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海拔2 260m)和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 780m)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伤组(GCS评分为 13~15 分)、重伤组(GCS评分为 9~12 分)和严重伤组(GCS评分为3~8 分).所有患者均接受积极治疗措施.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患者入院 1、3、5、7 d血清PCT水平;采用Kendall tau-b相关法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随访至 2022 年 10 月 30 日,统计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Cox回归法分析各项基线资料及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对随访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 120 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轻伤组 52 例,重伤组 40 例,严重伤组 28 例.轻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重伤组和严重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于入院 3d达峰值,且明显高于轻伤组(μg/L:3.53±0.68、4.47±0.63 比 0.40±0.14,均P<0.05),之后逐渐下降,但 7d时仍明显高于轻伤组.Kendall tau-b相关性分析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入院1、3、5、7 d血清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1、0.808、0.766、0.528,均P<0.01).截至2022年10月30日,120例颅脑损伤患者存活92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23.3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脑脊液PCT水平均明显升高[GCS评分(分):5.20±0.82 比 4.35±0.93,IL-6(ng/L):1.63±0.45 比 0.95±0.27,血WBC(×109/L):14.31±2.03 比 11.95±1.98,脑脊液PCT(μg/L):11.30±1.21比 3.02±0.68,均P<0.01].存活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持续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于入院 3d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存活组(μg/L:4.11±0.62 比 0.52±0.13,P<0.01),之后逐渐下降,但 7d时仍明显高于存活组.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IL-6 水平[风险比(HR)=17.347,95%可信区间(95%CI)为 5.874~51.232]、外周血WBC(HR=1.383,95%CI为 1.125~1.700)、脑脊液PCT水平(HR=1.952,95%CI为1.535~2.482)及入院1、3、5、7 d血清PCT水平[HR(95%CI)分别为6.776(1.844~24.906)、1.840(1.069~3.165)、3.447(1.284~9.254)、6.666(1.214~36.618)]过表达是颅脑损伤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 1、3、5、7 d血清PCT水平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AUC均>0.8[AUC(95%CI)分别为 0.898(0.821~0.975)、0.800(0.701~0.899)、0.899(0.828~0.970)、0.865(0.773~0.958)],预测价值均较为理想;当入院 3d血清PCT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 1.88 μg/L时,其预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8.0%.结论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入院3d血清PCT水平异常表达,其水平>3 μg/L提示患者病情严重,>1.88 μg/L即可预测患者预后不良;动态观察血清PCT水平变化对于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好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