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

    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江荣林
    673-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容易导致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不良预后,如何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是目前一个重要难题。肠外营养(PN)是医学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如何针对重症患者实施合理规范的PN尚有较多争议。为进一步规范重症患者的PN策略,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召集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基于GRADE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从PN时机、适宜人群、营养方案及成分比例等多方面总结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营养实践中PN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提供专业建议。

    肠外营养重症专家共识

    中药人参对脓毒症"急性虚证"免疫抑制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仲凯强陈瑞李俊奚小土...
    6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目前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体内炎症免疫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免疫功能抑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脓毒症中医"急性虚证"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抑制学说异曲同工。在"急性虚证"理论指导下,具有大补元气功效的中药人参常被用于脓毒症的临床治疗,以发挥重要的扶正补虚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与中医"急性虚证"的关联,总结了人参治疗免疫功能障碍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现状,分析了人参对脓毒症免疫抑制治疗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脓毒症人参急性虚证免疫功能障碍

    血浆外泌体计数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雯潘宇杰严静李莉...
    687-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计数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 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当天记录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平均动脉压(MAP)、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等,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降钙素原(PCT),并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A)剂量。于入ICU 1、3、5、7 d提取患者血浆外泌体,应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外泌体数量。观察终点为患者入ICU 28 d死亡。分析比较不同 28d预后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浆外泌体计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血浆外泌体计数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患者 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 28d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28d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 26 例脓毒症患者,其中 28d存活 21 例,死亡 5 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MAP更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白细胞计数(WBC)、心肌肌钙蛋白I(cTnI)更高,氧合更差;死亡组入ICU1d血浆外泌体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1015/L:16。96±9。11 比 5。20±2。42,P<0。05);随后两组血浆外泌体计数均持续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1d血浆外泌体计数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乳酸(Lac)、丙氨酸转氨酶(ALT)、NA剂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2、0。585、0。463、0。411、0。696,均P<0。05),与MAP、氧合指数(PaO2/FiO2)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92、-0。49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1d血浆外泌体计数是脓毒症患者 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385,95%可信区间(95%CI)为 1。075~1。785,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入ICU1d血浆外泌体计数预测脓毒症患者 28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800(95%CI为 0。449~1。000);当最佳截断值取 14。50×1015/L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100%。根据1d血浆外泌体计数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外泌体计数<14。50×1015/L患者28d累积存活率显著高于≥14。50×1015/L患者(Log-Rank检验:χ2=19。100,P<0。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ICU当天血浆外泌体计数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能够预测 28d死亡风险。

    血浆外泌体脓毒症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糖尿病足患者并发脓毒症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林令君王俊伟万永丽高杨...
    693-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预测糖尿病足患者并发脓毒症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住院的43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Texas分级及入院 24h内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价;使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430 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 90 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340 例未并发脓毒症。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Texas分级、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血尿素氮(BU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优势比(OR)=2。774,95%可信区间(95%CI)为 1。053~7。308,P=0。039]、糖尿病足Texas分级(OR=2。312,95%CI为 1。014~5。273,P=0。046)、WBC(OR=1。160,95%CI为 1。042~1。291,P=0。007)、HbA1c(OR=1。510,95%CI为 1。278~1。784,P<0。001)、CRP(OR=1。007,95%CI为 1。000~1。014,P=0。036)是糖尿病足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lb为保护因素(OR=0。885,95%CI为 0。805~0。972,P=0。011);基于以上 6 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识别脓毒症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19(95%CI为0。889~0。948);内部验证显示,该预测模型的AUC为 0。918(95%CI为 0。887~0。946)。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2。978,P=0。936,说明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好;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对脓毒症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结论 基于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Texas分级、WBC、HbA1c、CRP、Alb 6 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于糖尿病足患者住院期间脓毒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筛查糖尿病足患者进展为脓毒症的可能性,及时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

