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3 38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 100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内出现恶性青光眼的97例(42眼)作为发生组,未出现恶性青光眼的3 292例(2 058眼)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LOWE系数)、高眼压情况、房角结构、眼轴长度、青光眼类型等;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 000次重复采样,以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发生组年龄<50岁、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结构完全关闭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晶状体厚度低于未发生组(P<0.05),眼轴长度短于未发生组(P<0.05),前房深度浅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眼压高[(OR)=24.179(95%CI:1.724,339.108)]、房角结构完全关闭[(OR)=59.427(95%CI:4.173,846.224)]、急性青光眼:[(OR)=15.507(95%CI:1.063,226.222)]是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大[(OR)=0.022(95%CI:0.001,0.692)]、晶状体厚[(OR)=0.037(95%CI:0.003,0.493)]、眼轴长度长[(OR)=0.506(95%CI:0.264,0.971)]和前房深度深[(OR)=0.0004(95%CI:0.000,0.963)]是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保护因素(P<0.05).模型评估显示,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79,约登指数为0.871,敏感性为89.3%(95%CI:0.790,0.960),特异性为97.8%(95%CI:0.850,0.980),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高精确度,Bootstrap方法显示均方误差为0.032.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是否发生的预测模型是可行的,在手术过程中应给予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关注,以降低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