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联研究

    张连钰张发斌白焕英云慧斌...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海拔2 260m)和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 780m)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伤组(GCS评分为 13~15 分)、重伤组(GCS评分为 9~12 分)和严重伤组(GCS评分为3~8 分).所有患者均接受积极治疗措施.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患者入院 1、3、5、7 d血清PCT水平;采用Kendall tau-b相关法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随访至 2022 年 10 月 30 日,统计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Cox回归法分析各项基线资料及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对随访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 120 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轻伤组 52 例,重伤组 40 例,严重伤组 28 例.轻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重伤组和严重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于入院 3d达峰值,且明显高于轻伤组(μg/L:3.53±0.68、4.47±0.63 比 0.40±0.14,均P<0.05),之后逐渐下降,但 7d时仍明显高于轻伤组.Kendall tau-b相关性分析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入院1、3、5、7 d血清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1、0.808、0.766、0.528,均P<0.01).截至2022年10月30日,120例颅脑损伤患者存活92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23.3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脑脊液PCT水平均明显升高[GCS评分(分):5.20±0.82 比 4.35±0.93,IL-6(ng/L):1.63±0.45 比 0.95±0.27,血WBC(×109/L):14.31±2.03 比 11.95±1.98,脑脊液PCT(μg/L):11.30±1.21比 3.02±0.68,均P<0.01].存活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于入院 3d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存活组(μg/L:4.11±0.62 比 0.52±0.13,P<0.01),之后逐渐下降,但 7d时仍明显高于存活组.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IL-6 水平[风险比(HR)=17.347,95%可信区间(95%CI)为 5.874~51.232]、外周血WBC(HR=1.383,95%CI为 1.125~1.700)、脑脊液PCT水平(HR=1.952,95%CI为1.535~2.482)及入院1、3、5、7 d血清PCT水平[HR(95%CI)分别为6.776(1.844~24.906)、1.840(1.069~3.165)、3.447(1.284~9.254)、6.666(1.214~36.618)]过表达是颅脑损伤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 1、3、5、7 d血清PCT水平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AUC均>0.8[AUC(95%CI)分别为 0.898(0.821~0.975)、0.800(0.701~0.899)、0.899(0.828~0.970)、0.865(0.773~0.958)],预测价值均较为理想;当入院 3d血清PCT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 1.88 μg/L时,其预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8.0%.结论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入院3d血清PCT水平异常表达,其水平>3 μg/L提示患者病情严重,>1.88 μg/L即可预测患者预后不良;动态观察血清PCT水平变化对于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颅脑损伤高原地区病情严重程度降钙素原预后

    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项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

    诸小飞王娇潘慧斌戴竹泉...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39例COPD患者.以 2022 年 1 月 28 日完成危重患者ENAD管理软件研发为时间节点,2021 年 7 月 1 日至 2022 年 1 月 28 日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29日至7月31日收治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一致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以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置流程为核心的常规ENAD处置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通过系统软件主动抓取ENAD患者信息,提醒医护团队完善腹泻相关检查并提供备选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止泻时间、喂养中断率及针对腹泻干预7d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血生化指标、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除基础脉率存在差异外,在性别分布、年龄及入院时生命体征、基础营养状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当出现ENAD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早获得止泻[d:3.00(2.00,3.25)比4.00(3.00,5.00),P<0.01],且喂养中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2/19)比 65.00%(13/20),P<0.01];针对腹泻干预 7d后,观察组患者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J·kg-1·d-1:66.28(43.34,70.36)比 47.88(34.60,52.32),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g/L):119.79±10.04 比110.20±7.75,Alb(g/L):36.00(33.75,37.25)比 31.00(30.00,33.00),PAB(mg/L):155.79±25.78 比 140.95±14.97,均P<0.05],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14(12,16)比 16(14,18),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66.00(62.00,70.00)比 68.00(67.50,70.05),P<0.05];而两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可使发生ENAD的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更早获得止泻,并能够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呼吸功能.