    糖尿病足足溃疡脓毒症预测模型列线图

    早期清醒俯卧位在轻中度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雷志刚刘玲王鑫张鹏...
    699-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清醒俯卧位在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俯卧位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颍上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轻中度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俯卧位耐受测试结果将患者分为清醒俯卧位组和非俯卧位组。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清醒俯卧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入科12h内接受俯卧位治疗,可分多次进行,至少每日 1 次,每次至少 2h,为尽量长时间俯卧位,允许患者进行活动或保持身体小角度侧俯。记录入科 0、24、48、72 h氧合指数(PaO2/FiO2)变化,重症监护病房(ICU)转入率,无创通气(NIV)使用率和使用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俯卧位患者每日俯卧位时间和俯卧位2hROX指数[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SpO2/FiO2)与呼吸频率(RR)比值]。以HFNC顺利停机定义为俯卧位成功,以患者改用NIV或转入ICU治疗定义为俯卧位失败,进行亚组分析,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清醒俯卧位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共纳入 107 例患者,清醒俯卧位组 61 例,非俯卧位组 46 例。两组患者PaO2/FiO2均随入科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清醒俯卧位组PaO2/FiO2入科24h即较0h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191。94±17。86 比 179。24±29。27,P<0。05],非俯卧位组 72h时才较 0h出现统计学差异(mmHg:198。24±17。99比 181。24±16。62,P<0。05),且清醒俯卧位组入科 48h和 72 h PaO2/FiO2 均明显高于非俯卧位组。清醒俯卧位组患者NIV使用率明显低于非俯卧位组[36。1%(22/61)比 56。5%(26/46),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清醒俯卧位组患者NIV使用时间更晚,且累积NIV使用率明显低于非俯卧位组(Log-Rank检验:χ2=5。402,P=0。020)。与非俯卧位组比较,清醒俯卧位组ICU转入率明显降低[11。5%(7/61)比 28。3%(13/46),P<0。05],HFNC时间、NIV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HFNC时间(d):5。71±1。45比7。24±3。36,NIV时间(d):3。27±1。28 比 4。40±1。47,总住院时间(d):11(7,13)比 14(10,19),均P<0。05]。61 例清醒俯卧位患者中,俯卧位成功 39 例,失败 22 例。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体质量指数(BMI)更高(kg/m2:26。61±4。70 比 22。91±5。50,P<0。05),PaO2/FiO2、无症状低氧血症比例及俯卧位 2hROX指数更低[PaO2/FiO2(mmHg):163。73±24。73比 185。69±28。87,无症状低氧血症比例:18。2%(4/22)比 46。2%(18/39),俯卧位 2hROX指数:5。75±1。18 比7。21±1。45,均P<0。05],每日俯卧位时间更短(h:5。87±2。85 比 8。05±1。99,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为清醒俯卧位结局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BMI[优势比(OR)=1。447,95%可信区间(95%CI)为 1。105~2。063]、非无症状低氧血症(OR=13。274,95%CI为 1。548~117。390)为俯卧位失败的危险因素,PaO2/FiO2(OR=0。831,95%CI为 0。770~0。907)、每日俯卧位时间(OR=0。482,95%CI为 0。236~0。924)、俯卧位2hROX指数(OR=0。381,95%CI为0。169~0。861)为保护因素。结论 应用HFNC支持的轻中度ARDS患者进行早期清醒俯卧位安全可行,减少了NIV的使用率及使用时间,降低了ICU转入率,缩短了住院时间;较高的BMI和非无症状低氧血症是俯卧位失败的危险因素,较高的PaO2/FiO2 和俯卧位2hROX指数(即患者对俯卧位的反应性较好)及每日长时间俯卧位可以提高俯卧位成功率。

    经鼻高流量氧疗早期清醒俯卧位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张婧茹陈志中龚书榕陈晗...
    705-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v1。0(MIMIC-Ⅳ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 4 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 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 1 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结果 最终共纳入5 378 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2/FiO2>300 mmHg组 2 069 例,201~300 mmHg组 813 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2/FiO2 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2/FiO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 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2/FiO2 下降,患者28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结论 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机械功率机械通气呼吸衰竭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病死率

    AECOPD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与30d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的关系

