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载紫杉醇的PEG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的细胞摄取及活体成像研究

    李崇仙王夏英陆伟利郑雅玲...
    1753-1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的细胞摄取及活体成像情况.方法 将环境响应型荧光探针P4/P2与药物PTX共载于mPEG-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CRmP)偶联物胶束中,制备(P4+PTX)/CRmP胶束.以MCF-7细胞为细胞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该胶束被MCF-7细胞摄取的情况;以H22皮下移植瘤小鼠为模型,在体和离体成像分析该胶束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4+PTX)/CRmP胶束以完整的胶束形式被MCF-7细胞内吞摄入,分布于细胞质.(P2+PTX)/CRmP胶束在荷瘤小鼠的肝脏和肿瘤部位较多聚集,并于实验时间内在肿瘤部位不断累积.结论 该胶束以完整的胶束形式被肿瘤细胞摄取,在体内有一定的肝靶向性和肿瘤靶向性.

    紫杉醇PEG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聚合物胶束细胞摄取活体成像

    海南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p.HSL-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汪丽霞黎思慧马奕涵吴斌...
    1759-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海南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p.HSL-3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静置培养,同时采用柱层析色谱法和HPLC对该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且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等有机波谱手段,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lateritin(1)、4-carbomethoxy-6-hydroxy-2-quinolone(2)、3,5-dimethoxydihydrofusarubin D(3)、anhydrofusarbin(4)、3,3'-methylene-bis(4-hydroxybenzaldehyde)(5)、crypticin B(6)、vanillyl alcohol(7)和 3,4-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8),其中化合物 2 和 5 为首次从镰刀菌属Fusarium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5对RAW264.7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化合物3在50 μmol·L-1时的NO抑制率为87%,化合物5在50 μmol·L-1时的NO抑制率为71%),而化合物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7.92±0.27)μmol·L-1.结论 从海南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p.HSL-3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和5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化合物1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sp次级代谢产物抗炎抗肿瘤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肾复康Ⅱ号胶囊的药效物质和质量控制研究

    尹继瑶胡静沈霞崔小敏...
    1765-1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肾复康Ⅱ号胶囊(Shenfukang Ⅱ capsule,SC-Ⅱ)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方法 建立10批SC-Ⅱ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后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共有峰;采用化学计量方法对10批SC-Ⅱ进行质量评价.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SC-Ⅱ的核心作用靶点和通路.结合上述结果,筛选可用于SC-Ⅱ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结果 10批SC-Ⅱ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7.指认出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等20个色谱峰.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均将样品分为2类,丹酚酸B、莫诺苷、丹酚酸A、芍药苷等为差异标志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丹酚酸B、芍药苷、莫诺苷等活性化合物可能通过45个核心靶点、15条主要通路发挥药效作用.初步筛选莫诺苷、芍药苷和丹酚酸B作为SC-Ⅱ的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SC-Ⅱ指纹图谱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筛选的指标性成分将为SC-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肾复康Ⅱ号胶囊指纹图谱指标性成分网络药理学莫诺苷芍药苷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肉桂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马天宇平洋沈梦婷李楷...
    1775-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肉桂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及肉桂活性成分相关文献对肉桂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对筛选所得活性成分进行作用靶点预测;通过DisGeNet数据库获得抑郁症的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将肉桂油制成固体自微乳作为试药,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通过筛选共得到22种有效成分和186个潜在作用靶点,GO富集分析共得到GO条目275条,其中生物过程222条,细胞组成18条,分子功能35条.KEGG富集共得到96条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肉桂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与神经递质及炎症反应有关.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肉桂油固体自微乳可改善由CUMS造成的海马损伤,使海马内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同时肉桂油中剂量组有效提高了 CUMS 小鼠脑内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NE、DA表达水平(P<0.05),降低了血清中 IL-6、IL-1β、TNF-α的表达(P<0.05).动物实验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一致.结论 肉桂的抗抑郁活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途径的特点,调节神经递质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为肉桂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肉桂抑郁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预测桔梗的质量标志物

    杨亦柳于倩肖凤琴刘晖...
    1785-1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测性对桔梗饮片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方法 建立20批桔梗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桔梗药材的潜在活性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筛选差异性成分,并对候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的指纹图谱有19个共有峰,指认了 8个共有成分作为候选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筛选出6个联接度较高的化合物,基于Q-marker溯源及传递性、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预测了木犀草素、紫丁香苷、绿原酸、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3和桔梗皂苷E作为桔梗潜在Q-marker.结论 桔梗Q-marker预测分析为桔梗药材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桔梗药效关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奠定基础.

