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吡哆醇缓解顺铂诱导急性肾毒性的作用及机制

    唐冰冰王海畅洪玲王佳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吡哆醇是否能够缓解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并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吡哆醇,利用SRB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和抗氧化蛋白表达,试剂盒检测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进一步建立顺铂诱导的体内肾损伤小鼠模型,给予40 mg·kg-1吡哆醇治疗后检测血清尿素氮水平,分析肾组织的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的表达。结果 吡哆醇在HK-2细胞和小鼠体内均具有保护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在HK-2细胞中吡哆醇下调了 ROS水平、上调了 SOD酶活力、促进了 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相关基因HO-1的表达;在肾损伤小鼠体内,吡哆醇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修复肾脏组织损伤、上调NRF2表达。结论 吡哆醇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保护了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吡哆醇顺铂急性肾脏损伤氧化应激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结合多指标评价优选葛根趁鲜加工工艺

    王涛丁笑颖李恒阳郭龙...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熵权TOPSIS法结合多指标,评价不同趁鲜加工方法对葛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优化切制规格(2,3,4 mm的厚片,0。5,1,1。5 cm的丁片)、干燥方法(45,65,85 ℃烘干,冷冻干燥)等参数对葛根药材进行趁鲜加工,得到葛根饮片。以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以及水分和灰分限量为考察指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所得指标成分数据进行分析,优选出葛根药材最佳趁鲜加工工艺。结果 不同趁鲜加工方法对葛根药材指标性成分含量具有一定影响,最佳切制规格为边长为0。5 cm的丁片,最佳干燥方式是冷冻干燥。结论 熵权TOPSIS法可用于评价不同趁鲜加工方法对葛根药材质量的影响,且所得最佳趁鲜加工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可为规范葛根药材趁鲜加工工艺提供指导。

    葛根熵权TOPSIS模型趁鲜加工质量评价

    石菖蒲中β-细辛醚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严莹莹王曼莉李锦鸿李承龙...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研究石菖蒲β-细辛醚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石菖蒲β-细辛醚提取量为评价指标,优化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与响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石菖蒲β-细辛醚提取量的影响。在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后,对其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石菖蒲β-细辛醚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95%,料液比为1∶20g·mL-1,提取时间为2。5 h。在此条件下,石菖蒲β-细辛醚提取量为0。9187mg·g-1。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乙酸乙酯>石油醚>乙醇>正丁醇。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强,具有较好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还原能力。结论 优选工艺方法简单、稳定可靠,可用于石菖蒲β-细辛醚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测定,为石菖蒲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石菖蒲β-细辛醚抗氧化正交试验响应面

    蒙药材蓝玉簪龙胆的化学成分研究

    宝钢图诺木拉朝格巴达拉夫苏达毕力格...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蒙药材蓝玉簪龙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蓝玉簪龙胆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羟基苯甲醇β-吡喃葡萄糖苷(1)、龙胆苦苷(2)、2'-(O,m-Dihydroxybenzoyl)sweroside(3)、异荭草素(4)、异荭草素-3'-甲基醚(5)、异牡荆苷(6)、异荭草素-4'-O-吡喃葡萄糖苷(7)、异肥皂草苷(8)、熊果酸(9)、β-谷甾醇(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苄醇糖苷类化合物,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蒙药材蓝玉簪龙胆哈日-珠勒根-其木格化学成分

    本刊2023年度特邀审稿专家名单

    32页

    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的制备及其溶出度研究

    毕嘉威赵钰萌张彤刘艳华...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 开展抑晶试验初步筛选载体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CS)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通过体内药动学测定,评价固体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改善情况。考察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以体外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为主要评价指标,筛选并优化处方中的pH调节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和助流剂用量及混料时间。结果 以Kollidon@VA64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有效维持了药物在溶液中的过饱和状态,XRD和DSC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晶体状态的美洛昔康完全转变为非晶态。与原料药相比,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美洛昔康的溶解度,峰值血药浓度(Cmax)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 208。09%和241。78%。以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的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最佳处方及工艺: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35。2%,乳糖∶微晶纤维素=1∶1。5,枸橼酸钠9。8%,交联聚维酮8%,硬脂酸镁0。75%,二氧化硅0。8%,混料时间5 min。制备的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与原研参比制剂在不同pH介质中的溶出相似因子f2均>50。结论 采用热熔挤出技术与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了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片,提高了美洛昔康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并与原研参比制剂具有相似的溶出行为。