    信息化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

    基于外周血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模型

    朱明慧王大明王文龙孟瑶...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 3(sTIM3)构建的模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 2020 年 6 月 1 日至 2022 年6 月 30 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作为观察主体.根据AP患者住院期间病情进展情况,将轻症AP(MAP)及中度重症AP(MSAP)患者列为非SAP组,SAP患者列为SAP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入院 48h内血液生物学指标、外周血sTIM3 水平、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修正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以及预后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及最小赤池信息标准(AIC)筛选出的最佳参数,构建基于sTIM3 的SAP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 99 例AP患者,其中非SAP组 80 例,SAP组 19 例.与非SAP组比较,SAP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史比例、心率(HR)、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sTIM3、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MCTSI评分均明显升高,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直接胆红素(DBil)、IL-10 均明显下降;且SAP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非SAP组明显延长[ICU住院时间(d):1.0(0,1.5)比 0(0,0),总住院时间(d):17.11±9.39 比 8.40±3.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优势比(OR)=1.059,95%可信区间(95%CI)为 1.010~1.110,P=0.017]、DBil(OR=0.981,95%CI为 0.950~0.997,P=0.043)、sTIM3(OR=1.002,95%CI为1.001~1.003,P=0.027)是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基于sTIM3的SAP预测模型:Logit(P)=-14.602+0.187×BMI+0.057×HR+0.006×CRP-0.020×DBil+ 0.002×sTIM3;ROC曲线分析显示,单因素定量指标中以IL-6 预测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效能最佳,但基于sTIM3 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IL-6[ROC曲线下面积(AUC)及 95%CI:0.957(0.913~1.000)比 0.902(0.845~0.958),P<0.05].结论 基于sTIM3构建的模型对于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急性胰腺炎白细胞介素-6预测模型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重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岳锦熙万林骏王刚张瑞凌...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 2020 年 12 月至 2022 年 6 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收治的ICU住院时间≥72 h且每日行床旁血管超声筛查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慢性合并症等基线资料,以及入ICU前和入ICU 24 h、48 h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vWF、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等.根据是否发生VTE[VTE诊断:患者每日行床旁血管(双上下肢、内脏静脉)超声筛查,怀疑有血栓者由超声科医生复查确诊或肺动脉造影确诊]将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采用PSM分析方法,以VTE组为基准,对年龄、是否有恶性肿瘤、是否有感染、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入ICU前凝血指标进行1∶1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vWF对重症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 120 例患者,其中 18 例(15.0%)入ICU后72h内确诊发生VTE,102例(85.0%)在ICU内未发现血栓.PSM前,VTE组与非VTE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恶性肿瘤和感染比例及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M后,成功匹配 14 对,两组间不平衡的协变量均达到均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48 h vWF是重症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165,95%可信区间(95%CI)为 1.000~1.025,P=0.004].ROC曲线分析显示,入ICU 48 h vWF预测重症患者发生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82,95%CI为 0.618~0.945,P=0.007;当最佳截断值为312.12%时,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93.0%.结论 动态监测vWF有助于判断ICU患者发生VTE,入ICU 48 h vWF对VTE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静脉血栓栓塞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测价值倾向性评分匹配

    脂蛋白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进展为慢性危重症的预测价值

    黄世杰陈显成陈鸣韩炎榆...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蛋白对重症患者进展为慢性危重症(C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1、3、7、14、21 d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白(ApoA-Ⅰ、ApoB)水平等临床数据,并记录患者是否进展为CCI,CCI定义为ICU住院时间≥14 d且持续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 分].比较是否进展为CCI两组患者各类脂蛋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重症患者进展为CC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脂蛋白对重症患者进展为CCI的预测价值.结果 最终共 200 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 137 例(68.5%)进展为CCI,63 例(31.5%)未进展为CCI;CCI组患者各类脂蛋白指标经过急性期后呈下降趋势,而非CCI组各类脂蛋白指标呈上升趋势.CCI组患者各时间点HDL、LDL、ApoA-Ⅰ、ApoB均显著低于非CCI组;CCI组 7dHDL明显低于非CCI组[mmol/L:0.44(0.31,0.61)比 0.67(0.49,0.7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 d HDL为重症患者进展为CC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0.033,95%可信区间(95%CI)为 0.004~0.282,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7 d HDL预测重症患者进展为CC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2,95%CI为0.625~0.779,P<0.001;当最佳截断值为 0.59 mmol/L时,敏感度为 69.8%,特异度为 72.4%.结论 低水平脂蛋白与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且 7dHDL对重症患者进展为C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连续观察脂蛋白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重症患者的病情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慢性危重症脂蛋白预后