    桔梗网络药理学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志物

    基于结肠癌HCT116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的灵芝组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潘海涛陈栋杰张国亮胡凌娟...
    1795-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型研究灵芝组分(Ganoderma components,Gc)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UPLC-Q-TOF-MS鉴定3种Gc的化学组成;以Matrigel基质胶为基质材料建立体外HCT116细胞3D培养模型,评价Gc1、Gc2、Gc3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2D和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在HCT116细胞3D培养模型中分析Gc3对周期、凋亡、耐药、脂代谢及5-FU抗肿瘤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PLC检测细胞内5-FU含量.结果 从Gc1、Gc2和Gc3中分别鉴定出76,69和17个化合物;与2D培养相比,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率更低,周期促进蛋白CDK2、CDK4、CDK6及脂肪酸合成蛋白FASN、SREBP1的表达显著下调,周期抑制蛋白p21和p27、脂滴分解蛋白ATGL及药物抵抗基因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Gc1、Gc2、Gc3和5-FU作用48 h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2D和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且Gc3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Gc1和Gc2;在HCT116细胞3D培养模型中,Gc3可显著降低CDK2、CDK4、Bcl-xl、ATGL、LC3B的表达水平,升高p21、p27、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1的表达水平,过表达LC3B或ATGL均可减弱Gc3诱导的细胞毒性;Gc3还可显著抑制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提高细胞内5-FU的浓度,并加强5-FU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Gc3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和脂滴分解而诱导3D培养的HCT116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加强5-FU的抗肿瘤活性.

    灵芝结肠癌三维培养脂解脂噬

    基于数据融合的藏药五脉绿绒蒿品质评价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龙若兰冯丹李佩佩李朵...
    1810-1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光谱数据融合策略建立藏药五脉绿绒蒿总生物碱含量快速检测模型,探讨环境因素对五脉绿绒蒿生物碱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19个不同产地的五脉绿绒蒿的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NIR)、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MIR)和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ATR),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3个单一光谱模型和2个数据融合定量检测模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不同环境因素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关系.结果 经数据融合后,NIR+ATR模型效果较好,其校正集相关系数、预测集相关系数、校正集均方根误差、预测集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980 3,0.997 2,0.060 3,0.063 3,且残差预测偏差>4.海拔、年均降水量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纬度、年均温度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光谱数据融合可以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五脉绿绒蒿生物碱类物质的积累同时受大的地理环境因子和小环境土壤因子及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五脉绿绒蒿快速质量评价及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红外光谱数据融合五脉绿绒蒿总生物碱品质评价环境因素

    基于CiteSpace探讨马钱子碱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妍郭琳姚令文戴忠...
    1818-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马钱子碱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马钱子碱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马钱子碱的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 5.8.R3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表年份、核心作者、国家、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439篇、英文文献602篇.近40年马钱子碱相关发文量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中文文献高产作者主要为蔡宝昌研究团队,该团队研究内容涉及马钱子主要生物碱及相应氮氧化物的含量测定、抗肿瘤作用、药动学、炮制转化、新剂型开发等.基于国别分析,中国发文量最高,有待与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合作研究.关键词分析表明,中英文文献共同的研究热点主要为2个方面: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和机制研究和马钱子碱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中文文献研究热点已从质量控制向药理活性及新剂型转变;英文文献多集中于药理活性、新剂型研发领域.结论 马钱子碱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研究团队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减毒增效仍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及趋势.

    马钱子碱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桔贝合剂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和HPLC-ELSD同时测定6种成分含量

    刘斌王涛张明丁富娟...
    1827-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桔贝合剂的HPLC特征图谱,并采用HPLC-ELSD同时测定其中6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建立桔贝合剂HPLC特征图谱,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C18(250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50 nm;含量测定采用HPLC-ELSD,色谱柱为Waters T3 C18(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l%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结果 建立了以黄岑苷为参照峰的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 8个共有特征峰;苦杏仁苷、甘草苷、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桔梗皂苷D和麦冬皂苷D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98.6%,100.9%,97.7%,98.9%和98.0%,RSD分别为0.4%,1.0%,1.1%,1.2%,0.7%,1.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对桔贝合剂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能够有效评价与控制桔贝合剂质量.

    桔贝合剂HPLC特征图谱苦杏仁苷甘草苷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桔梗皂苷D麦冬皂苷D

    青紫颗粒单次及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赵文文张萌张艳菊杨燕...
    1833-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青紫颗粒单次给药以及重复给药13周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临床前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青紫颗粒组(18g·kg-1),给药体积为每次30 mL·kg-1,24 h内灌胃给药2次(间隔至少4h),给药后观察14d,通过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和病理解剖等确定毒性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4日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青紫颗粒组(1,2,4g·kg-1),给药13周,给药体积每次10 mL·kg 1,每天给药2次,恢复期4周.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血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尿液分析检测、激素水平、幼鼠发育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青紫颗粒灌胃给予SD大鼠,无明显毒性,最大耐受量>18g·kg-1.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灌胃给予青紫颗粒重复给药13周,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2g·kg-1.潜在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主要毒性作用表现为肝细胞炎性坏死,没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青紫颗粒对受试动物在拟临床使用剂量范围内未见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青紫颗粒医院制剂单次给药毒性重复给药毒性幼龄动物