    郭志强刘云峰高晓玲李润杰...
    71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与出院后30d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入院 24h内实验室指标、血清NOS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总住院时间,并记录患者出院后 30d内是否因急性加重再入院。比较 30d内再入院与未再入院患者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ECOPD患者出院后 30d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再入院的预测价值。结果 最终共纳入 168 例患者,出院后30d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38例,未再入院130例。与未再入院组比较,再入院组患者入院24h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APACHEⅡ评分及血清iNOS、eNOS水平均明显升高[WBC(×109/L):14。19(12。88,16。12)比 11。81(10。63,14。11),CRP(mg/L):51。41±12。35 比 40。12±7。79,APACHEⅡ评分(分):22。0(19。0,25。0)比18。0(14。0,20。5),iNOS(μg/L):5。87±1。36比4。52±0。89,eNOS(μg/L):4。40±1。00比3。51±1。08,均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Hb(g/L):108。82±22。06 比 123。98±24。26,Alb(g/L):30。28±3。27 比 33。68±2。76,均P<0。01];而两组性别、年龄、BMI、COPD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总住院时间及血清nNO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优势比(OR)=1。201,95%可信区间(95%CI)为 1。075~1。341]、APACHEⅡ评分(OR=1。335,95%CI为 1。120~1。590)及血清iNOS(OR=5。496,95%CI为 2。143~14。095)、eNOS(OR=3。366,95%CI为 1。272~8。090)为AECOPD患者出院后 30d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b(OR=0。965,95%CI为 0。933~0。997)、Alb(OR=0。551,95%CI为0。380~0。799)为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NOS、eNOS水平对AECOPD患者出院后30d内再入院均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91(95%CI为 0。694~0。887)和 0。742(95%CI为0。660~0。823);当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5。22 μg/L和 3。82 μg/L时,敏感度分别为 81。54%和 69。23%,特异度分别为71。05%和81。58%。血清iNOS、eNOS水平与Hb、Alb、CRP、APACHEⅡ评分联合预测再入院的AUC可达到0。979(95%CI为 0。958~1。000),敏感度为 91。54%,特异度为 97。37%。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iNOS、eNOS水平升高与出院后 30d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相关;AECOPD患者入院后 24h内联合检测Hb、Alb、CRP及血清iNOS、eNOS水平并评价APACHEⅡ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再入院风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再入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预测

    抗炎合剂通过调控Beclin-1介导自噬减轻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陆玮兰闫国良沈一凡李海涛...
    717-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炎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 40 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ALI模型组(模型组)、3-甲基腺嘌呤(3-MA)对照组、抗炎合剂预处理组,每组 10 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AL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关腹,不给予穿孔结扎;两组均于术前连续 3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3-MA对照组于制模前连续 3d给予生理盐水和自噬抑制剂3-MA 15 mg/kg腹腔注射。抗炎合剂预处理组于制模前连续3d给予抗炎合剂8。8 mL/kg灌胃[抗炎合剂组成:大黄15g(后下)、黄连15 g、黄芩12 g、厚朴12 g、败酱草30 g],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24h取大鼠腹主动脉血处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取肺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IL-6水平;检测肺湿/干质量(W/D)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自噬小体。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结构破坏严重,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W/D比值、血清和BALF中IL-1β、IL-6水平均明显升高,LC3-Ⅱ/Ⅰ比值和Beclin-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自噬小体明显增加。3-MA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更严重,肺W/D比值和血清、BALF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升高,肺组织LC3-Ⅱ/Ⅰ比值和Beclin-1 蛋白表达仍较假手术组呈下调趋势,自噬小体较模型组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抗炎合剂预处理组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肺W/D比值明显降低(7。07±1。02比11。33±1。85,P<0。05),血清和BALF中IL-1β、IL-6水平均明显下降[IL-1β(ng/L):血清为26。04±3。86比40。83±5。46,BALF为 17。75±2。02 比 26。86±4。32;IL-6(ng/L):血清为 91。28±10。15 比 129。44±13。05,BALF为 76。06±7。51 比120。91±7。47,均P<0。05],肺组织LC3-Ⅱ/Ⅰ比值和Beclin-1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LC3-Ⅱ/Ⅰ比值:1。23±0。02 比0。60±0。02,Beclin-1 蛋白(Beclin-1/GAPDH):2。37±0。33 比 0。62±0。05,均P<0。05],且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抗炎合剂能改善CLP致脓毒症大鼠肺损伤,降低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Beclin-1 表达介导自噬有关。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抗炎合剂炎症因子自噬

