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通过上调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8表达减轻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

    刘沙沙董树安史佳刘华洋...
    37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ALI)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8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致ALI模型组(ALI组)及Nrf2激活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预处理组(tBHQ+ALI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5 mg/kg制备小鼠内毒素致ALI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tBHQ+ALI组于制模前3 h分3次腹腔注射tBHQ,每次间隔1 h(合计50 mg/kg),最后一次注射tBHQ的同时给予LPS 1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PBS,最后一次给药时分别注射PBS或LPS.注射LPS后12 h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肺损伤评分;测定肺湿/干质量比值(W/D);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Nrf2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Claudin-18阳性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ALI组肺泡间隔增宽,伴有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及组织水肿,肺损伤评分及肺W/D比值均明显升高[肺损伤评分(分):6.50±1.05比1.83±0.75,肺W/D比值:3.79±0.22比3.20±0.14,均P<0.01],且肺组织Nrf2蛋白表达及Claudin-18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Nrf2蛋白(Nrf2/β-actin):0.41±0.33 比 1.22±0.33,Claudin-18(A 值):0.28±0.07 比 0.44±0.10,均 P<0.05].tBHQ 预处理后,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ALI组明显减轻,肺泡间隔轻度异常,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减轻,肺损伤评分及肺W/D比值均明显降低[肺损伤评分(分):3.00±0.89比6.50±1.05,肺W/D比值:3.28±0.19比3.79±0.22,均P<0.01],且肺组织Nrf2蛋白表达及Claudin-18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Nrf2蛋白(Nrf2/β-actin):1.26±0.09比 0.41±0.33,Claudin-18(4 值):0.45±0.04 比 0.28±0.07,均 P<0.05].结论 Nrf2 能通过上调 Claudin-18 表达减轻肺水肿,从而改善内毒素致ALI.

    急性肺损伤叔丁基对苯二酚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8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死亡预测模型的构建

    李晓寒朱长举兰超刘奇...
    3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国际大型数据库电子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数据,建立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30 d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并进行预测效能验证.方法 采用eICU-CRD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从eICU-CRD数据库中筛选SA-AKI患者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病史、SA-AKI类型、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AKI分期、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措施;以入院时间为观察起点,死亡为结局事件,随访时间为30 d.比较不同30 d预后患者的相关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似然比分析筛选SA-AKI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并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最终共201例SA-AKI患者数据纳入分析,其中30 d存活51例,死亡150例,病死率为74.6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8(60,78)比59(52,69),P<0.01],体质量、短暂性SA-AKI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糖更低[体质量(kg):79(65,95)比91(71,127),短暂性SA-AKI比例:61.33%(92/150)比 82.35%(42/51),PLT(× 109/L):207(116,313)比 260(176,338),血糖(mmol/L):5.5(4.4,7.1)比6.4(5.1,7.6),均P<0.05],持续性SA-AKI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血乳酸(Lac)、总胆红素(TBil)更高[持续性 SA-AKI 比例:38.67%(58/150)比 17.65%(9/51),SOFA 评分(分):7(5,22)比 5(2,7),Lac(mmol/L):0.4(0.2,0.7)比 0.3(0.2,0.4),TBil(μmol/L):41.0(17.1,51.3)比 18.8(17.1,34.2),均P<0.05].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35,95%可信区间(95%CI)为1.013~1.058,P=0.002]、体质量(OR=0.987,95%CI 为 0.977~0.996,P=0.007)、持续性 SA-AKI(OR=2.942,95%CI 为 1.333~6.491,P=0.008)、SOFA 评分(OR=1.073,95%CI 为 1.020~1.129,P=0.006)、PLT(OR=0.998,95%CI 为 0.996~1.000,P=0.034)、Lac(OR=1.142,95%CI为 1.009~1.292,P=0.035)、TBil(OR=1.422,95%CI为 1.070~1.890,P=0.015)与 SA-AKI 患者 30 d死亡风险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似然比分析显示,年龄(OR=1.051,95%CI为1.023~1.079,P=0.000)、体质量(OR=0.985,95%CI 为 0.974~0.995,P=0.005)、心血管疾病(OR=9.055,95%CI 为 1.037~79.084,P=0.046)、持续性SA-AKI(OR=3.020,95%CI为 1.258~7.249,P=0.013)、SOFA评分(OR=1.076,95%CI为 1.013~1.143,P=0.017)、PLT(OR=0.997,95%CI为 0.995~1.000,P=0.030)是 SA-AKI 患者 30 d 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危险因素构建SA-AKI患者30 d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95%CI为0.722~0.873),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62.7%;校准曲线图显示,拟合曲线与标准曲线接近,说明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提示模型预测效能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x2=6.393,df=8,P=0.603>0.05,提示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观察数据;通过模型预测准确率判断模型拟合质量,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95.3%,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81.6%,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结论 基于SA-AKI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可以成功构建死亡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可信度和一定的特异度,有助于早期筛选出高死亡风险患者,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救治方案.

