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代涛

月刊

1674-2982

cjhp@imicams.ac.cn

010-52328667,52328669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医科院信息所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DRG/DIP付费下创新医疗技术支付机制政策分析

    冯逸佳张璐莹李骄阳齐怡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我国DRG/DIP付费下创新医疗技术支付机制实践进展,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收集2024 年4 月前各省市DRG/DIP付费改革政策文件做内容分析,并对部分城市医疗保障部门负责人展开访谈.结果:45 个国家试点和19 个省级扩面城市的文件中包含创新医疗技术支付机制.DRG付费城市划分为调整分组权重/机构系数、单独支付等8 类做法,DIP付费城市划分为专家评议确定加成分值、采用不同计算规则确定分值等6 类做法.上海、杭州、南京较有特色,分别为支持产业发展向新技术倾斜、设置退坡激励和多维调节机制下精准补偿.结论:需要在国家或省级层面统一界定新技术的范围,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利用退坡激励促进短期支付向长期支付过渡;坚持总额控制,强化对新技术的监管.

    DRG/DIP付费创新医疗技术支付机制政策分析

    优先愿景下的中国儿童医疗保障双重不平等现状研究

    姚强焦月芳陈山泉李嘉斌...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优先愿景下我国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及其不平等现状.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 年数据,基于全民健康覆盖立方体框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儿童与成人、儿童不同群体之间的医疗保障不平等现状.结果:我国儿童参保率为80.96%,住院和非住院群体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分别为64.71%和90.09%.参保率方面,儿童显著低于成人(OR=0.434,P<0.01);上学儿童显著高于未上学儿童(OR=2.075,P<0.01),留守儿童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OR=0.791,P<0.05).医疗费用方面,儿童自付比例显著高于成人(β=0.066,P<0.01);6 周岁及以上儿童自付医疗费用更低(β<-0.316,P<0.01),家庭收入较高(β<-0.022,P<0.05)、参保(β=-0.033,P<0.01)、住院(β=-0.270,P<0.01)儿童自付比例更低.结论:我国儿童医疗保障呈现双重不平等,即儿童保障水平显著低于成人,0~5 周岁、未上学、留守以及低收入家庭儿童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建议通过优化儿童缴费标准和推行家庭联保等措施提高儿童参保率.同时,医保政策综合考虑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点以提高保障水平.此外,重点关注和帮扶儿童医疗保障弱势群体,最终实现医疗保障领域的"儿童优先".

    儿童优先医疗保障不平等中国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惠民保购保意愿研究——基于辽宁省的调查

    王群肖杰雄杨震宇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惠民保是我国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探索,目前其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为应对此困境,本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将个体心理因素纳入决策考量;并将行为经济学应用于惠民保研究中,扩充了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内涵与应用范围.通过建立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保险购买决策过程模型,提取出风险感知、概念认知与价值认知三个心理变量.使用基于辽宁省惠辽保的调研数据,分析心理变量对惠辽保购保意愿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在购保决策中,变量之间具有序贯性,存在"风险感知→概念认知→价值认知→购保意愿"这一路径,概念认知与价值认知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同时,作用路径之间具有跳跃性,主要表现在概念认知、价值认知分别在风险感知与购保意愿之间起单独中介作用,存在"风险感知→概念认知→购保意愿"和"风险感知→价值认知→购保意愿"两条路径.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深化健康风险教育,增强公众风险意识;加强惠民保宣传推广,提高认知度与价值认知;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

    惠民保行为经济学购保行为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APG支付对医生医疗行为的影响研究

    谭清立凌姝睿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收集临床相关专业毕业生和研究生的调查问卷,以医学生在按服务项目付费(FFS)和门诊病例分组(APG)支付两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为不同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数量的决策模拟,讨论不同支付模式对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生在两种不同支付模式下为不同健康状态和疾病类型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医生受到FFS模式的激励,往往会为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而APG可以制约医生提供过量医疗服务,医生在APG模式下作出的最优医疗服务决策数量也显著多于FFS模式.而相较于APG,FFS模式能够更好地保障健康状况较差、病情复杂的病例的医疗需求,并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建议对常规门诊和常见病例尽量采用APG支付模式,对于情况复杂、严重的病例推进FFS支付作为补充支付方式.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门诊病例分组按项目付费医疗行为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39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刘思琦赵君刘楠邓淏晏...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证分析我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多元驱动路径,为促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完善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综合照护(ICOPE)实施框架构建分析框架,选取我国无锡市、焦作市、长沙市、成都市、重庆市的39 个区(县)作为样本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组态路径.结果: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各要素组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4 条路径组合将有助于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发展,另有3 条路径组合或将阻碍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发展;制度环境支持、筹资保障水平与区域老年人口需求程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我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受到多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应从多方面出发共同施策以提升服务能力.

