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后实施早期肺康复(PR)训练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3月青岛市市立医院ICU收治的成人ARDS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脱机训练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脱机后实施传统脱机训练;观察组脱机后实施早期PR训练;其他治疗及护理均按照ICU常规实施.比较两组患者脱机训练第 3~6 天简易体能状况问卷(SPPB)得分、呼吸肌力量、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脱机后吸痰次数、脱机后ICU住院时间和出院 6 个月再住院率,以及出院时和出院 3 个月肺功能指标[呼气流速峰值(PEF)、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活量(VC)];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出院 6 个月累积生存率.结果 最终纳入 50 例患者,其中 25 例实施传统脱机训练,25 例实施早期PR训练.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入院氧合指数、ARDS病因、有创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模式、出院时肺功能指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PPB问卷得分、呼吸肌力量均随脱机训练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血清IL-6 水平随脱机训练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以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脱机训练第 3~6 天:观察组SPPB问卷得分(分)分别为7.81±0.33、8.72±0.53、9.44±0.31、10.57±0.50,对照组分别为7.74±0.68、8.73±0.37、8.72±0.40、9.33±0.26,时间效应:F=192.532、P=0.000,干预效应:F=88.561、P=0.000,交互效应:F=24.724、P=0.000;观察组呼吸肌力量(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为 123.20±24.84、137.00±26.47、149.00±24.70、155.40±29.37,对照组分别为 129.00±20.34、126.00±24.01、132.20±25.15、138.60±36.67,时间效应:F=5.926、P=0.001,干预效应:F=5.248、P=0.031,交互效应:F=3.033、P=0.043;观察组血清IL-6 水平(ng/L)分别为 80.05±6.81、74.76±9.33、63.66±10.19、56.95±4.72,对照组分别为 80.18±7.21、77.23±9.78、71.79±10.40、66.51±6.49,时间效应:F=53.485、P=0.000,干预效应:F=22.942、P=0.000,交互效应:F=3.266、P=0.02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脱机后吸痰次数明显减少(次:22.46±1.76 比 27.31±0.90),脱机后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6.93±0.95 比 8.52±2.21),出院 6 个月再住院率明显降低[20.00%(5/25)比 48.00%(1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 3 个月肺功能指标均较出院时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EF(L/min):430.20±95.18 比 370.00±108.44,FEV1/FVC比值:0.88±0.04 比 0.82±0.05,VC(L):3.22±0.72比 2.74±0.37,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 6 个月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9%比 45.5%,风险比(HR)=0.344,P=0.017].结论 早期PR训练对ARDS患者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呼吸功能改善明显,院外持续进行主动呼吸训练对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有益,可有效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