    脓毒症持续性急性肾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因素死亡预测模型列线图

    基于尿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在重症患者中的早期预测价值

    王海霞牟洪宾许晓兰郑瑞强...
    387-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尿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建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早期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20年4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循环障碍患者.患者于入ICU 24 h内入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时收集患者尿液,测定生物标志物TIMP2和IGFBP7水平,并计算二者乘积(TIMP2·IGFBP7).按照患者入组12 h内是否发生2级或3级AKI分为非AKI和AK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及尿TIMP2·IGFBP7水平;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患者12 h内发生2级或3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并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最终共纳入206例重症患者,其中54例(占26.2%)在入组12 h内发生2级或3级AKI,152例(占73.8%)未发生.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入组前血肌酐(SCr)、尿TIMP2·IGFBP7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更高,AKI额外暴露(入组前使用肾毒性药物)更常见.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BMI[优势比(OR)=1.23,95%可信区间(95%CI)为 1.10~1.37,P=0.000]、入组前 SCr(OR=1.01,95%CI 为 1.00~1.02,P=0.042)、使用肾毒性药物(OR=2.84,95%CI 为 1.34~6.03,P=0.007)及尿TIMP2·IGFBP7(OR=2.19,95%CI为1.56~3.08,P=0.000)是重症患者发生2级或3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KI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Bootstrap验证结果显示其在内部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单独尿TIMP2·IGFBP7预测重症患者12 h内发生2级或3级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5%CI为0.66~0.83),最佳截断值为1.40(μg/L)2/1 0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0%),且纳入尿TIMP2·IGFBP7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未纳入尿TIMP2·IGFBP7模型[AUC(95%CI):0.85(0.79~0.91)比 0.77(0.70~0.84),P=0.005],净重新分类指数(NRI)为 0.29(95%CI为 0.08~0.50,P=0.008),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为 0.13(95%CI 为 0.07~0.19,P<0.001).结论 基于尿TIMP2·IGFBP7建立的AK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望用于早期预测重症患者AKI的发生.

    急性肾损伤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列线图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孙浩宁刘健
    392-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并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二次复查的15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CCTA确诊冠心病后是否遵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CTA二次复查结果;根据确诊冠心病后3~5年是否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即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156例冠心病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他汀组113例(占72.44%),非他汀组43例(占27.56%);两组患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存在差异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首次CCTA冠状动脉病变和斑块特征、两次CCTA间隔时间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他汀组相比,他汀组患者CCTA二次复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整体升高率和MACCE 发生率均显著下降[Gensini 评分升高率:25.66%(29/113)比 46.51%(20/43),MACCE 发生率:9.73%(11/113)比30.23%(13/43),均P<0.05].②156例冠心病患者中,有24例(占15.38%)在确诊后3~5年发生MACCE,132例(占84.62%)未发生MACCE.MACCE组确诊后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MACCE 组[45.83%(11/24)比 77.27%(102/132),P<0.01],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ACCE 组[D-二聚体(μg/L):148.50(101.25,314.75)比 88.10(59.03,132.12),HbA1c:6.45%(6.20%,7.93%)比6.10%(5.81%,6.92%),均P<0.05];与非MACCE组相比,MACCE组患者首次CCTA结果显示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PAV)、纤维脂肪PAV、坏死核心PAV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总PAV:43.05%(29.19%,60.60%)比 24.57%(16.94%,39.09%),纤维脂肪 PAV:18.61%(8.48%,26.44%)比 6.81%(4.16%,12.57%),坏死核心 PAV:5.96%(2.98%,8.71%)比2.29%(1.47%,4.36%),Gensini 评分(分):30.25(23.50,38.30)比 19.50(13.20,31.1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优势比(OR)=0.282,95%可信区间(95%CI)为 0.110~0.727,P=0.008]、D-二聚体(OR=1.011,95%CI为 1.005~1.017,P<0.001)、坏死核心 PAV(OR=1.323,95%CI 为 1.120~1.563,P=0.001)和 Gensini 评分(OR=1.038,95%CI 为 1.004~1.073,P=0.028)是冠心病患者确诊后3~5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密切关注D-二聚体、坏死核心PAV及Gensini评分;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减少MACCE的发生.