    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制备的影响

    刘洁马增文石晓旭吴妍...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大鼠心搏骤停模型,探讨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建立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的影响.方法 以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别在 2 个不同海拔地区开展.将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高原分所(青海西宁)的实验大鼠称重、编号,放入低压氧舱中饲养(模拟海拔高度 3000 m,升降速 15 m/min,温度 20℃,舱内压力 69.5 kPa,舱内氧气压力 14.5 kPa),饲养 30d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30 只大鼠,采用窒息法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 30d组;饲养 60d后再次随机选取 40 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 60d组.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广东广州)采用相同方法随机选取 30 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及制模过程中窒息诱导时间的差异.结果 最终低压低氧 30d组有 16 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低压低氧 60d组有 22 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平原对照组、低压低氧 30d组与低压低氧 60d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429.00(389.25,440.75)、440.00(415.50,486.25)、440.00(400.00,452.50),均P>0.05].低压低氧 60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较低压低氧 30d组明显延长(s:294.59±75.39 比 234.31±93.86,P<0.01),甚至约为平原对照组的 1.4 倍(s:294.59±75.39 比 208.73±30.88,P<0.01);而低压低氧 30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与平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压氧舱处置 60d的大鼠更适用于制备高海拔心搏骤停模型,也符合高海拔大鼠氧储备和耐缺氧的机体特点.

    高海拔地区心搏骤停大鼠模型低压氧舱

    探讨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估测方法

    武云珍刘新蕾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有创机械通气中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简便测算方法.方法 2020年9月东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60岁男性患者,因颅脑、胸部外伤出现呼吸衰竭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呼气不完全现象.以该患者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该患者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以呼气开始时刻作为T0,以吸气动作启动(出现吸气力量)前时刻作为T1,以吸气驱动使呼气流量变为 0 时刻(吸气力量持续)作为T2;以T1 时刻作为开始点,按照T1 前段患者自然呼气曲线的形态演变趋势进行后续描记,直至呼气流量为 0,此时为T3.根据时相,以呼气转吸气时刻(T1)的肺泡内压作为PEEPi1;以呼气流量降至0 时刻(T2),并假设取消吸气努力时的假想肺泡内压作为PEEPi2;T3 时刻的肺泡内压等于呼吸机设定的呼气末正压(PEEP).设T0 至T1 的呼气流量-时间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1,T0 至T2 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2,T0 至T3 的曲线下面积(呼气容积)为S3.给予患者镇静后,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选择约 1/3 的潮气量,应用吸气暂停法测量患者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值.根据顺应性计算公式"C=ΔV/ΔP"(ΔV为某一时间段肺泡容积的变化,ΔP为同一时间段肺泡内压的变化)计算PEEPi1 和PEEPi2.该估测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 1 0391736.1).结果 ①PEEPi1:根据公式"C=ΔV/ΔP",从T1 至T3 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3-S1",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1-PEEP",所以,C=(S3-S1)/(PEEPi1-PEEP),即PEEPi1=PEEP+(S3-S1)/C.②PEEPi2:根据公式"C=ΔV/ΔP",从T2 至T3 的呼气容积变化幅度为"S3-S2",肺泡内压下降幅度为"PEEPi2-PEEP",所以,C=(S3-S2)/(PEEPi2-PEEP),即PEEPi2=PEEP+(S3-S2)/C.结论 对于呼气不完全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理论上可以通过呼气流量-时间曲线延伸法来实时估测动态PEEPi.

    机械通气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呼气流量-时间曲线呼气不完全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通知

    89页

    一种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的设计与创新

    刘好冯长乐杨孟丽谢海燕...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神经重症患者救治中,气管切开是常见的气道手术.目前使用的传统气管套管固定带易污染,且不易消毒,需要定期更换,易发生感染、皮肤损伤、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无法满足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安全管理.为克服上述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可增加患者舒适度且能减少并发症的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2 2 0855188.8).该装置的主要结构包括随行弯板、紧固带、锁定销和调距孔.随形弯板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附有透气防磨垫的紧固带,左侧紧固带的内侧面设有两组锁定销,右侧紧固带和透气防磨垫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多组调距孔,且随形弯板的背面设有透气缓冲垫.通过紧固带可带动随形弯板与患者颈部贴紧,操作人员可根据"退一原则"将锁定销卡装到调距孔内,两侧紧固带在锁定销的配合下将装置固定,极大降低了气管套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大位移的概率,有效提高了装置的固定效果,加强了装置对不同人员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使用方便、安全、高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

    气管套管固定带人工气道护理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新研究方向——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张政段红杰柴家科邹晓防...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衍生囊泡和线粒体蛋白稳态等一系列过程调控线粒体功能,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可以改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对HS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HS的损伤机制并指导临床救治.

    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