    人口老龄化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定性比较分析

    数字技术嵌入、基层卫生组织韧性提升与服务体系重塑:作用机制与行动框架

    李忠张亮李浩淼崔兆涵...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结构—过程—结局—制度"框架,辨析了基层卫生韧性的概念内涵和表现形态.阐明了数字技术嵌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了韧性视角下数字技术重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行动框架.研究发现:(1)组织韧性是基层卫生韧性的核心.(2)数字技术主要通过促进变化感知、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推动资源组织耦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韧性.(3)组织韧性提升与服务体系重塑间呈双向互动关系.(4)应统一工具理性、制度理性和价值理性以确立数字技术重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嵌入、治理和评价框架,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政策优化和价值共创.

    基层卫生组织韧性服务体系数字技术行动框架

    服务能力与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邓浩妍黄婷曹翼飞尹文强...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全科医生服务能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匹配程度对工作绩效的差异化影响,为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绩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20 名基层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项式回归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分析服务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结果:在服务能力—工作满意度一致的情况下,与服务能力低—工作满意度低者相比,服务能力高—工作满意度高的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绩效更高(a1=0.875,P<0.001;a2=-0.068,P>0.05);在不一致情况下,与服务能力低—工作满意度高者相比,服务能力高—工作满意度低的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绩效更高(a3=0.265,P<0.001;a4=-0.064,P>0.05).结论:服务能力与工作满意度共同作用于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绩效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服务能力是实现良好工作绩效的主导要素;应加强基层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培养,多措并举提高工作满意度,以有效提升工作绩效.

    基层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我国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配置演进趋势与空间均衡性分析

    石印王帅淇管国锋李娟...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村卫生室人力资源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与区域均衡配置情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通过多样化时空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配置的时空发展状况和分布动态演进趋势,探究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特征,解构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及总体差异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源.结果: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有所下降,但每千人口的人员配置数量和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有所提升.各省份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逐步向双峰分布形态演变,并呈现出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空间配置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无论在地区内部还是地区之间,卫生技术人员的差异逐渐成为村卫生室空间非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着总量下降的挑战,人员结构优化配置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卫生技术人员空间配置的均衡性有所提升,需要重新审视村卫生室人力资源总量管理,推动人员结构优化和区域优势互补,在人员结构优化调整中缩小地区差异.

    村卫生室人力资源配置Markov链变异系数双维分解

    中国国际疫苗合作优先国家筛选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吴音格崔宇煊黄旸木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中国国际疫苗合作优先国家筛选指标体系,为中国选择疫苗合作国家提供筛选工具和指标参考.方法:根据PESTEL分析模型,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借助专家咨询完善并确定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中国国际疫苗合作优先国家筛选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法律与规章5 个因素,下设15 个二级指标,细分了34 个三级指标.法律与规章因素权重最高,为0.48,经济因素权重为0.23,政治因素权重为0.15,社会因素权重为0.095,科技因素权重为0.045.专家权威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均较好.层次分析法中所有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结果可信.结论:研究构建了中国开展国际疫苗合作优先国家筛选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科学可靠,可为中国疫苗合作国家的筛选提供参考.

    疫苗合作指标体系市场选择全球公共产品

    卫生发展援助动因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钟辰阳黄葭燕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卫生发展援助动因分析指标体系,以深入了解当今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援助国自21 世纪以来的卫生发展援助动因,并为卫生发展援助动因提供量化分析工具.方法:基于"混合模型"(hybrids models)构建初始动因分析理论框架,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包含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22 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援助国政治利益、援助国经济利益、援助国安全利益、受援国需求.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95.5%,专家权威系数为0.867,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16~0.322,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一套用于分析卫生发展援助动因的指标体系,有助于增加对援助国援助行为的理解,加强与他国在卫生发展援助的协调合作.同时,该指标体系为中国未来在卫生发展援助决策方面提供了辅助的量化分析工具.

    卫生发展援助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