    冠心病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病变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预后

    成人院内心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赵嘉艺曾德华朱爱群
    398-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生IHCA并接受心肺复苏(CPR)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心搏骤停前相关指标[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心搏骤停前24 h血红蛋白(Hb)、心搏骤停前1 h生命体征]、首次CPR相关指标(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初始心律、通气方式、是否除颤或使用复苏药物)、自主循环恢复(ROSC)相关指标(ROSC时和ROSC后1 h生命体征、心搏骤停后24 h Hb、IHCA次数)o比较ROSC与非ROSC患者及28 d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表现分类(CPC)1~2级]与神经功能不良(CPC 3~5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具有临床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OSC和ROSC后28 d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8d神经功能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277例IHCA-CPR患者,最终实现ROSC 230例(占83.0%),未实现ROSC 47例(占17.0%);与非ROSC患者比较,ROSC患者脑血管疾病史和使用肾上腺素比例更低,初始可除颤心律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面罩+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有利于IHCA-CPR 患者实现 ROSC[优势比(OR)=2.895,95%可信区间(95%CI)为 1.204~6.962,P=0.018],而初始不可除颤心律则不利于IHCA-CPR患者实现ROSC(OR=0.349,95%CI为0.147~0.831,P=0.017).230例ROSC患者中,28 d神经功能良好42例(占18.3%),神经功能不良188例(占81.7%);与神经功能良好患者比较,神经功能不良患者年龄更大,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不良和低灌注、初始不可除颤心律、气管插管及使用肾上腺素、升压药、碳酸氢钠比例更高,除颤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心搏骤停前后24 h Hb更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6.449,95%CI为 1.837~22.642,P=0.004)、年龄大(OR=1.054,95%CI为1.017~1.093,P=0.004)、心搏骤停前 1 h 神经功能不良(OR=25.044,95%CI为 2.737~229.169,P=0.004)、心搏骤停前1 h低灌注(OR=3.880,95%CI为1.306~11.524,P=0.028)、CPR期间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OR=8.712,95%CI 为 1.402~54.141,P=0.020)和面罩+气管插管(以面罩为参照;OR=11.089,95%CI 为 3.482~35.320,P=0.000)、IHCA 次数>1 次(OR=4.221,95%CI 为 1.249~14.226,P=0.020)与 28 d 神经功能不良呈正相关,是不利于IHCA-CPR患者ROSC后28 d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OR=0.345,95%CI 为 0.134~0.890,P=0.028)和心搏骤停后 24 h Hb(OR=0.983,95%CI 为 0.966~0.999,P=0.043)则与28 d神经功能不良呈负相关,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搏骤停后24 h Hb预测IHCA-CPR患者ROSC后28 d神经功能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9(95%CI为0.577~0.742),最佳截断值为99.5 g/L(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57.8%).结论 CPR期间除颤及气管插管对于IHCA患者至关重要;低Hb(<99.5 g/L应高度关注)、年龄大、心搏骤停前1 h神经功能不良和低灌注、IHCA次数>1次均与成人IHCA复苏患者不良神经学结局显著相关.