    急性心肌梗死中微粒的促凝特性研究

    徐斌孟奭帅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循环微粒特点及其发挥促凝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1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MI分组。入组当天计算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同时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及主要凝血因子活性;采用微粒捕获法测定循环微粒水平;通过组织因子(TF)依赖的凝血因子FⅩa生成实验检测携带组织因子的微粒(TF+M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共纳入52例冠心病患者,AMI组和非AMI组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及入院前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DIC评分及D-二聚体、FDP水平均明显升高[DIC评分(分):3(3,4)比3(2,3),D-二聚体(mg/L):8。80(6。84,15。66)比2。13(1。64,3。86),FDP(mg/L):30。13(19。30,52。54)比20。00(13。51,28。37),均P<0。01],说明AMI患者凝血活化程度更严重;AMI组患者凝血途径主要凝血因子消耗较非AMI组更多[FⅡ:59。45%(49。65%,71。25%)比 63。65%(49。98%,73。22%),FⅤ:96。95%(73。50%,112。78%)比 105。05%(73。48%,131。48%),FⅦ:42。30%(36。98%,51。98%)比 53。40%(46。58%,69。88%),FⅩ:60。90%(48。22%,80。82%)比 73。50%(56。80%,85。98%),FⅪ:82。45%(62。90%,99。10%)比 92。40%(73。90%,114。25%),FⅫ:29。90%(12。42%,42。38%)比 34。65%(16。32%,48。20%),均P<0。05]。AMI组循环中TF+MP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nmol/L:0。13(0。06,0。20)比 0。08(0。04,0。15),P<0。05];而AMI组与非AMI组循环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mol/L:1。24(0。71,3。77)比 1。35(0。73,2。1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循环中TF+MP水平与凝血指标DIC评分(r=0。307,P=0。027)、D-二聚体(r=0。696,P<0。001)、FDP(r=0。582,P<0。001)均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凝血级联外源性途径凝血因子FⅦ(r=-0。521,P<0。001)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FⅩ(r=-0。332,P=0。016)均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结论 AMI患者循环中TF+MP水平较非AMI患者明显升高;当发生AMI时,循环中TF+MP可能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在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加重凝血因子消耗、促进凝血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携带组织因子的微粒微粒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紊乱

    白细胞衍生标志物在预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中的作用

    张心恬葛彦虎张冬妮马骏...
    728-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衍生标志物能否作为预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潜在标志物。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 2021 年 10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数据及围手术期数据,并计算术前及术后24h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对术后 1~5 d或 5d内出院的患者每天进行 2 次谵妄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POD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OD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 235 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 83 例患者发生POD(占 35。32%),152 例未发生POD(占 64。68%)。与非谵妄组比较,谵妄组患者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更高,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低;在围手术期资料方面,与非谵妄组比较,谵妄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围手术期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更高,出院生活评分更低;在白细胞衍生标志物方面,两组患者术后24h内NL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WR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谵妄组患者术后24h内NLR、NLR差值及PWR差值均明显高于非谵妄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I评分[优势比(OR)=1。394,95%可信区间(95%CI)为1。038~1。872,P=0。027]、围手术期房颤(OR=3。697,95%CI为1。711~7。990,P<0。001)、体外循环时间(OR=1。008,95%CI为1。002~1。015,P=0。016)、ICU住院时间(OR=1。006,95%CI为1。002~1。010,P=0。002)、NLR差值(OR=1。029,95%CI为1。009~1。050,P=0。005)、PWR差值(OR=1。044,95%CI为1。009~1。080,P=0。013)均与POD独立相关;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POD预测模型:POD预测模型指数=-4。970+0。336×CCI评分+1。317×围手术期房颤+0。009×体外循环时间+0。006×ICU住院时间+0。030×NLR差值+0。044×PWR差值。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差值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659(95%CI为0。583~0。735),最佳临界值为16。62,敏感度为60。2%,特异度为70。4%(P<0。05);PWR差值预测POD的AUC为0。608(95%CI为0。528~0。688),最佳临界值为25。68,敏感度为51。8%,特异度为75。7%(P<0。05);POD预测模型预测POD的AUC为0。805(95%CI为0。745~0。865),最佳临界值为0。39,敏感度为74。7%,特异度为79。6%(P<0。05)。结论 NLR差值和PWR差值均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POD独立相关,在预测此类患者POD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术后谵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白细胞比值心脏瓣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