    美洛昔康固体分散体溶出制备工艺片剂

    柴胡纳米乳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退热药效学研究

    石佳楠宋信莉刘兴德陈欢欢...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柴胡纳米乳的处方和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退热药效作用的研究。方法 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进行初步筛选,再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并对制备的柴胡纳米乳的外观性状、粒径分布、结构类型、稳定性及含量进行质量评价。进一步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柴胡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18。00,9。00,3。00 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发热大鼠病理模型。按照预定的实验要求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于0。5,1,1。5,2,3 h记录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情况,观察柴胡纳米乳的退热作用。结果 柴胡纳米乳的最佳处方为吐温-80 6 g与正丁醇3 g,柴胡提取物溶于纯水为水相20 mL,柴胡油为油相2g。室温下制剂为黄褐色澄清透明液体,水包油型纳米乳,平均粒径为(77。21±3。66)nm,多分散系数为0。28±0。04,Zeta电位为(-18。81±1。42)mV,所含柴胡皂苷为3。071 mg·mL-1,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动物实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柴胡纳米乳高剂量组首次给药后的各时间段肛温明显降低(P<0。01),柴胡纳米乳中剂量组首次给药2,3h后肛温明显降低(P<0。01)。结论 所制备的柴胡纳米乳外观透明,稳定性好,并且对发热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柴胡纳米乳制备工艺伪三元相图质量评价药效学研究

    杏仁腈在常用溶剂中的稳定性考察及其在健儿清解液中的含量测定

    张元杰周兰郝文梅黄绿...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HPLC考察杏仁腈在常用溶剂中的稳定性并测定健儿清解液中杏仁腈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TC-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23:77)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7 nm。以峰面积的下降率为指标,考察以甲醇、95%乙醇、乙腈、水、pH值2。0~6。0的磷酸溶液及1。0%冰醋酸乙腈为溶剂制备的杏仁腈溶液的稳定性。结果 杏仁腈在甲醇、95%乙醇及水中不稳定,而在乙腈中相对稳定;使用pH值为2。0~3。5的磷酸溶液及1。0%冰醋酸乙腈溶液配制的杏仁腈对照品溶液,可在12h内保持稳定。杏仁腈质量浓度在1。033~294。987 µ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RSD为0。6%(n=9)。5家企业生产的16批次样品中杏仁腈的含量为3。854~154。578 μg·mL-1。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可以用于健儿清解液的质量控制;同时应关注溶剂对苦杏仁芳香水及其制剂中杏仁腈稳定性的影响。

    杏仁腈稳定性健儿清解液苦杏仁芳香水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的有关物质分析

    王姗姗乔戈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的杂质进行分析,探讨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HPLC对3家企业生产的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进行有关物质检查,对主要杂质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色谱条件: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17∶83)(用磷酸调节pH值至1。5)和乙腈-水(35∶65)(用磷酸调节pH值至1。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对其中主要杂质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确证结构,通过原辅料相容性试验揭示杂质产生的来源,色谱条件:ACQUITY UPLC HSS-C18(1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20mmol·L-1醋酸铵溶液(0。1%乙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中可能存在5个杂质,3家企业的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中检出的主要杂质为西替利嗪甘油酯(1对非对映异构体)和西替利嗪丙二醇酯(1对非对映异构体),其产生与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的处方工艺高度相关。结论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的处方工艺有待提高,其活性成分与辅料不相容,应从处方设计入手,控制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的有关物质,提高本品质量。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有关物质西替利嗪甘油酯西替利嗪丙二醇酯质量控制

    阿昔洛韦片中杂质的色谱-质谱结构分析

    王丽陈国清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用法对阿昔洛韦片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的杂质进行结构分析。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Shield RP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10 mmol·L-1甲酸铵溶液(含0。15%甲酸)为流动相A,以10 mmol·L-1甲酸铵溶液(含0。15%甲酸)-乙腈(50∶5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对阿昔洛韦片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的杂质进行分离,再采用Q-Exactive Orbitrap-MS测定各杂质一级精确分子量及二级碎片离子,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阿昔洛韦及其杂质均分离良好,检测并鉴定出阿昔洛韦片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8个含量>0。1%的主要杂质,其中4个为欧洲药典10。0规定的已知杂质,而其他杂质均未见报道。结论 建立的液质联用技术能有效鉴定阿昔洛韦片的杂质,能够为其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阿昔洛韦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杂质降解产物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