
    967-971,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ADP核糖基化因子的GTP酶激活蛋白1(ASAP1)、肌动蛋白束蛋白1(FSCN1)在胃癌中的表达、预后相关性.方法 运用UALCAN、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ASAP1、FSCN1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采用qRT-PCR、免疫组化验证ASAP1、FSCN1在胃癌与癌旁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ASAP1、FSCN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且ASAP1、FSCN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下降(P<0.05).qRT-PCR显示胃癌中ASAP1、FSCN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ASAP1、FSCN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P1 mRNA和FSCN1 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558,P=0.000).ASAP1、FSCN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ASAP1、FSCN1阴性表达总体生存率高于阳性表达(P<0.05).结论 ASAP1、FSCN1在胃癌组织中均高表达,2者可能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且在胃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胃癌ADP核糖基化因子的GTP酶激活蛋白1肌动蛋白束蛋白1免疫组化

    基于实验室指标构建银屑病联合诊断模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

    罗雯斌肖桂林李卓栋姚燕珍...
    972-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实验室指标构建联合诊断模型对银屑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确诊银屑病患者52例以及体检健康者30例,检测WBC、NC、LC、PLT、ALT、AST、ALB、TBI、IgA、IgM、IgG、C3、C4、SCCA等实验室指标,并计算NLR、PLR比值.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拟合得到联合诊断模型,生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将所有受检者数据代入,评价模型诊断效果.结果 ALB、SCCA、NLR纳人拟合得到新的联合诊断模型,ROC曲线显示该模型的AUC域下面积高于其他单项指标.联合诊断模型的敏感度(82.7%)、特异度(93.3%)、阳性预测值(95.6%)、阴性预测值(75.7%)、诊断符合率(86.6%)均优于ALB、SCCA、NLR单独使用.结论 NLR、白蛋白ALB、SCC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在银屑病实验室诊断中具有更好地临床应用价值.

    回归模型银屑病实验室诊断

    淋巴瘤患者血清β2-MG、sICAM-1水平变化与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徐培杰江慧娟姚建军蔡云峰...
    97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淋巴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 leinte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56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AnnArbor临床分期标准分组,其中Ⅰ期52例,Ⅱ期68例,Ⅲ期75例,Ⅳ期61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70例,死亡组86例,同时选取256例同一时间段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受试者β2-MG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层法检测血清sICAM-1水平.结果 淋巴瘤组血清β2-MG、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β2-MG、sICAM-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Ⅱ期比较,Ⅲ、Ⅳ期β2-MG、sICAM-1水平均升高(P<0.05);与生存组相比较,死亡组患者血清β2-MG、sICAM-1均升高(P<0.05);以淋巴瘤患者血清β2-MG、sICAM-1中位数可分为β2-MG高表达、β2-MG低表达与sICAM-1高表达、sICAM-1低表达,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2-MG、sICAM-1低表达生存率均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淋巴瘤患者血清β2-MG、sICAM-1水平变化与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淋巴瘤的有效指标.

    淋巴瘤血清水平临床病理分期预后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