    院内心搏骤停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

    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赵越张扬黄天丰丁银银...
    404-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THRIVE)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急诊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7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术的TBI急诊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面罩通气组和THRIVE组.常规面罩通气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面罩无正压通气预充氧10 min,氧流量8 L/min,吸入氧浓度(FiO2)1.00,麻醉诱导约90 s,待患者下颌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THRIVE组患者使用THRIVE预充氧10 min,氧流量30 L/min,FiO2 1.00,麻醉诱导时将氧流量提升至50 L/min,麻醉诱导用药,双手托起患者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整个过程保持患者口腔闭合,待患者下颌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时、预充氧10 min、插管成功即刻监测术侧和非术侧rScO2,同时采用超声测量胃窦部横截面积(CSA),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气管插管成功后首次机械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管插管期间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5]发生情况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预后指标.结果 研究期间共70例TBI患者接受急诊全麻手术,其中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患者不能配合闭口呼吸,3例患者胃窦部超声图像采集不佳,均予以剔除;最终共纳入63例患者,常规面罩通气组32例,THRIVE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视神经鞘直径(ONSD)、基线生命体征、禁食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入手术室时,两组患者术侧和非术侧rScO2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预充氧10 min时,THRIVE组患者术侧和非术侧rScO2均较常规面罩通气组明显升高(术侧:0.709±0.036比0.636±0.028,非术侧:0.791±0.016比0.712±0.027,均 P<0.01),PaO2 亦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450.23±60.99 比 264.88±49.33,P<0.01],PaCO2明显降低(mmHg:37.81±3.65比43.59±3.76,P<0.01),且该优势一直持续至插管成功即刻;两组各时间点超声检查C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面罩通气组比较,THRIVE组患者气管插管成功后首次机械通气时PETCO2明显降低(mmHg:43.10±2.66比49.22±3.31,P<0.01),且气管插管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率亦明显降低[0%(0/31)比28.12%(9/32),P<0.01].在预后指标方面,常规面罩通气组与THRIVE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CU住院时间(d):10(9,10)比10(9,11),总住院时间(d):28.00(26.00,28.75)比28.00(27.00,29.00),均P>0.05];但THRIVE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GOS评分>3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面罩通气组[35.5%(11/31)比12.5%(4/32),P<0.05].结论 THRIVE可明显提升TBI急诊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rScO2,并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创伤性颅脑损伤局部脑氧饱和度麻醉诱导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自制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救治危重症患者的装机策略和临床观察

    陈月钱晓亮豆立冬李建朝...
    410-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危重症患者采用自制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辅助治疗的策略与方法.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ECMO辅助支持的56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选择使用常规ECMO套包(常规组)或自制ECMO套包(自制组).常规组采用一次性使用ECMO套包进行装机、预充排气等操作;自制组采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的一次性耗材(包括离心泵头、膜肺、管道、连接头等)自制ECMO系统,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路型号选择和长短控制.记录两组ECMO系统装机准备时间、辅助时间、辅助方式、总体预充量、ECMO运转2 h后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和上机费用,以及置入ECMO后48 h内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ECMO辅助治疗过程中ECMO系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常规组与自制组各28例,均成功完成ECMO辅助治疗.常规组与自制组ECMO系统装机准备时间、辅助时间、辅助方式、ECMO运转2 h后FH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机准备时间(min):13±4比15±5,辅助时间(h):287±34比276±42,静脉-动脉ECMO(例):22比24,静脉-静脉ECMO(例):6比4,ECMO运转2 h后FHb(mg/L):226±67比253±78,均P>0.05];但自制组总体预充量和上机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总体预充量(mL):420±25比650±10,上机费用(万元):3.8±0.4比6.7±0.3,均P<0.01].两组患者上机后48 h内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两组间大部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制组上机后12、24、48 h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g/L:12 h为128.5±23.7比117.5±24.3,24 h为 121.3±31.3 比 109.6±33.2,48 h 为 118.5±20.1 比 105.2±25.7,均 P<0.05).两组患者在 ECMO 辅助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膜肺渗漏、接头脱落、大量溶血等ECMO系统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临床针对危重症患者实施ECMO时,可以利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的一次性耗材自制ECMO系统进行心肺功能辅助支持,从而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缓解临床上对一次性ECMO套包的依赖.

    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循环体外膜肺氧合套包

    体外循环手术停机困难转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的建立配合与转运管理

    方可笪欢欢孙瑞祥汪君...
    415-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手术停机困难转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的建立方法、配合要点及术后安全转运管理策略.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无法脱离CPB而应用VA-ECMO辅助的CPB手术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VA-ECMO建立及转运过程资料、VA-ECMO上机前后临床指标、VA-ECMO运行资料及临床结局,从体外膜肺氧合(ECMO)建立、转运过程、团队配合、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并比较ECMO上机前后临床指标;根据是否成功撤离ECMO分为撤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最终共纳入18例CPB转VA-ECMO辅助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6.7±12.3)岁;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0.46±0.10;转VA-ECMO辅助的主要原因包括右心室收缩乏力6例,全心收缩乏力5例,左心室收缩乏力4例,肺动脉高压2例,顽固性心室纤颤1例;18例CPB转VA-ECMO辅助患者成功撤机10例,失败8例;ICU内存活8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出院5例;CPB转VA-ECMO成功建立时间(24.6±7.4)min,初始血流量(3.3±0.4)L/min,转运时间(8.4±1.5)min,ECMO 辅助时间(82.0±69.3)h;ECMO建立及转运过程中有9例患者发生不同分级不良事件.与CPB转VA-ECMO上机前相比,患者上机4 h血乳酸(Lac)、pH值、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得到显著改善[Lac(mmol/L):10.5±7.0比15.2±6.8,pH 值:7.38±0.92 比 7.26±0.87,MAP(mmHg,1 mmHg≈0.133 kPa):74.9±13.7 比 58.4±17.0,ScvO2:0.678±0.065比0.611±0.061,均P<0.01],且血管活性药-强心药评分(VIS)亦显著降低(分:39.8±29.8比68.9±64.4,P<0.01).与撤机成功组相比,撤机失败组患者上机前Lac更高(mmol/L:18.8±7.8比12.3±4.3,P<0.05),CPB 时间更长[min:238.0(208.8,351.2)比 200.0(185.8,217.0),P<0.05],ECMO 辅助时间更短[h:19.5(11.0,58.8)比 94.5(65.8,179.8),P<0.01];两组患者上机前 pH 值、ScvO2、MAP、VIS 评分及 ECMO 初始血流量和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A-ECMO是CPB手术患者术中无法脱机的有效循环辅助手段,CPB"桥"对ECMO辅助的建立及转运依托于多学科团队协作(MDT);ECMO撤机成功率与Lac、CPB时间有关,若无法顺利脱离CPB,则应及早启动VA-ECMO.

    心脏手术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循环转运

    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刘秀梅贺素蕊
    42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留取痰液标本的必要措施.传统吸痰装置包括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然而,开放式吸痰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痰液喷溅,污染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密闭式吸痰装置的价格较开放式吸痰装置更高,虽可重复使用,但多次使用后其保护套与吸痰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进而影响操作.上述两种吸痰方式在进行痰液标本留取时均需额外连接痰液收集器,这一过程容易造成标本泄露污染,同时增加患者感染风险.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564712.3).该装置由吸引器连接口、滑动式负压开关、转接口、管身、透明薄膜保护套、夹片式连接头和痰液收集器组成.吸引器连接口处滑动式负压开关可实现单人单手操作;痰液收集器与吸痰装置转接口对接,做到标本留取无暴露;透明薄膜保护套覆盖吸痰管的管身,以确保吸痰操作全程无污染;夹片式连接头可与人工气道接口连接,避免吸痰过程中痰液喷溅,操作后即刻夹闭,减少环境污染.与现有吸痰装置相比,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设计更合理、成本更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痰标本

    AMPK信号通道调节自噬和线粒体稳态的研究进展

    阮培森郑耀董卓亚王艳...
    425-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中且进化上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调控细胞能量代谢方面,AMPK作为能量代谢激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机体处于低能量状态时,AMPK对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水平的变化作出反应,与一磷酸腺苷(AMP)或二磷酸腺苷(ADP)结合后被激活.激活的AMPK可调控各种代谢过程,包括脂质、葡萄糖代谢和细胞自噬.AMPK可通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 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失调51样激酶1(ULK1)和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空泡分选蛋白34(PIK3C3-VPS34)复合物中的自噬相关蛋白直接促进细胞自噬;也可通过调节叉头框蛋白O3(FOXO3)、溶酶体功能的转录因子EB(TFEB)和溴结构域蛋白4(BRD4)等转录因子下游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间接促进细胞自噬;还可调节线粒体自噬,诱导受损的线粒体分裂,促进自噬反应向受损线粒体转移.AMPK另一个功能是调控线粒体健康,可通过刺激线粒体生物发生参与并调控线粒体内稳态的各个方面.本综述讨论了 AMPK信号通道作为细胞响应能量应激和调控线粒体的中心,对线粒体生物学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控作用,重点介绍了 AMPK在调节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调控线粒体稳态的研究进展.

    AMPK信号通道线粒体细胞自噬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